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得偏头痛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3种习惯尽量少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0 22:45 1

摘要:45岁的李女士,是一位公司中层,近半年频繁因偏头痛请假,每次发作都像“半边脑子被卡住”,吃药能缓一时,却总反复。

“不是感冒,也不是发烧,头却像被锤子敲一样。”

45岁的李女士,是一位公司中层,近半年频繁因偏头痛请假,每次发作都像“半边脑子被卡住”,吃药能缓一时,却总反复。

她原以为只是压力大,没想到检查后医生说:“你这不是普通头疼,是偏头痛,已经有慢性化趋势了。”

而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医生看了她的生活习惯,摇了摇头:“这些症状,多半是你‘生活方式惹的祸’。”

近几年,偏头痛的发病率正在快速上升,不仅仅是中老年人,年轻人也成为高发群体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的一项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偏头痛患病率约为9.3%,女性是男性的2.5倍,且近年来呈持续上升趋势。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中招?偏头痛真的治不好吗?哪些习惯是“幕后元凶”?

今天,我们就从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中,揭开偏头痛高发的真相。

偏头痛,不是“想太多”,而是一种真实的神经血管性疾病。

它往往发作在头部一侧,疼痛呈搏动性,可伴有恶心、畏光、怕声,严重时甚至影响说话、视力和行动。

权威研究显示,偏头痛的发生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紊乱、大脑血管反复扩张和收缩、脑干痛觉中枢过度兴奋等因素密切相关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诱发偏头痛的“导火索”,很多来自我们每天的生活习惯。

《英国医学杂志(BMJ)》一项多中心研究指出,超70%的偏头痛患者,在发作前24小时内存在明显诱因,而其中三种习惯最为典型:

长时间使用电子屏幕作息紊乱、睡眠质量差高盐高油高糖饮食

这些看似“小问题”,却在悄悄撕开大脑的“稳定防线”。

偏头痛不是一下子“砸”下来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若长期维持这些错误习惯,可能会引发以下四大连锁反应:

1.视力疲劳、颈部紧张

长时间盯屏幕、不注意用眼卫生,会导致眼肌疲劳、颈肩肌肉僵硬,刺激三叉神经,诱发偏头痛发作。

2.褪黑素紊乱、睡眠障碍

晚睡晚起、熬夜刷手机,会影响褪黑素和神经递质的正常分泌,大脑得不到足够休息,疼痛阈值下降,更易发作。

3.血糖波动、脑部供血不稳

高糖饮食易引发血糖大幅波动,刺激交感神经,引发大脑血管痉挛或扩张,是偏头痛高发的重要机制。

4.心理焦虑、情绪低落

不规律的生活节奏容易诱发慢性焦虑、情绪不稳,这些心理状态会加重脑神经兴奋度,导致疼痛反复发作。

研究发现,有超过60%的偏头痛患者伴有中度以上焦虑或抑郁情绪,而这些情绪常因生活习惯而起。

所以,真正改善偏头痛,不是靠止痛药,而是要从源头上改变——改掉那些看似“没事”的小习惯。

如果你也是偏头痛反复发作的人群,不妨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帮自己稳住“脑部节奏”:

1.规律作息,优先睡眠质量

建议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避免周末报复性熬夜。研究发现,规律睡眠可降低偏头痛发作频率约28%。

2.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每使用40分钟屏幕,建议休息5分钟、眨眼20次、远眺10米以上,缓解眼部疲劳、减少视觉诱因。

3.调整饮食,控制三高食物

少吃过咸、过甜、油炸类食物,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多摄入富含镁和维生素B2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坚果,有助于缓解神经兴奋。

4.管理情绪,保持心理平稳

可以尝试冥想、腹式呼吸、适度运动等方式调节情绪,减少焦虑与脑部应激反应

此外,有条件的话,建议建立“偏头痛日记”,记录每次发作时间、频率、疼痛部位及诱因,帮助医生更好判断个体化治疗方案。

偏头痛并非绝症,关键在于与它“长期和平共处”的智慧。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偏头痛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疾病,而生活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子。

不是所有头痛都是偏头痛,但偏头痛的发作,大多数都能在生活习惯中找到根源。

只要日常多注意睡眠、饮食、情绪和用眼节奏,多数偏头痛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明显改善,甚至数月无发作。

健康,其实就在每天的一点一滴中:

一次早睡一顿不油腻的晚饭一次主动放下手机的自律

温馨提示:具体健康情况仍需结合个人体质及症状表现,建议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与个体化指导,切勿自行诊断或盲目用药。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偏头痛国际诊断标准与临床指南(IHS)》
3.《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年第10期
4.《英国医学杂志(BMJ)》偏头痛研究综述
5.《褪黑素与神经递质调节机制研究》
6.《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老王健康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