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 28 日晚,重庆工商大学一间教室的灯光刚熄灭,大一女生李某没直接回宿舍,而是坐在教学楼的长椅上打开了手机。她手指快速划过屏幕,向校园自媒体 “工商秘密” 发去投稿,文字里直指授课的胡老师,用词格外尖锐 ——“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
10 月 28 日晚,重庆工商大学一间教室的灯光刚熄灭,大一女生李某没直接回宿舍,而是坐在教学楼的长椅上打开了手机。她手指快速划过屏幕,向校园自媒体 “工商秘密” 发去投稿,文字里直指授课的胡老师,用词格外尖锐 ——“上课特别刻薄”“媚男行为频出”“把没礼貌当幽默”,发完投稿后,这些话又被她原封不动地转到了朋友圈,似乎只是想宣泄完情绪,完全没多想后续可能引发的麻烦。
10 月 29 日这天,消息像投入湖面的石子般炸开了。“工商秘密” 很快发布了这则匿名投稿,帖子在校园里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各个学生群聊里都刷满了相关讨论,连其他院系的学生都在打听细节。胡老师 —— 这位法学院的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当天就看到了内容,她的反应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截图帖子转发到了自己授课的课程学生群,还在群里 @了疑似投稿人的李某,语气强硬得不留余地:“请拿出证据证明你说的话,否则我就起诉你侵犯名誉权。” 她还明确表态,已经联系平台索要发布者信息,相关证据也早就保全好了,最后撂下一句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等我回重庆就去南岸区法院起诉”,一句话就把这场原本局限在课堂的师生矛盾,推到了全网关注的公众视野里。
看到老师的强硬态度,李某彻底慌了。她没等老师进一步追问,就在群里主动承认:“老师,是我发的。” 她还急忙解释投稿的原因 —— 课前抽背时自己没准备好,被老师当众批评了几句,当时又难堪又不服气,再加上觉得老师平时对男生态度更温和,对自己却总是言辞激烈,一时冲昏了头,才写下那些话。道歉来得很迅速,但胡老师根本不买账,直接回了两句:“你的道歉我不接受”“道歉要是这么容易,那还要法律干嘛”,这份拒绝的态度,不仅没让事件降温,反而让矛盾变得更僵。
10 月 30 日,李某的第二次致歉来了。她在社交平台发了篇长文,姿态比第一次低了不少,不仅承认自己夸大了 “被批评 20 分钟” 的情况,还坦言 “媚男” 这个标签是自己随便用的网络用语,属于不当行为。她在文中反复说自己情绪不稳定、一时冲动,愿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还以 “大一新生” 的身份恳求:“希望能给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同时,她还呼吁网友别再传播不实消息,试图控制事态发展。同一天,学校也终于有了回应,但辅导员只说 “相关部门正在处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记者后续联系学校党政办、宣传部时,得到的要么是 “不知情”,要么是 “还在核实”,更让人意外的是,法学院的公开电话甚至提示 “欠费停机”,而胡老师那边,记者发去的问询邮件也石沉大海,始终没收到回复。
随着事件发酵,网友们渐渐分成了三派,各有各的立场。支持老师的人态度十分坚决,有人说 “‘媚男’本来就是侮辱性标签,老师维权没毛病”,还有人觉得 “匿名诽谤最不能忍,就该支持起诉,杀一儆百让年轻人知道说话要负责”,在他们看来,网络言论必须有边界,既然是成年人了,就得为自己说的每句话承担后果。同情学生的人则多了些理解,有人感慨 “谁上学时没私下吐槽过老师?新生刚适应大学生活,压力大一时冲动也能理解”,还有人质疑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直接起诉是不是太绝情了?老师是不是也该反思下自己的批评方式”,他们觉得不能只怪学生,老师或许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中立派看得更深入,他们认为这事儿本质是师生代际冲突的缩影 —— 年轻人习惯了在网络上随意宣泄情绪,长辈却更看重名誉和尊严,再加上学校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才让这么点小矛盾,最终演变成了全网关注的大风波。
其实仔细想想,这起事件远没有 “谁对谁错” 那么简单。李某有错,这是板上钉钉的 —— 仅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就给老师贴上负面标签,还用匿名投稿的方式发泄情绪,这已经涉嫌侵犯他人名誉权。作为大学生,她既没有理性沟通的意识,第一次道歉时还夹杂着辩解,诚意明显打了折扣。但反过来,她的 “年少轻狂” 也暴露了当下部分年轻人的成长短板:面对批评,不知道怎么正确表达诉求,只会用极端的方式发泄,既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自己推向更麻烦的境地。
胡老师的做法,从法律层面看没毛病,但从教育层面看,争议就不小了。老师的名誉确实受法律保护,起诉是她的正当权利,她用实际行动告诉学生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某种程度上也算 “以身示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法律的边界。可教育的本质是教化育人,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沟通疏导,而是直接用起诉来解决,是不是少了点师者该有的包容和耐心?而且这场矛盾原本只是课堂上的小摩擦,能不能先通过学校的调解渠道化解,而非一上来就走到法律对峙的地步,这也是很多人质疑的地方。
更让人疑惑的是学校的态度。事件都引发全网关注了,学校给出的回应却始终模糊不清,一句 “正在处理” 显得既被动又敷衍。大家忍不住想问:学校平时的师生沟通机制是不是根本缺失?课堂管理、学生言论引导这些工作,到底有没有做到位?这些问题,学校至今没给出明确答案,可越是回避,越容易让公众觉得学校在推卸责任。
说到底,这事儿戳中了当下高校的几个现实议题:师生之间该怎么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网络时代里,言论自由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教育过程中,惩罚和包容该如何平衡才能既守住原则,又不丢育人的初心?要知道,课堂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情绪对抗的战场。学生需要学会理性表达,明白成年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老师也该懂得适度包容,用更温和、更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而不是一上来就用强硬手段;学校则要建立起真正有用的沟通渠道,在矛盾刚冒头时就及时化解,而不是等事态扩大了才被动应对。只有这三方都做好自己该做的,才能避免类似的 “剑拔弩张” 再次发生。
现在事件还没落幕,胡老师到底会不会真的起诉?学校后续会给出怎样的处理结果?这对师生的关系还能不能修复?这些问题都还是未知数。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起事件给所有人都提了个醒:无论是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得守住 “尊重他人” 的底线,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回归它该有的本真模样。
来源:今天你母慈子孝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