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让美国烦恼的事很多,大豆是滞销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落下帷幕,似乎美国为了大豆出口又要做出很多让步。那么我们每年从海外进口那么多大豆,如果像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等不卖大豆或者集体涨价,我们还能从容应对吗?
最近让美国烦恼的事很多,大豆是滞销便是其中之一。随着中美在马来西亚的谈判落下帷幕,似乎美国为了大豆出口又要做出很多让步。那么我们每年从海外进口那么多大豆,如果像主要出口国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等不卖大豆或者集体涨价,我们还能从容应对吗?
本文共 3000 字,阅读需要 3分钟
历史上,美国就多次利用自身为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的优势,对外进行粮食收割。例如2004年的大豆案:
虚假减产消息:美国农业部通过媒体散布大豆主产区干旱的虚假信息,诱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价格从240美元/吨飙升至540美元/吨。中国榨油企业恐慌性抢购,签订天量订单后,美国突然宣布"创纪录丰收",价格三个月内暴跌至2200元/吨(约260美元/吨)。产业链摧毁:中国1000多家油企因高价库存和低价倾销双重打击破产,70%榨油产能被ADM等四大粮商低价收购。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三年萎缩40%,农民被迫改种玉米。如果要说美国更成功的案例,自然是1970年代美国通过"粮食换石油"协议,用小麦控制苏联经济命脉。基辛格曾直言:"控制粮食就能控制人类"。
可能真的有小伙伴就说,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家就垄断了我们98%的大豆进口。那要是这三家都联合起来不卖,又或者要涨价,那我们不是只能做冤大头了。
毕竟,我们不是掌控了全世界90%的稀土吗?我们说一句出口管制,就让全世界都感到难受。
巴西是我国进口大豆的绝对主力。多年来,巴西大豆始终占据我们70%上下的进口量。不过在这之前并不是这样,例如十几年前,美国才是我们的主要供货商,常见占据50%以上的份额,巴西只是第二,大多数时候在25%-35%左右。
直到2013年,巴西进口大豆超过美国,然后就一直超越到现在。
划重点:巴西大豆产量的腾飞,离不开中国的投资。
早些年进口大豆主要来自美国,这显然是不安全的,那么拓展进口渠道,尤其是培养一些和我们相对友好的国家,是必须的。巴西和我国的互补性非常强。所以我国的资本开始重点布局巴西的大豆产业。
初期(2000-2010年左右):投资相对零散,主要以大型国企(如中粮、中纺)的贸易和初步布局为主,单笔投资规模在数亿至十亿美元级别。这时的产量还没有太大的提升效果,更有点的开荒挖水渠这样的基础建设。
爆发期(2011年至今):随着中国需求暴增和对供应链安全的重视,投资进入快车道。特别是2014年左右以来,投资规模急剧扩大。仅2017-2018年,中国企业在巴西农业领域的投资和并购金额就超过200亿美元。这些投资不仅来自央企,更多来自像中粮集团(COFCO) 这样市场化运营的巨头,以及一些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
大量中国的农业化机械开始在巴西的良田上奔驰。中国的投资渗透到了大豆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其范围之广,可以概括为 “从田间到港口” 的全链条布局。
例如港口码头吧,中粮集团收购了位于巴西重要农产品出口州——桑托斯港(Santos)和圣路易斯港(São Luís)的码头股权,确保了自己货物的出海口,并收取其他商家的使用费。
中信集团、重钢集团等:在巴西北部的“北极圈”走廊(Arc of Fire)地区,如马德拉港(Porto de Madeira) 和圣路易斯港,参与了港口的建设和运营。这些港口是巴西北部新开发农业产区的主要出口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其次便是铁路,我们在巴西修建了连接内陆产区和北部港口的FIOL铁路等。
港口码头铁路都有我们的身影,那么巴西的大豆运输必然有我们的参与。
