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至31日,2025 Sci2U科普大会在浙江台州举行。大会发布《浙江省科普年度观察报告》,系统呈现了浙江科普实践的八大发现,同时揭晓了2025年度“沈括科学传播奖”的特色奖杯。来自全球五大洲22个国家的科学传播专家、科技工作者、教育从业者及青少年代
10月29日至31日,2025 Sci2U科普大会在浙江台州举行。大会发布《浙江省科普年度观察报告》,系统呈现了浙江科普实践的八大发现,同时揭晓了2025年度“沈括科学传播奖”的特色奖杯。来自全球五大洲22个国家的科学传播专家、科技工作者、教育从业者及青少年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凡人驭AI,智见未来”主题,探讨普通人如何通过驾驭AI工具拓展认知边界,推动科学传播事业迈向新阶段。
省政协副主席张学伟,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等领导出席活动。大会还特邀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Randy Schekman教授致辞,世界科技传播学会主席 Fabien Medvecky,亚洲首位世界科技传播学会主席Sook-Kyoung Cho,全球护水者联盟副主席Mary Beth Postman等国际嘉宾参与交流。
人人可为:AI赋能生产生活
驾驭AI只是科技精英的“特权”吗?事实上,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日常,成为普通人解决问题的得力帮手。本次大会的“生活中的AI快闪”环节,来自城市管理、艺术创作、医疗服务等不同领域的实践者走上讲台,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将AI转化为生产与创新的新工具。这些生动的案例不仅展现了技术的普惠价值,更证明了在智能时代,每一位“凡人”都拥有驾驭技术、共创未来的能力与机会。
在城市管理的一线,传统的“跑断腿、磨破嘴”正被一位不知疲倦的“实习生”——AI轮式巡逻机器人改变。玉环市海山执法中队副中队长林锦瑶分享了她与巡逻机器人的工作日常。这个能自主巡查、智能识别占道经营并善意提醒店主的机器人,将执法队员的管理经验与AI的超长待机、精准识别能力相结合,实现了城市治理的“双向赋能”。在林锦瑶看来,AI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共同提升城市品质的可靠同事。
当艺术的灵感遇上算法的精准,音乐的创作边界被再次拓宽。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张艺涵运用国产AI工具“启明星”平台,创作了大会主题曲《凡人科学共创未来》。他坦言,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了风格“跑偏”的几版失败后,团队最终锚定“以人的创意为核心,让AI做灵感的延伸”这一关键思路,通过反复调整关键词和旋律方向,最终成就了这首作品。这段经历让她深信,AI与作曲一样,都是人定方向、技术做支撑的智慧结晶。
AI正悄然成为办公室里那位最勤快的“全能助理”。台湾科普协会理事长孙闻诗分享了她从“将信将疑”到“离不开”的转变。无论是整理繁琐的会议纪要、紧急设计活动海报,还是为文稿写作搭建框架,AI都能在极短时间内交出专业成果。孙闻诗体会到,AI的真正价值在于将人类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人能够更专注于那些需要创意与温度的思考,它并非替代者,而是最佳的协作者。
在危险重重的工业检验现场,人类必须“以身犯险”吗?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仲亮博士讲述了他们为石化储罐研发检测机器人的历程。面对高空、有毒、密闭的极端环境,他和团队攻克了磁力吸附、精准作业等难题,成功打造出打磨、除锈、检测等一系列特种机器人。如今,这些可靠的“机器人同事”正成为“钢铁哨兵”,仲亮相信,为它们注入更智慧的AI大脑,终将实现“无人化”检验,把人类彻底从高风险工作中解放出来。
为推动“凡人驭AI”的创新实践,大会特别颁发了首届“沈括科学传播奖”。其奖杯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并创新性地融入了来自沈括墓边的泥土,象征着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该奖项由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与浙江省沈括科普基金会联合设立,旨在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科学传播,让AI技术更好地赋能生产生活,推动形成人人可参与、全域覆盖的科普新格局。
启智有方:培育AI时代素养
面对技术的浪潮,我们是否只满足于“驭”,而忽视了“育”?事实上,让公众具备理解和运用AI的能力,与研发技术本身同等重要。本次大会的SciLuck科普长桌环节,多位教育工作者分享了他们如何通过实体机器人、跨代际培训、乡村课堂实践等创新模式,拉近公众与AI的距离。他们的探索表明,普及AI教育的关键在于让它从高深的代码变为可感、可触、可用的日常伙伴,从而为智能时代培育丰厚的土壤。
AI教育只能停留在屏幕上的代码和理论吗?事实上,它正化身为可触摸、会互动的“机器人伙伴”,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弘毅人工智能董事长钱伟分享了他与HonyBot人形机器人的故事。作为孩子们的“AI启蒙老师”,这款机器人通过可编程互动和情感反馈,让抽象的技术变得亲切可感。钱伟回忆,一位三年级女孩让机器人在完成任务后说出“你真棒”,这让他深刻感受到,孩子们不仅在学习技术,更是在赋予机器温度与个性。在他看来,AI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培养所有孩子成为程序员,而是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形成“AI思维”——理解它、运用它,并勇敢地创造它。
