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邦顺:教好后进生,比教好优等生更伟大

B站影视 2024-12-11 06:59 2

摘要:西南多山,面朝大山,一个人最原始的想法是什么呢?无非是登上山巅,或者去山那边看看。年轻时的蒲邦顺一定也是这样想的,要不然,他不会离家千里,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教。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外漂泊近20载、事业小有所成之时,他的人生突然转向,回归于西南群山环抱之中。更

西南多山,面朝大山,一个人最原始的想法是什么呢?无非是登上山巅,或者去山那边看看。年轻时的蒲邦顺一定也是这样想的,要不然,他不会离家千里,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任教。只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外漂泊近20载、事业小有所成之时,他的人生突然转向,回归于西南群山环抱之中。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即将退休之际,毅然放弃了公办学校副校长的“铁饭碗”,于一个农家小院里创办了一个中考补习班,日后在贵州乃至全国都有名的兴农中学即始于此。

从简陋的农家小院起步,蒲邦顺在职业生涯的暮年,为了教育,从零开始,改变了无数农家子弟的命运。蒲邦顺一手创办的兴农中学,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民办学校,2019年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被誉为“贵州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优差相帮,贫富相济”……在兴农中学东南角依山而建的骍龙书院下,蒲邦顺操着浓浓的四川口音与记者交流着,黑红的脸庞始终铺满笑容,清风吹过他花白的鬓角,吹向了青翠的枝头。83岁的老校长精神矍铄,真情满怀。他的教育实践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精神,让他在取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诸多荣誉的同时,响亮地回答了长期以来与教育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

办教育是为了牟利吗? 走进兴农中学,走近蒲邦顺,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很明确。自古以来,教育在中国就被称为“社会公器”,是要为最多数人谋福利,而不是为某个人或集团谋利益。蒲邦顺创办兴农中学显然不是为钱而来。蒲邦顺1942年出生农家,四川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是那个年代少有的、走出大山、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并非一帆风顺的求学经历,让他深知教育对农家娃意味着什么。1993年,对教育有自己理想和追求的蒲邦顺,亲手“打破”了公立学校副校长的“铁饭碗”,在简陋的农家小院里成立了补习班,倾其所有,誓要助力农村孩子改变命运。补习班起初36名(后来陆续发展到43名)学生中,大多数是深陷求学困境的孩子。这些学生中除了中考落榜者,还有不少是蒲邦顺与同事费心搜寻动员的、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孩子。蒲邦顺对交不起学费的农村家长说,“你们养好猪,我们教好书”。并以“可以用一切学校需要的农产品,按当天市场最好的价格抵交学费”唤起家长送孩子读书的愿望,解决他们的现实困难。“学校的大门始终向农村学生敞开,否则‘兴农’二字便无从谈起。”当被问及为什么叫兴农中学,蒲邦顺笑道,“我就是农民家庭的孩子,我知道农民子女求学的不容易,‘兴农’寓意兴旺农村教育,让农村孩子通过接受教育摆脱贫困。三十年前我们就以‘兴农’为校名,在过去和现在全国都没有一个民办学校取这样‘土味’的校名了”。后来,第一届43名学生中有41名考上了中专。“那时考取中专的难度堪比现在考取‘985’!”回忆当年,蒲邦顺一脸自豪,他带领的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就让四十多名学生跳出了“农门”,打响了“兴农”名号。1998年,兴农中学刚刚开办5年,条件仍然十分艰苦,蒲邦顺给贵州省贫困县教育局长写信,表示愿意资助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完成高中学业。信中,蒲邦顺诚恳地说:“我出生在四川偏僻的农村,父母为供我读书,想尽一切办法。我在求学道路上因经济困难而遇到的种种窘迫情境至今不能忘怀……我想用我微薄的力量,扶一把与我有着相同命运的农村孩子……”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兴农中学共助力两万多名农村贫困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圆梦大学。随着兴农中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周边乃至全省其他地区的学生都慕名而来,相伴而来的还有“名”与“利”。多个教育集团手握几个亿的巨额资金来谈收购、谈投资、谈合作,蒲邦顺担心“我要办学,他们要赚钱”,道不同,不与为谋,随即一一婉言谢绝。他说,“学校不是我个人的私有财产,要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不该沦为个人牟利的工具”。

教育如何培养好中等生?蒲邦顺认为,“在学生群体中,中等生占据了绝大多数。他们今天是学生中的大多数,明天就是公民中的大多数,是保卫祖国、建设家乡的主力军,如果现在不把他们教育好,他们将来就有可能成为精神、知识双贫困的公民。重视中等生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有一定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与培养清北学子具有同等价值”。东部发展需要人才,西部开发更需要人才,尤其是随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乡村、西部迫切需要一批人才扎根乡土、建设乡土。蒲邦顺希望培养并留住这样一批人建设家乡、振兴乡村、振兴西部。“兴农中学培养顶尖学子的路径跟一般学校不一样,我们不搞掐尖培养,而是将中等生托举进大学殿堂。‘清北生’是兴农中学的‘副产品’,我们将更多的教育重心放在了普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提升上。”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时,蒲邦顺作为唯一一位民办中学校长受邀参加教育主题论坛,并在论坛上作交流发言。兴农中学以进不了重点中学的中等生为主要生源,在蒲邦顺看来没有绝对的“差生”,后进是一时的、相对的,前进和成长则是人生常态。“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成绩也不理想,是学校和父母没有放弃我,今天我才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蒲邦顺指出,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很多原因造成的,而所谓“问题学生”往往也是家庭、学校、社会问题折射到了学生身上。刻板地将学生定义为“差生”“问题学生”,有可能毁了孩子一生,也与教育改变人生的价值相背离。

