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10月24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告别仪式由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治丧委员会包括学界代表,与邓稼先的告别地点相同。国家领导人致送花圈,杨振宁先生亲属、生前友好,清华大学全体校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送别,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杨振宁先生。
杨振宁先生于10月18日逝世,《新闻联播》通过《新闻30分》栏目进行了报道,央视新闻等官方平台同步发布消息,详细回顾其学术贡献与家国情怀。
清华大学发布讣告并设立杨振宁先生缅怀室,众多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自发前往,追思先生风范,寄托无限哀思。
先生遗体覆盖国旗,入葬八宝山革命公墓,高规格的国葬标准,致敬杨振宁先生,大师风范永存,科学精神不息。
杨振宁生于安徽,34岁获诺贝尔奖,提出杨-米尔斯规范场论,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1957年成为首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
他致力于中国科技进步,2003年归国后培养科研人才,捐建60余个实验室,促成姚期智等学者回国。晚年推动清华物理系国际排名跃升前20。
杨振宁一生诠释了“科学无国界,学者有祖国”的精神境界,引发对家国情怀与学术传承的集体共鸣。
告别厅内外,摆满了花圈,形成一片素白的花海。送来花圈的单位,远远超出了科学界和教育界的范畴。
除了教育部、中科院这些相关联的部门,人们惊奇地发现还有发改委、人社部、公安部等国家部委敬献的花圈。人们用这种最高规格的礼遇,共同向一位科学家致敬。
这已经不是一场普通的追悼会,而是一场“国之哀荣”。
2017年,杨振宁做出了一个震惊中外学术界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早些年,他为了学术交流的便利入了美籍,而晚年,他选择了落叶归根。
这一举动,远比他获得诺奖的意义更为深远,也更能触动国人的心弦。他用行动表明,自己的最终归属,是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这让人不禁想起2009年钱学森先生的告别仪式,同样是在八宝山,同样是国家领导人亲临或致意,万民送别。
他们都是在海外取得了巨大成就,又毅然选择回归祖国的战略科学家。国家用这种方式告诉世界,也告诉后人,你为国家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国家就会给你多大的荣耀。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突出贡献者最朴素的回报。当科学巨匠陨落,国家以最高礼遇致敬的不仅是学术成就,更是一位游子最终的精神归航。
八宝山革命公墓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公墓,安葬国家领导人、革命烈士以及特殊贡献者等。
目前,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特殊贡献者有文化界人士林徽因、徐悲鸿、闻一多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以及朱光亚、钱学森、钱三强、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
来源:永不落的红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