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
编者按: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长河。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成为继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之后,第五个由中央统一部署建设的国家文化公园。2025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发布,一条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美丽中国文化景观轴线,正加速建设并展现在世人面前。央广网策划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化范 游大江》,以文阅江,以诗读城。
央广网扬州10月31日消息 长江一路东流,至下游北岸,捧出一座扬州。如今温婉平静的古城,在万余年前尚是一片汪洋。沧海桑田,长江携带的泥沙不断堆积,渐渐塑造出这片土地的雏形。水的故事,从此深植于扬州的基因。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第一次将长江与淮河相连。这条人工水道,让扬州从此成为沟通南北的枢纽。到了唐代,这里已是商贾云集的国际大都会,“扬一益二”的美誉流传至今。
长江扬州段(央广网发 王振 摄)
水路通了,文明活了。扬州不仅是鉴真六次东渡的起点,更成了诗人们的灵感源泉。李白一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多少向往;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又藏了多少惆怅……唐朝半数以上的名家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与墨宝。
在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一位扬州人显得格外特别——张若虚。史书对他的记载寥寥数笔: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全唐诗》仅收录其诗两首,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却被誉为“孤篇盖全唐”。
此诗描写的是千年前扬州曲江一带的自然奇观——广陵潮。西汉枚乘在《七发》中对广陵潮有这样的描述:“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李白在《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一诗中,也流露出对广陵潮的憧憬之情。
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意象,构筑出空灵澄澈的意境。“春江潮水连海平”展现长江入海口的壮阔,“海上明月共潮生”赋予月光以生命动感,与广陵潮的传说遥相呼应。
从浩瀚江潮到如练江水,扬州的故事始终与水相连。如今,广陵潮虽已难觅踪迹,但当明月升起,潮水仍在那首诗里生生不息。
监制:伏成镭 俞锋 张凌浩
策划:栾永胜 董蓓
文学顾问:俞香顺 孙昕昱
编导:吕倩媛 王锡斐 顾炀威
视频文案:陈程
视频:王振 马恺
海报制作:王宣宣
鸣谢:扬州市委宣传部 邗江区委宣传部 江都区委宣传部 仪征市委宣传部
联合出品:央广网江苏频道 南京艺术学院网络思政工作中心董蓓教授名师工作室
来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