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学校党委的中心目标就是团结带领全校师生用25年左右时间,奋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总体战略安排分三步走:
9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学校党委的中心目标就是团结带领全校师生用25年左右时间,奋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总体战略安排分三步走:
到建校80周年左右,即“十五五”末,博士学位授权点数量稳步增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建成运行,院士工作站建设有重要突破,推动特色鲜明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
到建校85周年前后,即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节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科技进步奖量质双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在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上取得决定性突破;
到建校100周年时,以若干重大标志性成果和成功培育两院院士为标志,学校迈入“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相关学科实力比肩国内百强高校。
9月28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开幕。
未来五年是奠定“三步走”战略基础的关键期。学校将紧盯教育强国建设要求,紧扣“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思路,聚焦“六力”提升,努力实现“六新”突破:
聚焦增强思政引领力,推动铸魂育人践行新使命。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大力推进重点马院建设,确保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力争获批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2025年5月10日,贵州民族大学“拥抱青春,共绘芳华”第十一届樱花诗会举行,活动以文化浸润青年心灵,以诗歌厚植青年家国情怀,营造文明和谐、雅致温馨的校园文化生态。
聚焦增强人才竞争力,推动育才引智展现新作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理工科招生规模,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高质量通过物理学博士点评估验收,打造一定数量的B级学科及通过认证的优质专业,力争1~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新增10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专业博士点零的突破,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形成学科与人才协同发展新格局。围绕重点学科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有组织培养与学科方向相匹配的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积极培育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争取获批1个以上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聚焦增强科技支撑力,推动创新策源勇担新重任。强化有组织科研,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交叉融合,优化资源配置,将学校打造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国家级项目力争突破400项,科研经费超过4个亿;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十四五”期间增长20%;建成国家重点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重点平台突破30个;相关研究成果荣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15项,荣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项以上;持续用好“民大+名校+名企”创新机制,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3~5个深度融合的联合创新平台,在解决地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上取得一批关键性成果。
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计划—贵州民族大学“贵州传统陶瓷制作技艺传承创新及拓展应用”研修班合影。
聚焦增强民生保障力,推动师生福祉交出新答卷。全面完成两校区连通工程,协同推进校区建设与改造,推进研究生宿舍扩建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持续提升校园餐饮服务与保障水平;扎实推进数智校园建设,持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持续巩固校园安全与环境治理,妥善处置经济适用房产权办理等历史问题,有效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开源节流”取得成效,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持续提升教职工待遇保障;不断健全完善民主监督管理,不断提升师生满意度。
聚焦增强社会协同力,推动产教融合作出新贡献。持续拓展校校、校地、校企协同领域,大幅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抢抓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机遇,借势顶尖资源加快内涵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精准对接地方发展所需,推进各学院与全省少数民族市县(区)、资源大县等开展深度合作,持续将服务触角牢牢扎根基层一线。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科技园,不断创新产学研用模式,持续释放转化效能,显著增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7月25日,作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核心活动之一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分会场,贵州民族大学京贵化语:未来新材料与化学化工国际学术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举办。
聚焦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开放共赢拓展新空间。规范化、高质量运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办好办强东盟人文学院,办优办特非通用语种专业,助力服务“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赋能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研学项目,提升“留学民大”品牌吸引力。不断提升区域国别研究实力,为贵州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
锚定新目标 奋进新征程:
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
吕国富
立德树人,关乎党运国脉,关乎民族未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是学校的使命任务。
贵州民族大学确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目标任务就是为了更好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强化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深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加强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构建“大全员”聚力、“全过程”发力、“全方位”助力的“三环联动”育人新格局。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造一批思政“金课”,选树一批思政名师,重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打造为核心“金课”。深入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深化各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学生成长成才护航,把心理健康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重点马院建设。锚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标,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在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建设、师资梯队建设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
全面推进中华文化书院建设。建强书院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推动书院实体化高效运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设立专项课题,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优化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守住中华优秀文化这个根脉和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贵民”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校史资源、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校园文化地标;创作系列反映民大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文化精品,举办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贵民精神、贵民风采、贵民声音、贵民人物”系列文化品牌,让“贵民”标识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彰显特色的文化名片和引领发展的价值航标。
