摘要:这事得从一个传遍了全世界军迷圈,却又没人敢公开打包票的数字说起:零比四。
有些败绩,不是记录在战报上,而是刻在骨头里。
这事得从一个传遍了全世界军迷圈,却又没人敢公开打包票的数字说起:零比四。
2015年,泰国呵叻。
这里的风是热的,跑道上的沥青都散发着一股慵懒的气味。
但机库里,气氛是凝重的。
中国空军的飞行员们,一群天之骄子,正看着自己的座驾——歼-11A重型战斗机。
这飞机,块头大,双发动机,翼展伸开来气势十足,是苏-27家族的直系血脉,代表着大陆空军的门面。
可他们心里清楚,这次来,不是为了耍威风。
他们的对手,是泰国皇家空空军的JAS-39“鹰狮”。
瑞典人造的这玩意儿,小巧玲珑,单发动机,看着没歼-11A那么唬人。
但懂行的人都明白,这东西不是善茬,它代表着西方最流行的空战理念:用信息淹没你,用你看不到的武器干掉你。
演习代号“鹰击-2015”,听着挺有气势。
演习一结束,官方通报写得客气又周到,全是“增进友谊”、“交流经验”之类的场面话。
但在私底下,一则小道消息像是病毒一样,从泰国传到欧洲,再传回国内的网络论坛。
消息很短,但很炸裂:在超视距空战模拟中,中国的歼-11A,被泰国的“鹰狮”,剃了个光头,0:4。
这一下,网上炸了锅。
各种难听的话都出来了,“王牌战机原来是样子货?”
“三十年的发展走了弯路?”
。
面对外头的风言风语,中国军方一言不发,这种沉默让那片泰国上空的电磁波对决,变得更加神秘。
大家都在猜,这到底是真是假?
如果是真的,脸往哪搁?
时间一晃就是四年。
直到2019年,一位叫李中华的空军少将,在中国西北工业大学的一次讲座上,才把这层窗户纸给捅破。
他没藏着掖着,把当年的事摊开来讲。
听完他的话,人们才明白,那场所谓的“惨败”,压根就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场我们主动花钱、花精力去买的“教训”。
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找打”的故事。
想搞明白为什么要去“找打”,得把时间往前倒。
进入21世纪,中国空军的日子其实挺拧巴的。
家底厚实起来了,我们有了自己的三代机,就是歼-10和歼-11这些。
飞行员的训练水平也上去了。
可问题是,我们这些宝贝疙瘩,跟世界上最顶尖的货色比,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没人知道。
美国人领着西方世界,把咱们看得死死的。
他们的F-15、F-16,还有更先进的飞机,对我们来说,就像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只听过名字,没交过手。
人家根本不给你机会。
这种技术上的封锁,让中国空军像一个关在院子里练功的武生,拳脚功夫一天比一天扎实,但真要上台跟外面的名角儿比划比划,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你不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更不知道自己的命门在哪。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泰国递来了话。
他们要搞“鹰击”联合演习,邀请我们参加。
这机会,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泰国空军装备的“鹰狮”,虽然不是美国货,但它的“五脏六腑”——雷达、数据链、机载电脑、空空导弹,全是西方标准,是典型的三代半战斗机。
跟它过招,就等于间接摸到了西方空战体系的脉搏。
更有意思的是,卖给泰国飞机的瑞典人,不仅没拦着,还派了顾问和观察员跑来现场看热闹。
这事儿就透着一股子心照不宣的味道。
瑞典人想借泰国的手,看看中国主力战机的真实斤两,毕竟这是个难得的免费广告机会。
而我们呢,更想通过这次真刀真枪的“模拟考”,看看自己到底落后了多少,差距在哪里。
所以,我们派去参演的部队——当时还叫广州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的精锐飞行员们,出发前接到的命令就很特殊。
你们不仅要去打,还要准备好“输”。
要主动去撞墙,去感受一下技术代差到底有多残酷,用一场可能很难看的对抗,换回一份最真实的“体检报告”。
所以当歼-11A的发动机轰鸣着在呵叻基地起飞时,这已经不是演习了。
这是一趟由中国空军自己策划的,可能要付出面子和声誉作为代价的“求败”之旅。
对抗一拉开,我们的6架歼-11A编队起飞,气势汹汹。
飞行员都是老手,技术没得说。
可一进入超视距空战环节(也就是双方在视线距离之外,靠雷达和导弹打),情况就完全不对劲了。
后来英国的《空军月刊》和一些泰国记者披露了细节。
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距离上,歼-11A几乎成了单方面被“吊打”的对象。
一名泰国飞行员事后交流时说得非常直接,他们的“鹰狮”战斗机,雷达看得远,而且飞机之间能通过数据链共享信息。
这就好比打牌,他们几个人能互相看牌,还能看到你牌桌上的牌,而我们的飞行员只能看到自己手里的牌。
结果就是,“鹰狮”往往在歼-11A的雷达屏幕上还没出现的时候,就已经锁定了我们的飞机,并发射了模拟导弹。
