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晒太阳,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这是大自然给的“免费补药”,能补钙、调节情绪、增强抵抗力;但也有人一听“紫外线”就皱眉,担心皮肤老得快,更怕的是——癌症。
一说起晒太阳,大家的反应都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这是大自然给的“免费补药”,能补钙、调节情绪、增强抵抗力;但也有人一听“紫外线”就皱眉,担心皮肤老得快,更怕的是——癌症。
到底晒太阳是养生还是找病?最近复旦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对48万人做了一项大规模调查,终于给出了一个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答案:晒太阳,确实和癌症风险有关,但绝不是简单的“晒=致癌”那么粗暴。
这项研究追踪了48万中国成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时间拉得很长,数据量也够大。结果发现,那些每天有规律晒太阳的人,和几乎不晒太阳的人相比,整体的死亡率低了不少,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方面。
晒得太狠也有事儿。特别是皮肤白、没怎么防晒的人,长时间暴露在强紫外线下,皮肤癌风险确实会上去。只是,中国人整体肤色偏黄黑,皮肤癌发病率本身就低,所以这个问题在咱们这儿没那么紧迫。
反而是长期不晒太阳的人,缺乏维生素D,骨密度下降、免疫力变差的情况更常见。尤其老年人,骨折风险会明显增加。
紫外线是怎么回事?它其实是太阳光里的一部分,分好几种,主要是UVA和UVB。UVA穿透力强,会加速皮肤老化;UVB虽然能让人晒红晒伤,但它也是身体合成维生素D的关键。
完全不晒是不对的。但猛晒也不行。
研究建议的“健康晒法”是:每天晒15到30分钟,避开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的强光时段。如果你皮肤偏白,5到10分钟就够了;皮肤偏黑的,可以稍微多晒一会儿。
最重要的,是别想着晒越久越好,晒太阳不是充电宝,补够了就行,多了反而伤身。
很多人不太信,说晒太阳能让人心情变好,是心理作用吧?可真不是。
太阳光能刺激体内松果体,调节褪黑素和血清素的分泌。这两个激素,一个管睡眠,一个管情绪。研究发现,长期不晒太阳的人,抑郁、焦虑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北方,冬天日照短,情绪问题更明显。
在国外,甚至还有“光照治疗”这种治疗轻度抑郁的方法,就是用人工光源模拟阳光,让患者每天照一会儿。别说,还真有效。
所以说,晒太阳不是心理暗示,它是身体和情绪双重调节的一种自然方式。
有些人听了“阳光有益”,就一口气晒到脸红,甚至不擦防晒霜,觉得那样才能吸收维生素D。其实这是个大误区。
维生素D的合成效率,在皮肤刚晒变微红的那一刻就已经很高了,再晒下去,风险远大于收益。防晒霜并不会100%阻断紫外线,它只是延缓晒伤时间。
早上10点前、下午4点后,晒个几分钟皮肤就够了,这时候可以不擦防晒霜。中午在户外活动,还是老老实实擦上,尤其是脸、脖子这些常年暴露在外的地方。
别拿防晒霜当敌人,也别把它当护身符。用得对,它是保护伞;用错了,就是心理安慰剂。
关于癌症,很多人最担心的是皮肤癌,尤其是黑色素瘤。确实,紫外线和黑色素瘤的相关性已经被全球多项研究证实。但在中国,这种癌症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晒太阳太少,反而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等某些癌症的风险上升有关。原因可能是缺乏维生素D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免疫系统的监控能力。
晒不晒太阳这件事,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得掌握一个“度”。适量晒太阳,是保持身体平衡的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好或坏。
现在很多人从早到晚待在室内,出门不是打车就是地铁,能见到阳光的时间,越来越少。特别是青少年和上班族,维生素D缺乏几乎成了“常态”。这不仅影响骨骼发育,还有可能影响睡眠、免疫和情绪。
以前晒太阳是闲人干的事,现在反过来了,能每天晒上10分钟的阳光,成了健康生活的象征。
有时候,健康真不是靠吃多少保健品,也不是看了多少医生,而是你有没有在日常里做点简单的小事,给自己一点阳光。
别把食物简单地分成“好”或“坏”,身体需要的是平衡和智慧的选择。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赵一鸣,李晓丹.日照与慢性病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4):565-568.
[2]王欣,高志敏.维生素D与多种疾病的关联研究现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1,29(6):363-368.
[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国成年人日照暴露与健康结局的关联研究[R].2023.
来源:护士的冷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