其次便是土地和加工商。2014年,中粮集团联合厚朴基金,以超过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来宝集团(Noble Group)的农业部门——来宝农业(Noble Agri)。这个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负责玉米、小麦、大豆和植物油等谷物油籽产品的采购、加工与分销。比如会从南美等大豆主产区采购大豆,通过旗下如阿根廷 Timbues 的压榨厂进行加工处理,再将加工后的产品或原粮销往亚洲等需求大的地区,保障相关农产品的跨区域供应链稳定。其次还有可可、棉花、咖啡、原糖、物流仓储运输等等。
2016年,中粮又收购了荷兰农产品贸易商荷美尔(Nidera) 的资产。
通过这两起惊天并购,中粮获得了在巴西的大豆加工厂、内陆收购站、仓储设施和化肥业务,一跃成为巴西最大的粮食出口商之一,与传统的“ABCD”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平起平坐。
也就是说,巴西大豆的收购加工仓储乃至出口,中粮自己就完成20%。说的再直白一点,就是中国企业在巴西做业务,卖大豆到中国来。买家和卖家都是自己人,不存在什么涨价或者断供的说法。
除了中粮,还有一些地方国企或民企也在参与,如重庆粮食集团,山东渤海实业等等也在巴西建厂开展要业务。
金融资本
很多金融资本,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厚朴基金、中信建设等,作为财务投资者参与大型并购项目。这个是比较隐蔽但是也很起到稳定作用。例如当地的农场主希望通过贷款扩大生产等等。那么我们的金融资本也能起到稳定作用。毕竟农场主或者贸易商想乱来,可能贷款政策就会收紧。
总结语:
近20年,中国在巴西大豆产业的投资是一部从“买家”到“玩家”再到“庄家”的进化史。其投资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战略之深远,在世界农业投资史上都属罕见。这不仅是商业行为,更是一项成功的国家供应链安全战略,确保了“中国饭碗”里能有来自巴西的稳定粮食供应。
虽然我们自己在巴西大豆产业的投资,让很大一部分的大豆是掌控在自己手里。但是毕竟还有传统的“ABCD”四大国际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还有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尤其是美国的大豆我们那是根本没法去掌控。
那他们如果联合起来,一起搞事情怎么办?比如他们一起宣布大豆减产啊,要涨价之类的。
简而言之:分化击破
首先,外资控制下的各大粮商,无法做到完全的步调统一。尤其是美国和南美,大豆成熟的时间并不一致。要让这么多供应商全部步调一致的宣布减产或者涨价,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例如在2025年9月,阿根廷宣布将大豆出口关税降至零后,其大豆价格相比巴西有了明显优势。中国买家在48小时内就抢购了约130万吨阿根廷大豆。
其次就是中储粮维持着4500万吨的大豆储备,足够全国3个多月的消费。当最近巴西大豆暴涨价格的时候,中国买家集体暂停了12月及次年1月船期的采购。巴西的供应商一下子就陷入了沉没,然后乖乖调价。
第三就是中国还在丰富进口来源。除了巴西美国阿根廷,还有俄罗斯、乌克兰、巴拉圭、玻利维亚等等。对于巴西和阿根廷来说,它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中国随时可以买爆其他国家的大豆。而中国买家的缺席,就可能对这些国家产生重大打击。美国这一次就被中国狠狠的上了一课。
我国通过强化南美供应链,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实现了多元化的进口渠道。然后通过提升国内产能与储备,增强了应对突然供应链中断的能力。第三是通过贸易反制和金融手段,降低进口依赖和美元依赖风险,以及其他包括产业链重塑等手段。这些措施使中国大豆进口来源从“单一依赖美国”转向“巴西主导、多国补充”的格局,显著提升了供应链韧性。
国外的大豆供应,已经很难对我们进行威胁,我们在大豆进口上已经构建了一套立体的、多层次的安全保障体系。通过国际市场多元化、国内储备与生产、技术替代以及灵活的贸易策略组合拳,中国在面对国际市场的风浪时,自然就拥有了更强的定力和回旋空间。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