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下这个“中部第一”,安徽凭什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04:30 1

摘要:10月的安徽外贸圈,连爆两个“大新闻”!先是蚌埠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七部委联合验收,成为皖北首个、安徽第六个综合保税区,补上了安徽北部开放的“关键一块”。

“开放,是区域经济最自信的宣告。”

(图源:安徽新闻联播)

10月的安徽外贸圈,连爆两个“大新闻”!先是蚌埠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七部委联合验收,成为皖北首个、安徽第六个综合保税区,补上了安徽北部开放的“关键一块”。

紧接着,前三季度外贸数据出炉!

安徽9月单月进出口总额达967.5亿,创历史新高!

1-9月进出口总额达7262.5亿,稳居“中部第一”!

进出口总额连续11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增速达15.7%,居全国第五、长三角第一!

那么,10月外贸圈的两件大事究竟有什么联系?安徽省外贸到底是在何时、又因何实现腾飞?

01

讲讲“来时路”

“不靠海、不沿边”,曾是安徽最真实的起点,资源与通道的局限,也曾是横亘于安徽发展面前的重重关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困境,以及一次次与困境的博弈,成就了这一条“在桎梏中破冰,于风浪中前行”的“来时路”。

(一)

启航(2012-2013)

从“艰难起步”到“重要转折”

时间拉回到2012年,当时中部外贸格局的龙头是由河南省来担当,在中部6省中,安徽只是扮演着“跟跑”的角色,无论是外贸规模还是发展动能,都难以与河南比肩,更不用说和外贸基础更雄厚的沿海兄弟省市相比了。

彼时的安徽省外贸主体不足5000家,年进出口额过亿美元的不足百分之一。出口的产品结构中,多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委托加工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仅占6.4%。这些略显黯淡的数据背后,不仅体现了安徽省作为内陆省份发展外贸的基础困境,也折射出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与外贸大省存在的显著差距。

2012年安徽省外贸数据

然而,再大的差距都大不过改革的闯劲和奋进的干劲。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省牢记“扎实推进改革开放”重要指示,以“打造内陆开放新标杆”作为核心定位,从“局部探索”转向“系统推进”,从“被动跟跑”转向“主动突围”,一步步构建起具有安徽特色的开放发展体系。安徽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也就此开始!

(二)

筑基(2014-2020)

从“零的突破”到“多个开始”

2014年可以称之为安徽外贸的“启蒙之年”。这一年,首列“合新欧”中欧班列从合肥北站驶出,虽然全年仅开行13列,虽然货值不高,却就此为内陆安徽打开了对接欧亚的陆路通道。

也是在这一年,安徽省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获批,成为2012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58号)出台后,安徽省的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政策高地”。

(图源:合肥晚报)

时间来到2020年,安徽自贸区正式揭牌,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同步启动运行,形成以合肥为核心,芜湖、蚌埠为两翼的雁型阵列,三个片区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成为安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三)

跃升(2021-2023)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继2020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5000亿元大关之后。2021年,依托产业链韧性与政策红利,总额顺势跨过6000亿元门槛,增速领跑中部省份。2022年,即便面临全球供应链波动、外部需求放缓等挑战,安徽进出口总额仍逆势突破7000亿元,展现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2023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高端装备等“安徽造”出海提速,总额再度攀升至8000亿元新台阶。

也是在这一阶段,安徽自贸试验区与综合保税区形成“政策叠加效应”,中欧班列开行量多达2014年的几百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在全球市场大放异彩,民营企业成为外贸主力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安徽一步步站上了每一个曾经仰望的台阶,真正迈入以技术、品牌、质量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四)

领跑(2024至今)

从“中部领先”到“全国进位”

时间来到2024年,这一年,可以称之为安徽外贸的“加冕之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超8600亿元,十年时间,外贸规模已发展为原来的三倍,实现了产业竞争力与开放能级的深度兑现。

2025年的前三季度,安徽“中部第一”的优势愈发凸显,进出口总额比第二名河南多出830多亿,是山西的7倍多。十年,中部外贸的“头把交椅”不仅完成了从河南到安徽的交接,也见证了安徽外贸的历史性蜕变。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全国进位”。2022年,在全国的进出口排名中,安徽位列全国第13位,2023年跃升至第10位,2024年首次闯入全国前10,实现了三年进四位的阶梯式攀升。

从过去“不东不西”的尴尬定位,到如今的“左右逢源、通江达海”,安徽这个曾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底色的内陆省份,打破了“内陆外贸难突围”的固有认知,用十年时间以一条高高上扬的曲线在外贸领域完成规模跃迁并惊艳全国!

02

内陆省份的安徽样板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总结安徽外贸的飞跃,那应该是产业革命、开放协同“双轮驱动”下共同铸就的“十年一剑”!

