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员工打开工作软件发现“Hi娃哈哈”变成“宏胜集团”,当14个省份的经销商被要求改签宏胜合同,当“娃小宗”商标悄悄完成注册——宗馥莉正在用一场“静默革命”改写娃哈哈的基因。这场娃哈哈与宏胜的加速融合,绝非简单的资源拼凑,而是这位“饮料帝国公主”布下的大棋局。剥
文 /白鸽
当员工打开工作软件发现“Hi娃哈哈”变成“宏胜集团”,当14个省份的经销商被要求改签宏胜合同,当“娃小宗”商标悄悄完成注册——宗馥莉正在用一场“静默革命”改写娃哈哈的基因。这场娃哈哈与宏胜的加速融合,绝非简单的资源拼凑,而是这位“饮料帝国公主”布下的大棋局。剥开人事震动、渠道洗牌的表象,藏着她掌控权、造供应链、创品牌、冲上市的四张核心底牌。
第一张牌:控制权洗牌——把“三足鼎立”变“我说了算”
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曾是宗馥莉最头疼的“紧箍咒”:上城区国资持股46%,职工持股会占24.6%,她继承的股权仅29.4%。这种三足鼎立的格局意味着,任何重大决策都可能被掣肘,尤其是价值超900亿元的“娃哈哈”商标使用权,必须全体股东点头。宗馥莉要破局,宏胜就是她最硬的筹码。
她的动作堪称“快准狠”:接任150天内换掉15名资深高管,人事、财务等核心岗位全换成宏胜系嫡系,比如把宏胜的祝丽丹扶上人事总监位,洪蝉婵接管财务 。更彻底的是“人员大迁徙”,截至2024年底,三万员工中相当比例被迫转签宏胜合同,连全国各省的销售负责人都改投宏胜麾下。老员工吐槽“这不是交接,是自立门户”,但这正是宗馥莉的目的——用自己一手带大的宏胜团队,替换掉父亲时代的元老派系,彻底掌握执行权。
股权梳理更是关键一步。2024年底,她从工会手中拿下启力、真宗两家投资公司40%股权,这两家公司掌控着41家生产基地,覆盖包装、原料等核心环节,规模比娃哈哈集团本身还大。通过这波操作,她把宗庆后时代为抵御达能而设的“体外资产”全部收归己有,从根上解决了控制权分散的问题。香颂资本沈萌点破本质:“她没有父亲的权威,只能用换血快速立威。”
第二张牌:供应链造血——用“30%利润率”反哺老帝国
宏胜从娃哈哈代工厂起家时,没人能想到它会成为改写战局的关键。宗庆后生前都承认“宏胜利润比娃哈哈高,能到30%”,这个数字背后是宗馥莉砸出来的全产业链优势。如今推动融合,本质是把这套高效的供应链体系,植入娃哈哈的“老身体”里。
宏胜早已不是单纯的代工企业。宗馥莉陆续成立松源机械、松裕印刷、迅尔物流等子公司,硬生生打通了从食源配料研发到物流仓储的全链路。2025年投建的“超链智造”项目更狠,砸3.57亿建log6无菌生产线,能实现批量生产与个性化定制的柔性制造,比如上午产无糖茶、下午产功能饮料,响应速度比传统生产线快3倍。
融合后,这套“造血系统”正全面对接娃哈哈。生产端,宏胜已接下娃哈哈30%以上的代工业务,19个生产基地开足马力消化订单;采购端,上海娃哈哈桶装水以2.44元/桶的低价供给宏胜,再由宏胜以7.52元市场价卖出,虽引“利益输送”质疑,却实打实降低了整体成本;数字化端,宏胜旗下恒晖科技接手了娃哈哈的智能冰柜管理项目,要把仅有的5万台冰柜打造成智慧终端,追赶农夫山泉的65万台规模 。这套组合拳下来,娃哈哈2024年营收从529亿冲到728亿,包装水销售额暴涨300%,供应链整合的威力显而易见。
第三张牌:渠道换魂——拆“联销体”建“自家兵”
娃哈哈的“联销体”曾是宗庆后最引以为傲的护城河——全国数千经销商绑定利益,把AD钙奶送进每个乡镇小卖部。但在宗馥莉眼里,这层“护城河”早已成了“绊脚石”:小经销商效率低、响应慢,跟不上无糖饮料、功能饮料的快节奏市场。
