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的稻田里,27岁的许多正调试着短视频设备,准备进行线上直播;不远处,小梦忙着布置营地宣传小品;阿宽骑着三轮车运送刚摘来的水果玉米。
钱塘区河庄街道江东村的稻田里,27岁的许多正调试着短视频设备,准备进行线上直播;不远处,小梦忙着布置营地宣传小品;阿宽骑着三轮车运送刚摘来的水果玉米。
今年7月,这三位背景迥异的年轻人,不约而同扎根这片曾是盐碱地的村庄,组成“逐绿少年”团队。本该活跃在写字楼、片场或机舱的他们,为何选择江东村?
弃金融 别片场 辞航空
“逐绿少年”认准江东村
许多的新农人之路,始于一次“叛逆选择”。这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生,拒绝银行、证券公司的录用通知,拿着父亲给的64.5 万元婚房钱,在山东省潍坊市承包大棚种彩椒,首年就实现亩产1.4万斤的丰收。更意外的是,2022年10月起,他拍摄种地日常的短视频总播放量已超5亿次,成了小有名气的“新农人博主”。
今年初,许多参加《中国短视频大会》需创作“短视频里看杭州”主题作品。节目组一句“你认识新农人阿宽吗?”,让他与早就互关账号的阿宽结识。“阿宽说杭州的农文旅产业链完整,还有大量消费群体,这正是我想做的。”两人一拍即合,决定结伴在杭州创业。
小梦的加入,源于一场瓶颈期的共鸣。做了7年广告制片的她,常年扛着三四十斤的摄影包在全国跑。去年,她回到富阳区承包200多亩农场,却陷入困境:纯种地只能赚辛苦钱,想做体验项目又没方向。偶然刷到阿宽的视频,她私信交流后发现两人“痛点一致”,便毅然加入团队:“单打独斗太难,江东村有现成的创业社群,还有很多年轻伙伴。”
阿宽是三人中的先行者。做了六年航空安全员的他,辞职后在临安区种了三年地,积累了农文旅运营经验。“城市工作一眼到头,乡村未来有无限可能。”
今年夏天,为找到最合适的创业地,“逐绿少年”团队跑遍余杭区、萧山区、临安区等区县,最终选定江东村。“离下沙高教园区近,20分钟左右就能到,学生研学、青年休闲需求大。”阿宽道出关键原因,“更心动的是村庄的创业氛围,不用自己摸政策、找资源,村里早就搭好了平台,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能做直播、能种地。”
“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种地创富’的新思维。”河庄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商会负责人、江东村原党总支书记方建庆看着三人的创业进度,感慨不已,“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走,现在新农人来了,把直播、研学、文创带到田间,让土地长出了新价值。”
搭实训基地 做“店小二”
筑牢青年创业“安心巢”
在江东村,像“逐绿少年”这样的青年乡创团队已入驻近20个。“不仅要把青年引进来,更要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 方建庆的这句话,精准道出了江东村引才工作的核心思路。围绕引才、育才、留才全链条,村庄量身打造了一系列精准举措,为青年发展筑牢根基。
引才阶段,江东村充分依托与下沙高教园区的区位优势,共建大学生实训基地,为有志于乡村发展的青年提供“第一落脚点”。育才环节,设立田城汇博士工作站,联动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力量提供技术支撑,累计开展新农人、农创客培训2000余人次,从种植技术到运营思维,全方位提升青年创业能力。
而在留才方面,村委会化身“店小二”,主动帮创业者对接银行贷款、申请创业补贴,代办营业执照等各类手续。“大学生小周曾因土地流转、资金短缺犯难奔走多日无果,村委会得知情况后很快就帮他解决了问题,他当时就说在这里创业没有后顾之忧。” 方建庆的话语中,满是对青年扎根村庄的期待。
人才愿意留下来,不仅源于贴心的服务,更离不开宜居宜业的环境。“谁能想到,现在满眼葱茏的‘闲梦江东’,以前是片荒地?”提及村庄环境变迁,村民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彻底摆脱“脏乱差”标签,江东村持续攻坚环境整治。昔日的盐碱荒地,蜕变为约10万平方米的稻田画景观;白墙黛瓦的特色民居错落分布,穿村而过的河流清澈见底。
近年来,江东村更是投入2000余万元,先后完成共富大棚、全域停车工程、数字乡村二期工程等7个重点项目,从公共设施到旅游配套全面升级。“这里的配套比不少城市郊区都完善,创业、生活都舒心。”许多的感受,正是江东村引才留才成效的生动写照。
鲜食水果玉米单根卖8元
三产融合实现“青年乡村双向赢”
“乡村发展要着眼于构建‘大产业’体系,通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消费场景与盈利点。”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放强调,“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跳出‘三农’抓‘三农’,从更宽维度破题,产业、生活、人才是关键抓手。” 这一观点,在江东村的发展实践中得到了生动印证。
