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今天还在为署名顺序跟合作者吵到凌晨,别觉得丢人,70年前两个最强脑袋就干过一仗。
“如果你今天还在为署名顺序跟合作者吵到凌晨,别觉得丢人,70年前两个最强脑袋就干过一仗。
”
他们把“对称”敲碎的那天,压根没想过自己也会被对称反噬。
宇称不守恒一出,物理世界像被翻了个面:左不再是右,镜子里的你突然陌生起来。
那天夜里普林斯顿的草坪安静得像刚结束一场拳击赛,奥本海默叼着烟把两人的沉默都看了个透——他写信给朋友:这裂痕怕是要写进教科书了。
后来果然写进去了,不过没写在正文,只藏在脚注里,像一道小伤口。
但伤口之外,事情越来越好玩:MIT的小伙子们把这套“破镜子”塞进量子芯片,本来容易闹情绪的量子比特突然稳重得像老干部;CERN去年把那套数学再算一次,居然顺带解释了为啥宇宙里正物质比反物质多。
死去的理论就这么一遍遍复活,比僵尸还勤快。
国内也没浪费遗产。
清华新开的李杨中心把那堆早已泛黄的稿纸摆进展柜,灯光一打,墨迹还新鲜。
我第一次看见草稿里歪斜的σ符号,脑子里就一句吐槽:“原来诺奖也有删改液。
”隔壁展厅循环放映1957年瑞典晚宴的黑白片,杨振宁举杯时李政道侧过脸说了句什么,视频没声音,字幕组贴心地打上“(无录音)”,留给观众八百个脑补版本。
可真正的后续往往发生在暗处。
CUSPEA那群当年被李政道“空投”出去的学霸,如今成了国内各大实验室的系主任甚至校长。
有人回国时行李里塞了一包自家院子里的土,说是种樱桃树用;杨振宁的讲座教授项目则反向操作,把老外请到清华上整整一学期课,条件只有一个:允许学生翘课去赶实验进度。
两头拉扯之下,中国物理学像极了改装涡轮发动机的破皮卡,外表寒碜,加速却猛地一批。
回到我们小人物视角,科研合作现在流行“贡献度量化表”。
听起来像会计事务所的玩意儿,实际是前辈踩坑后的补丁程序。
新版合同里常见一句:“如果出现分歧,先吃火锅再聊。
”——没人明说,但大家都知道那是为了不让情绪提前散场。
毕竟谁也不想三十年后,被普林斯顿档案馆里一封“我早就提醒过他们”的信反复鞭尸。
我上周去清华蹭讲座,结束后一个研究生冲上讲台问老师:“如果重来,李杨还会决裂吗?
”老师没回“历史不容假设”那种套话,他咧嘴一笑:“他们要真不吵架,宇称可能至今还守恒着呢。
”说完把白板笔一扔,台下哄笑。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害怕的矛盾,其实是科学最老土的燃料。
裂缝没弥合,但它长出新的藤蔓。
你我今天用的量子算法、听的天体物理公开课、甚至评职称时那套“代表作+答辩”制度里,都藏着那段裂痕的DNA。
别老想着修复,学着用好就行。
毕竟镜子碎了,光才能从裂缝里漏进来。
来源:青春已去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