她的渠道改革堪称“刮骨疗毒”。第一步是“清退换血”,设下300万元年销售额的门槛,淘汰大批中小经销商,新接入的大经销商几乎都与宏胜有股权关联。第二步是“区域接管”,2024年11月一纸通知,把西藏、青海等14个市场的经销商全部划给宏胜销售公司,直接架空娃哈哈原有销售体系。第三步是“终端直控”,组建1.2万人的专业终端团队,重点攻坚便利店、社区超市等现代渠道,弥补传统联销体的短板。
老经销商怨声载道,却挡不住改革的势头。宗馥莉的逻辑很清晰:传统联销体适合“大流通”产品,但现在消费者买饮料看健康、看个性,必须快速调整铺货策略。宏胜主导的直营模式,能直接掌握终端数据,比如哪个小区无糖茶卖得好,马上就能补货到楼下便利店。2024年娃哈哈即饮茶市场份额同比上涨,靠的就是这种精准打击。这场渠道换魂,本质是用“宏胜的市场化手脚”,替换“娃哈哈的传统大脑”。
第四张牌:品牌破局——从“借商标”到“创自有”
“娃哈哈”商标是块金字招牌,却也是悬在宗馥莉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为商标归集团所有,而国资持股46%,哪天股东们不同意,宏胜连使用商标的资格都可能丢。推动融合的同时,宗馥莉悄悄布下了品牌后手——“娃小宗”。
这个名字藏着明显的野心:既蹭了“娃哈哈”的国民认知,又突出了“宗”家属性。从2025年2月开始,宏胜就密集注册“娃小宗”多类目商标,2026年将正式取代“娃哈哈”商标在部分产品上使用。支撑这个新品牌的,是宏胜早已成型的产能基础——20个生产基地、100多条生产线,能轻松承接从瓶装水到茶饮的全品类生产。
“娃小宗”的推出,是宗馥莉的“后手棋”。一方面,能摆脱商标使用权的束缚,不用再看国资股东的脸色;另一方面,能精准切入年轻市场——就像宏胜旗下的KellyOne定位高端,“娃小宗”可以主打性价比健康饮品,与娃哈哈形成差异化互补 。更妙的是,这个品牌完全由宏胜掌控,决策速度极快,比如看到无糖饮料增长26%,马上就能推出“娃小宗无糖绿茶”,不用走娃哈哈复杂的审批流程。从“借别人的招牌”到“立自己的旗杆”,宗馥莉要的不仅是短期销量,更是长期的品牌话语权。
终局:为资本化铺路的“一盘大棋”
把控制权、供应链、渠道、品牌这四张牌串起来看,宗馥莉的终极目标浮出水面:推动资本化。她早年间就说过,“企业大发展离不开资本运作”,2017年收购中国糖果失败,更让她明白股权清晰的重要性。
娃哈哈要上市,最大的障碍是宗庆后时代留下的“糊涂账”:体外公司多、股权嵌套复杂、职工持股会持股不合规。宗馥莉推动宏胜融合,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把核心资产装进宏胜体系,梳理成清晰的股权结构;让工会转让股权,扫清上市的政策障碍;用宏胜的高利润率(30%)和娃哈哈的高营收(728亿)做背书,抬高估值。国资股东持股46%,本就有变现需求,上市正是最好的退出路径。
这场融合注定充满争议:老员工维权、经销商抗议、法律纠纷不断,宗馥莉被骂“冷酷无情”。但站在企业传承的角度看,她的选择有其必然性。宗庆后靠“人情管理”和“渠道为王”打下江山,但现在饮料行业变了——元气森林靠健康概念崛起,农夫山泉靠渠道直控称霸,娃哈哈必须跟上节奏。宗馥莉用宏胜这把“快刀”,切割掉历史包袱,注入市场化基因,本质是给这个30多年的老品牌“续命”。
从代工厂到全产业链巨头,从“公主”到“掌舵人”,宗馥莉用宏胜融合改写着娃哈哈的命运。这场棋局的终局尚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靠AD钙奶、营养快线称霸的旧时代已经过去,一个姓“宗”的新娃哈哈,正在争议中加速走来。#娃哈哈#
来源:白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