我们的飞行员连对手在哪都搞不清楚,座舱里就响起了被锁定的警报声。
这不是飞行员不行。
那位泰国飞行员对我们的飞行员佩服得五体投地,说他们能把歼-11A这种大飞机飞出杂技一样的动作,简直是把飞机的潜能挖到了极限。
但他话锋一转,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了歼-11A的技术“老旧感”。
根子就出在“眼睛”和“大脑”上。
歼-11A的原型是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苏-27,它的航电系统在2015年那个时间点,已经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雷达探测距离不够远,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慢,最要命的是“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差。
现代空战,打的早就不是飞机性能和飞行员的胆量了,而是信息。
谁先发现对方,谁先锁定对方,谁就掌握了生杀大权。
我们的飞行员,就像一个剑术高超的侠客,手里却拿着一把匕首,而对手拿着一杆长枪,还戴着夜视仪。
在你还没摸到人家身边的时候,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那个冰冷的“0:4”,就是这道技术鸿沟最无情的展示。
这场对抗,让我们的王牌飞行员们第一次活生生地体会到什么叫“代差”。
你的技术再好,你的意志再顽强,在对方的技术优势面前,可能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这种憋屈和无力感,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但也正是这种疼,才真正把人打醒了。
到了2019年,李中华少将在大学讲台上,平静地把这场“败仗”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了。
他总结了三个原因:第一,体系有差距。
泰国空军有预警机在天上指挥,形成了一个网络,而我们当时还是单打独斗为主。
第二,对抗规则限制。
演习科目是小规模对抗,没让我们发挥大编队、大纵深的体系优势。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技术有代差。
歼-11A作为早期三代机,电子设备跟人家三代半的“鹰狮”比,确实有难以弥补的差距。
李将军的这番话,算是官方证实了当年的传闻。
但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场“失败”背后的清醒。
我们不是不知道可能会输,而是必须搞清楚“为什么输”和“输在哪”。
那份“0:4”的战报,虽然扎眼,但它是用最小的代价,换来了未来空军发展最需要的一张路线图。
它就像一声炸雷,把还沉浸在拥有三代机喜悦中的人们彻底炸醒了。
它用最残酷的方式证明了一件事:现代空战,是信息战、体系战。
没有好“大脑”和好“眼睛”,再强壮的“肌肉”也只是个靶子。
“鹰击-2015”就像一根探针,精准地扎到了中国空军的痛处,也指明了下一步该往哪儿使劲。
从那以后,中国空军的发展简直按下了快进键。
如果说之前是稳步前进,那2015年之后,就是一场不计成本的冲刺。
所有的资源、人才和项目,都疯狂地涌向了航电系统、雷达、空空导弹和新一代战机。
几年时间里,脱胎换骨的歼-11B改进型、被军迷称为“四代半”的歼-10C、还有具备强大网络作战能力的歼-16,一个接一个地服役。
这些飞机,无论是雷达的“视力”,还是信息处理的“智力”,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年那架“鹰狮”。
在后来的“鹰击”演习中,换装了新装备的中国空军,在超视距对抗中开始反过来压制对手。
而最终的答案,是那架横空出世的“威龙”——歼-20隐身战斗机。
它的出现,不只是让中国空军拥有了和美国F-22、F-35平起平坐的资本,它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当年的困境是“你看不到我,我更看不到你”。
而歼-20要做的,就是“我看得到你,你看不到我”。
今天再回头看2015年那场演习,那个“0:4”的比分,已经没什么“耻辱”可言了。
它就像一块界碑,一边刻着过去的迷茫,另一边指向未来的方向。
那场在泰国上空的“惨败”,成了中国空军迈向世界一流的路上,最值钱的一堂课。
参考资料Air Forces Monthly. (2016). "EAGLE STRIKE - Chinese Flankers vs. Thai Gripens".
The Diplomat. (2020). "What a Chinese Pilot's Account of a Joint Drill with Thailand Reveals".
本文致力于弘扬社会正气,无任何侵犯版权或肖像权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协商处理。
来源:漫长历史一点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