(一)

安徽外贸的飞跃

本质是“产业能级”的飞跃

外贸数据加速增长的背后,是安徽产业结构的深刻调整。一方面,安徽抓住了全球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先进智造”的转身,产品好、牌子硬、竞争强!新能源汽车“皖军”领跑全球,光伏产业“照亮”海外市场,“芯屏器合”构筑产业高地,这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彻底改变了安徽省的外贸结构。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新三样”产品(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同比增长71.9%,占全省出口总值比重达13%,这种爆发式增长离不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深度培育。

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之下多元化的外贸主体,为安徽外贸蓬勃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民营企业达1.2万家,进出口总值占外贸比例达51.2%,成为推动外贸增长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为安徽外贸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如今,安徽的贸易伙伴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地区,2025年前三季度,“一带一路”国家外贸占比达54%,成为稳外贸的重要支撑。拉美、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的外贸增速显著提升,安徽成功摆脱了依赖少数发达市场的外贸局限,在全球市场的布局更加均衡。

(二)

开放型经济

需要制度创新的沃土和开放的通道

当前,安徽自贸区安徽省6个“综保区”形成了强大的协同共同体,以各自核心优势互补,搭建起安徽对接全球市场的“超级平台”,成为安徽省外贸跃升的关键支撑。

一方面,自贸试验区作为安徽省外贸制度创新的“试验田”,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科技创新等领域大胆探索。另一方面,“综保区”作为“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安徽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载体。通过“区区联动”的模式,形成了“1+1>2”的合力,共同提升安徽区域的对外开放水平。

这里要回答一下开头的疑问,那就是安徽为什么要建立“综保区”?“综保区”究竟为安徽外贸带来了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当前,安徽省共有6个综合保税区。

从2015年合肥综保区的正式封关运行,到2025年蚌埠综保区的验收通过,从“一枝独秀”到“多点开花”,十年间,安徽形成了从南到北,全面、立体、开放的经济发展格局,也是安徽从“内陆省份”向“开放前沿”转变的生动缩影。

从“综保区”的积极影响角度来说。

一方面,“综保区”为安徽外贸提供了“成本洼地”和“功能平台”。通过提供政策红利吸引企业,助力企业降本增效。通过功能平台赋能企业,使得区域外贸可以从单一的货物进出口,向服务贸易、新型贸易等业态延伸,极大丰富了安徽省的外贸内涵和增长点。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为例。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的前身是合肥出口加工厂,2020年4月正式封关运行。区内的龙头企业联宝科技作为“灯塔工厂”,构建起了千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毫不夸张地说,全球每8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于此。联宝科技依托区内“保税+”平台功能,成功将保税维修业务从核心部件延伸至笔记本整机,形成“生产与维修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循环,打造出高效便捷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物流枢纽,增强了区域贸易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硬核产业、创新业态、枢纽功能”,共同铸就了合肥经开综保区在省内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也通过规模化、智能化制造能力,为安徽贡献了稳定、巨量的进出口基本盘。

另一方面,“综保区”通过产业集聚,重塑了安徽区域外贸的“产业结构”。综保区像一个强大磁极,吸引着产业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了优质外向型项目的产业集聚,而这些产业集聚会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并最终有力地催化、放大和支撑外贸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同时,“综保区”天然适合发展“两头在外”或“一头在外”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这会直接提升区域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占比,推动出口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以“综保老大哥”合肥综合保税区为例。

当年合肥大力发展新型显示产业,却面临“有屏无芯”的尴尬,显示屏的驱动芯片全靠进口,所以合肥综合保税区在封关运行之初,便引进晶合集成这个“链主企业”。也是在合肥综保区的政策加持下,晶合集成从2017年投产到2021年盈利,创造了中国大陆最快的晶圆厂盈利纪录,2023年成功登陆科创板成为安徽最大IPO,截至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前九大晶圆代工厂,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同时,晶合集成成功带动起区内上下游产业发展,如今,包括颀中科技、汇成股份等在内的上下游重点企业集聚,打造出了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安徽省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战新领域深度转型。

(数源:安徽日报)

此外,安徽自贸区和6个“综保区”作为安徽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显著提升了安徽区域外贸的“物流效率”和“全球响应能力”。而为了更好的服务区内外向型企业,政府、海关、税务等部门必须协同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倒逼制度创新,优化区域整体营商环境。拥有功能完善的开放平台,是地区投资环境的一张“金名片”,能显著增强安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外资的进入又会带来更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国际市场渠道,进一步做大外贸“蛋糕”。而安徽省外贸的蓬勃发展,又反过来为自贸区和“综保区”的繁荣提供了源头活水,这一循环共同构成了推动安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强大驱动。

站在8600亿元的新起点,安徽外贸仍有广阔空间。当安徽“内陆省”的标签被“开放高地”取代,当“安徽造”变成“全球销”,安徽外贸的故事还在继续。下一个五年,还有更多惊喜。

数据来源:安徽新闻联播,安徽日报,安徽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海关总署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