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吴一文:打造服务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策源地
吴一文
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锚定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目标,这是贵州民族大学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召唤、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的时代浪潮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
过去的五年,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地方所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助力工程,探索实施“民大+名校+名企”产学研融合3M模式,在磷矿、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富矿精开”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技术服务合同签订和专利转化稳步增长,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和“贵阳贵安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学校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
未来,学校将紧盯贵州经济社会所需,以高质量学科建设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聚焦贵州“富矿精开”战略,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资源化学与材料”交叉学科群;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认知科学以及数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标“数字中国”布局,建设“计算社会科学”与“数字民族志”交叉学科;聚焦“文化强国”使命,探索“文化遗产与数字活化”交叉学科。
同时,聚焦“四个面向”,以科技创新策源工程为抓手,努力在相关领域成为区域知识创新极核、技术转移枢纽和决策智慧的创新策源地——
实施“源头活水”基础研究卓越计划。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与“未来驱动”基金,组建“前沿交叉”青年创新突击队,突出分类评价,产出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实施“需求导向”有组织科研攻坚计划。
围绕“富矿精开”等战略协同攻关,推动建成贵州民族大学科技园;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赋能体系;优化提升“民大+名校+名企”的“3M”协同创新模式,精准对接服务“主战略”“主定位”;构建服务地方产业平台矩阵,有效将科研力量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
实施“国家急需”高端智库摘星计划。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国家级智库品牌,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提供智慧方案;面向东南亚、南亚及周边国家,建设区域国别研究高地;健全完善咨政建言快速反应通道与激励机制;推动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在服务党的民族工作、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区域治理现代化中发出更多“民大声音”、贡献更多“民大智慧”、提供更多“民大方案”。
高质量发展大家谈:
共同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贵州民族大学师生热议党代会
9月28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召开。本次大会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75周年、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
9月28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开幕。代表认真听取大会报告。
党代会报告明确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建设目标,为学校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师生纷纷表示,此次大会鼓舞人心,催人奋进,部分师生代表就大会报告进行热烈讨论。
“社会学作为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在过去的五年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科研成果实现量质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服务社会广度不断扩展、学科影响持续扩大。”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卫松表示,社会学院将进一步夯实社会学学科优势,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博士点申报上实现突破,在科研上出更多高质量成果,人才培养上进一步创新融合,服务社会上进一步紧贴国家及地方发展战略,文化传承上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同时,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推动农业绿色转型!2025年6月6日,贵州民族大学与贵州宇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项目签约。
“我们将坚决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要求,以物理学博士点建设为牵引,汇聚高层次人才,团结师生,努力奋斗,对标博士点专项评估的各项指标,把博士点建设好,为顺利迎接2028年学位点的专项评估打好基础,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作贡献。”该校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伟民说。
“报告把‘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作为目标任务,为学院发展指明航向。”该校传媒学院院长钟华表示,学院将以“大传播”理念重构课程,把AI融媒、国际传播、舆情治理搬进课堂,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每一次教学,每一次采编作业都成为传媒优秀作品;引导“双师型”团队建设,与主流媒体共建融媒体项目课程,把行业前沿转化为教学案例;实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媒体人才”培养计划,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培养能驾驭算法、善用新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贵州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的新质传媒力量。
“报告提出‘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思路,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将系统科学纳入申博重点,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正是学院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优势的突破口。”该校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刘璐信心满满。她表示,未来五年,学院将以“数治赋能”为契机,优化学科布局,强化“智能+”学科群建设;深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力争在国家级科研平台、重大项目上实现突破,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新动能。
9月22日,贵州民族大学原创舞蹈诗剧《黔方是我家》隆重上演。
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第五大职能之一,过去五年,贵州民族大学留学生招生规模质量不断提升,“留学民大”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成功获批并开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该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李建玲表示:“在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的新征程中,我们力争通过‘在地国际化’实践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谱写国际交流合作事业的新篇章。”
“报告对‘特色发展、服务地方’的强调,与我24年来从事非遗教学研究的初心高度契合。它让我更加坚信,立足贵州丰厚的民族文化沃土,是我们学科发展的根本优势,也是服务乡村振兴与文化繁荣的使命所在。”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陈梅建议学校加快推进建设“非遗数字活化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深度融合,为非遗建立材料和数字基因库,创新其现代表现,让非遗真正“活”起来、“潮”起来,打造非遗创新的“民大范式”。
“报告提出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为青年学子指明了方向。过去一年,我们通过‘研究生党员先锋岗’服务乡村振兴,用专业所学助力非遗数字化。”该校研究生会执行主席刘小庆感慨,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民大青年定当以“强国有我”的担当,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