在AI科普的前沿,一位特殊的“同事”正让高深的技术变得可亲可感。台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徐宏辉向大家介绍了迎宾机器人“台小智”。它不仅能主动问候、进行人脸识别交流,还能解答学院专业问题并智能引路。徐宏辉表示,将“台小智”融入日常环境,本身就是构建一个生动的AI教学场景,其目的是向每一位来访者传递一个核心理念:AI技术的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更温暖、更人性化的连接。
一把来自临海珠算博物馆的算盘,成为连接千年计算智慧与当代AI浪潮的隐喻。浙江省老教授协会副会长、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邸继征握着这把算盘,想起了教老同事们使用AI的情景。他带领一群最熟悉算盘的银发专家们,开展了线上健康科普讲座,并为他们开办AI培训班。邸继征深感,从相信手指拨出的数字,到善用AI拓展认知,变的只是工具,不变的是人类探索世界、服务社会的初心。
在乡村教育的田野上,AI正成为托举教育公平的有力翅膀。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六敖中心小学副校长章笑微分享了学校老师的实践:语文老师用AI批改作文以腾出时间进行面对面辅导;科学老师用AI生成教学设计框架以激发课堂趣味;班主任用AI整合资源以弥补乡村教育短板。章笑微认为,驾驭AI不在于技术多高超,而在于思路的转变,即“把效率交给机器,把育人初心留给自己”。
制胜之道:构建普惠AI生态
当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社会各个领域,如何构建普惠共享的AI新生态,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重要命题。大会上发布的《浙江省科普年度观察报告》为此提供了重要指引。报告系统梳理了浙江科普工作的创新实践,揭示了八大重要发现:科普研学正成为串联科创资源的重要纽带,以沈括科学精神为核心的科普文化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十百千万”计划助力构建浙江科学传播人才梯队,干部夜学AI机制有效牵引全社会AI科普热潮,新质生产力科普实践实现系统化推进,科普产业化发展形成多元业态与产业链,“两山”理念引领构建特色科普体系,科普工作正深度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在科普圆桌环节《智联天下:共创普惠AI新生态》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探讨了人工智能在科普领域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路径。泰国国家科学博物馆副馆长Ganigar Chen分享了泰国在推进全民AI能力建设方面的多层次策略。她指出,泰国正协同推进从基础教育到社会应用的AI素养体系——不仅要让公众理解AI背后的工作原理,更要培养他们运用AI的综合能力。
《科学传播杂志》主编、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教授Michelle Riedlinger,则从“社会参与”的角度补充了国际经验。她介绍了澳大利亚“数字儿童”计划与英国“儿童议会”等项目,强调构建普惠AI生态必须将儿童权利置于核心,在设计或使用AI做决策时需征求儿童的意见。
在AI时代,科普工作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指出,随着AI深度融入生活,过度依赖可能导致认知能力退化、思维同质化等问题。“我们要将AI视为强大的副驾驶,而人永远是手握方向盘的机长。”他强调。
对此,他提出三大转型方向:在认知层面,要从“使用工具的人”迈向“新智人”,构建人与AI共同参与的动态知识生态系统;在方法层面,要实现从“人机协作”到“智慧共舞”的跃升,让AI的精准分析与人类的价值导向、审美直觉相得益彰;在发展格局上,要实现从“流向我们”到“源自我们”的转变,让东方智慧成为全球AI科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多项系列科普活动,包括SPARK核子物理科学实验和科学秀师资培训、长三角科学传播协同创新交流会、人工智能科学考察活动、生命健康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促进了科学传播的跨界交流与资源共享。
当AI的浪潮奔涌而至,2025年Sci2U科普大会回应了时代的叩问:科技的意义不在于筑起高墙,而在于搭建桥梁;科普的价值不止于传播知识,更在于点燃每个人心中探索的火种。从城市街角的AI巡逻员,到乡村课堂的智慧辅导员;从银发学者的数字新生,到孩童眼中的科技光芒——凡人驭AI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科学光芒照亮平凡角落的见证。这束光,终将汇聚成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星辰大海。
据悉,本次活动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指导,浙江省科普联合会、浙江省科技交流和人才服务中心、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台州学院主办,台州市科技馆、椒江区科学技术协会、路桥区科学技术协会、临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浙江省科学传播中心、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新闻发展中心协办,浙江省高校科协联合体、潮新闻、浙江电视台教科影视频道支持。
来源:浙江发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