“江东村‘破圈’,关键靠‘生态基底+青年赋能+产业迭代’这套组合拳。”乡村CEO叶翔鹤的话,点出了村庄发展的核心密码,“青年入乡创业需要‘引路人’,我们就是帮他们搭平台、找资源的。”
作为乡村CEO,叶翔鹤将自身新媒体经验与乡村需求深度结合,深度打造“村里来了年轻人”视频号账号矩阵。目前,该矩阵已布局7个账号,累计发布原创视频500余条,其中3个账号粉丝量突破1万。
这一布局不仅将江东村的田园风光、村民创业故事走向全国,更通过直播带货实现了农产品附加值的大幅提升。以鲜食水果玉米为例,其单根售价已提升至8元,礼盒装产品定价为80元/盒,产品增值效果直观体现。
产业发展上,江东村打破单一农业局限,构建起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业态体系。一产聚焦规模化种植,鲜食水果玉米种植总面积从15亩扩至130亩,预计2026年联农带农种植面积超300亩。二产发力产业链延伸,建设冷链仓库保障产品新鲜度。三产引入钱塘绿岛、钱塘小雅等农文旅项目,形成农业生产、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研学教育的多元场景。
产业融合的成效显著,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614.74万元,较2005年的170万元负债实现质的飞跃,真正实现青年成长与乡村发展的双向共赢。
如今,“逐绿少年”团队引进的“植物工厂”也已投入运营,彻底颠覆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模式,可通过手机或监控屏远程掌握并管理舱内作物生长。这座集装箱式立体多层旋转种植方舱,通过立体种植技术,以20平方米占地面积实现超80平方米耕种面积,土地利用率达传统模式4倍。
“光靠情怀是留不住人的,得有实打实的机会和体面生活,这就是创造条件让城里的人才、资金、技术下沉。”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胡杰华认为只有让青年在乡村生根发芽,乡村才有持续发展的希望。
“江东村成功打造了具有吸引力的青年入乡‘强磁场’,模式也成功复制到了新疆阿克苏、广州、温州等地。”胡杰华表示下一步,杭州将聚焦机制保障、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三个方面,持续推动青年入乡、留乡、兴乡。当越来越多“95后”“00后”带着创意奔赴江东乡野,乡村也正以最大诚意拥抱青年。
每日商报源启示
青年乡村创业要筑牢全链条生态
江东村的实践,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写下了生动注脚,可以提炼为“四步创业方程式”:环境整治筑巢、政策精准引凤、产业生态育凤、社群效应留凤。
杭州市农业农村局(杭州市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杭州市目前打造了12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共有1169名青年入站,带动1.9万农户与231个村集体增收1.8亿元的数据,印证了青春力量对乡村振兴的拉动效应。当城乡资源通过政策杠杆流动起来,乡村的生态优势能转化为产业优势,青年的创意活力也能找到落地土壤。
但现实的“拦路虎”仍不容忽视。不少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冷链物流缺失让生鲜农产品“走不远”,网络信号薄弱制约直播创业;高素质人才引不来也留不住,既缺懂技术的农创客,也少会运营的新媒体人才;更有甚者,青年创业项目陷入“同质陷阱”,缺乏差异化竞争力。这些问题,让诗和远方与脚下的路之间隔着一道鸿沟。
要让这份双向奔赴可持续,需多方合力破局。一方面,要补上基础设施“硬短板”,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让5G、冷链覆盖更多乡村;另一方面,要织密人才服务“软网络”,除了政策补贴,可推动校地合作订单式培养,既为青年定制乡村适配技能课程,也为乡村定向输送人才。更关键的是,要引导青年创业“差异化突围”,结合村落特色做文章。只有持续优化“筑巢、引凤、育凤、留凤”的全链条生态,才能让更多青春力量扎根乡野。
钱塘玉迷农场现摘牛奶玉米!带露水的鲜甜,生吃一口直达舌尖。带娃冲小雅趣多多乐园!娃玩到不想挪脚,爸妈轻松“放电”。累了去“在田野・Greens营地”,烤串配咖啡惬意小憩!江东村还藏着更多惊喜等你探索,这个秋天,用稻香裹着欢笑,收下美好记忆。
联系人:涂女士
商报记者 汤佳烨
制图 蒋中杰
摄影/摄像 邱仁森
值班编辑:陈慧怡
一审:陈军
二审:施颖
三审:吴薇
更多新闻扫描下方二维码来源:农民回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