在兴农中学校内显眼位置的橱窗里,有蒲邦顺写给所有教职工的一句话:“花开有早晚,芽发有先后,要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规律。”他还说:“教好后进生,比教好优等生更伟大!”在蒲邦顺的带领下,兴农中学的老师们着力帮助中等生群体纠正习惯、夯实基础、树立信心,使他们品德有长进、学业有提高、升学有希望。与此同时,学校还以“减、免、缓”等优惠政策,招收一定数量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使其作为中等生的榜样,两种生源互为补充。“我们毕业的学生已经超过5万人,没有听说一个违法的!”蒲邦顺认为这是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也契合了家长最朴素的期待,他们口口相传的不是兴农中学出了几个清北学生,而是进入这里的孩子不会学坏。兄弟姐妹一起上兴农中学,父母子女相继上兴农中学,成为当地的教育佳话。许多曾被视为“差生”“问题学生”,有的甚至被其他学校开除、连父母都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和兴农中学相遇后,昂首挺胸走向更开阔的人生。

办好教育要靠什么? 蒲邦顺从兴农中学创办之初,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办好教育要靠什么?他更愿意相信著名教育家朱永新为学校总结出的答案——爱永远会赢。2008年,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到兴农中学调研后,用这几个字来赞扬兴农中学的办学精神。兴农中学1994届学生杨连富感受过这种爱。由于父母离世,杨连富备尝百家饭的艰辛。他有个强烈的愿望,要努力读书改变命运。但命运却跟他开了玩笑,第一次中考名落孙山,近乎绝望的他收拾行囊准备外出打工。就在此时,初中老师告诉他,兴农中学免费招收他这样的贫困学生。“那一天永生难忘,明明屋外风雨交加,我却感觉生命中有了光。”杨连富说。自此这光便一直照亮着他,当其自卑于家庭条件、学习成绩而偷偷哭泣时,蒲邦顺告诉他,一时的失意算不得什么,还写了一副蒲松龄的自勉对联鼓励他——“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如今的杨连富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一个流浪少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把这一切归功于蒲邦顺,并将自己的女儿也送来了兴农中学。“30年来,蒲校长像父亲一样可敬、可爱、可亲,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直到今天。”

这份爱不只杨连富感受过,兴农中学5万多名学子都感受过。2018年,所有就读过兴农中学学生的名字,被永久刻在30个青铜大鼎上。“我把你的名字刻在鼎上,你把伟大祖国刻在心中。”蒲邦顺说,刻在鼎上的是对学生的同等尊重,是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是让学生将家国情怀铭记于心。蒲邦顺的学生之爱和家国之爱早已融为一体,所以他才会在72岁时再出发,毅然接受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独山县的邀请,异地办学。当时没有一个人看好,所有人都在反对,他力排众议,“这些孩子都是农村娃,和我同根同种,所以我还是要去办,不仅要办,还必须办好!”2013年,蒲邦顺开始在独山县开办兴农中学分校,不带去一名教师,不要高薪报酬,无偿输出办学思想、办学经验。他积极调动、发掘独山县本土教师的教育激情与潜力,仅用不到3年时间,就使原本落后的独山县高中教育水平跃居黔南州前列,80%以上的农村孩子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在谈及不以高薪聘请名师办学时,蒲邦顺表示,“外来的人可以做思想传播者,传授办学思想、理念,但不是‘救世主’,要相信本地老师,他们可以教好自己的学生”。他认为,办教育,理念、情怀是第一,精神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奇迹,不是物质能比的。2019年12月,贵州省教育厅官微发了一篇题为《蒲邦顺,谢谢你!》的文章,一位毕业于独山县兴农中学的学子在文后这样留言:“蒲邦顺校长,谢谢您!谢谢您选择了独山,让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县城有一天也可以在清北留下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大学生。您的选择帮助的不只是几个同学,而是千千万万的家庭,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看到了希望!”教育之爱在生命之间的影响是深沉的。不久前,那些被兴农中学成功改变命运的学子,在学有所成、立业成家之后,自发倡议成立了兴农中学校友爱心接力基金项目,他们期待以自己的一份责任与担当,帮助仍处在困境中的学弟学妹们,将母校曾经照在自己身上的那束光,映射成“传承”的爱意。对教育执着的信念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年已耄耋的蒲邦顺,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每年高考和毕业时往返5个小时为两校学生送行,现场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从蒲校长到蒲爷爷,岁月无情流逝,教育情怀愈加炽热,看着孩子们的背影,他期待着孩子们走远些再远些,要飞越群山,拥抱人生的旷野;与此同时,他也不断叮嘱学生,兴农中学的校门永远为你们敞开,累了就来歇一歇,想了就回家看一看。— END —
来源 | 本文系原创作者 | 王湘蓉 孙传爱统筹 | 周彩丽
校对 | 齐丽涛《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教育家》2024新年献词 | 时光不会辜负你的坚持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