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那天在新周期的第二个话题里,有个读者问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让一个成熟的交易员,把他毕生的功力,用说话的方式,让徒弟全部吸收。
然后就这么一个个的复制,直到复制出足量的成熟交易员?
就好比咱们把人体器官看作传感器,梨子的味道,为什么非得当事人亲口尝一尝?
为什么不能用其他方式,比如把信息电流传输给他,让他不用尝,也能知道呢?
.......
这个读者很有意思,我做一个对比,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2006年,我作为实习生时的经理,一个是当下的我。
我第一个经理的教育模式是什么?
是侮辱+高压。
他从来也不会回答你任何问题,他只会冷不丁的提问,你还非得答对,还非得答精确。
不够精确,哪怕答对了,他也会劈头盖脸一顿问候,包括但不仅限于什么饭桶,废物,渣。
什么你为什么周日不来加班,你为什么晚上睡觉超过6小时之类的。你还想不想继续实习了。
如果你问他问题,他马上就会警告你,公司雇你来是解决问题的,公司不是黄埔军校。
这是他的模式。
你反观我,我的教育特点是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一群销售听完我讲技术细节,个个都觉得自己是架构师了。
哪怕是一个煤老板,听我讲完ROADMAP,他迅速就会觉得自己和张朝阳之类的科技领域创业者,是一个水平的。
因为十多年前,我还在职场上的时候,是业内有名的讲得生动,讲得清楚,讲得接地气,讲到任何一个行业的人,任何基础的人,都觉得自己懂了。
我问你,我和他,我和我自己第一个经理,谁的管理绩效好?
其实是他,远比我强得多。
他最擅长的是什么?就是带新兵,那些名校刚毕业的研究生,那些工作3年以内的。
在他手里干个一两年,能熬下去,就能成长为骨干。
那么反过来,我最擅长的是什么?
就是行业交流。
你整个行业交流会议,让内行外行都来听,内行听完觉得自己多年的经验,都被梳理了一遍,有启发。
外行听完,马上就飘了,觉得自己也变成内行了。
这是我的作用。
所以他的职场生涯,以基层主管为主,我的职场生涯,以负责产品,负责市场为主。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替代不了他?
答案很简单,因为如果让我去教那帮新兵蛋子,他们就飘了。
你讲的不清楚,他弄不明白,他是不是不得已,得自己去尝试?
或者像我第一个经理,根本拒绝讲,只有威胁,那他是不是必须尝试?
于是这个新兵蛋子就被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实践。
在反复大量的实践中,他的骨骼硬了,肌肉长出来了,身体强壮了,他当然更有可能升职加薪,成为骨干。
你反过来,让我去教,正因为我讲的太清楚,太深入浅出,太形象生动,于是,他反而不肯实践了。
他一听,就会觉得自己懂了,而且觉得自己懂得很彻底。
他甚至都不想去实践,他只要记住我的话,鹦鹉学舌,去跟别人重复,别人就会误以为他是个专家了。
看到了么?他听完就可以混日子了,还能有实践的动力么?
你现在明白,为什么我当年在职场里的作用,是培训市场人员,以及行业交流?
因为市场人员是不需要真懂的,我给他们生动形象的讲一遍,他们飘了,跑出去就可以扮演专家了。
别人也看不出来,也不会捅娄子的。
因为他们谈下来订单,最后我们一定会派真的研发去实施,又不用那帮做市场的人落地。
同样,我让一帮老板们飘了,没关系的,他们手底下有得是干活的兵和将。
但是,我让一群研发的新兵蛋子们飘了,谁去干活?
看到问题了么?
你问的问题是很浅显的,几百年前王阳明就讲过,知行天生不合一。
要你自己通过实践,让它合一。
你说少爷练功行不行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你到底需不需要他亲自上阵?
阿斗这个少爷,到底是和他赵叔一起并肩作战,还是单独作战?
带上赵云就可以,单独就不行。
因为一个没有过实践环节的人,他是眼高手低的,他上阵,还没开打,迎风尿一地。
发现了么?膀胱都不受他指挥了,身体还能受他指挥?
我见过很多散户,你让他执行一个哪怕千锤百炼过的投资策略,他刚入场,跌了一点,但是还没有到止损位。
他就崩溃了。
妈妈呀,救我呀,放我出去吧,我再也不要玩了,我只想保本出来,然后就开始屎尿失禁。
很多人真是这样,没有坐过山车之前跃跃欲试,上去第一秒就尿了,接下来唯一想要的,就是盼着下来。
从此没要求了,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还记得他入场前的样子么?
那时候他可是勇立船头的,I am king of the world。
刚遇到风浪,听到两声炮响,就瑟缩在船尾,妈妈我要回家。
所以我那天在新周期的第二个话题里,刻意举那么个读者案例就这个用意。
我让你们看看,有些人是听完了就觉得自己全知全懂。
而有些人,他听完了就知道,人家十八年的功力,讲一遍自己就能全吸收?
那我倒要瞧瞧我是不是真吸收了。
于是他就会去实践,一实践就发现自己眼高手低。
这时候他就明白,自己是假知,就像医学院的应届博士,没有手术经验的。
那怎么办呢?从最简单的投资策略做起,做着做着,他熟悉了,熟悉了就赚钱了。
就像一个医生,割阑尾割多了,他就可以靠割阑尾赚钱了呀。
后面的那些住院,主治,副主任,主任是个漫长的过程,但割烂尾,是突破口。
不断的有钱赚,有回报,人才可能坚持一个游戏,否则谁也坚持不了的。
任何最后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大事,最初都是找到一个突破口,一点点的做下去,而非指望我听懂了,钱就直接到账了。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