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当我步入展厅,轻触带着历史温度的陶器,凝望依周礼原貌陈列的青铜器阵列,一种接续文脉的神圣感便油然而生,心中满是与千年文明对话的笃定。我是蔡海鹏,16年来钻研不止,将守望文物的初心,悉数写进每一个解码文明的故事里。
讲述人: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蔡海鹏
每当我步入展厅,轻触带着历史温度的陶器,凝望依周礼原貌陈列的青铜器阵列,一种接续文脉的神圣感便油然而生,心中满是与千年文明对话的笃定。我是蔡海鹏,16年来钻研不止,将守望文物的初心,悉数写进每一个解码文明的故事里。
2010年,我转业到梁带村芮国遗址(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前身)工作。那时,遗址正处在考古阶段,条件十分艰苦。我们挤在简陋的小院里,凭着一支笔、一双手记录数据、整理陶器等。每一次双手摩挲这些器物时,我仿佛能听见古芮国先民冶铸青铜的叮当声,感受其祭祀的庄重与生活的烟火气。我深知,这些器物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古芮国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文明密码。
蔡海鹏给游客讲解芮国文化
为了破译这些文明密码,我成了考古队里最勤快的人,白天跟着专家学习辨认文物,晚上埋首于《史记》《左传》等书籍中,寻找与芮国有关的蛛丝马迹。正是这份对文物本真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让我从文博“门外汉”,逐渐成长为能读懂文物故事的“内行人”,更是成了我讲解时最充足的底气。
在我看来,讲解不是背稿子,而是促成文物和游客“对话”。起初,我发现专业讲解词太晦涩,难以被游客理解,便针对不同群体调整内容,用故事化、生活化的语言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给好奇纹饰的孩子讲“神兽世界”与图腾崇拜,结合文献为历史爱好者还原芮国贵族生活。
2018年,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需要一支专业的讲解员队伍。我牵头培训讲解员,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并总结了三个要点,一是吃透文物的“生日”和“朋友圈”;二是把考古发现转化为大众能听懂的语言;三是眼神要跟着游客走,遇上游客感兴趣的,就多讲几句。我带讲解员重走考古现场,把文物从“沉睡”到“苏醒”的故事娓娓道来。我从不直接否定他们的表达,而是用“如果这样讲,会不会更好”来引导。如今,这支讲解员队伍已经成为传播芮国文明的重要力量。
我从未停止学习,从考古理论到3D建模,从文献研究到新媒体传播,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2023年,我参与央视《文脉春秋・韩城》纪录片录制,将芮国文明介绍给全国观众。那一刻我深切感悟到,守望文物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这些年,我还致力于《史记》推广。我联合几位学者共同发起公益讲堂,一讲就是10年,从最初的十几位听众到现在线上覆盖数百万观众,我始终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史书鲜活。现在我尝试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传播《史记》。短视频里3分钟讲透一个历史人物,直播中以互动、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历史人物的魅力。有家长告诉我,孩子因听了我的讲解爱上读《史记》。有异乡游子说,每周听我讲《史记》能慰藉乡愁。这些反馈让我坚信:文明传承的意义,在于点亮心灵之光。
文物无言,文明有声。我愿做一名时光的翻译官,在历史的尘埃与不朽的史册间穿行,让芮国的故事与《史记》的智慧,永续回响。
来源:渭南日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