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76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很多人眼里,肥肠是“重口味”的代名词,香辣肥肠、卤肥肠、干锅肥肠……光是名字就能让人食欲大开。尤其在川渝、湘赣一带,肥肠更是餐桌上的“灵魂担当”。
可最近,医院消化内科的一项临床观察再次引发关注:长期频繁食用肥肠的人群,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血脂升高、肠息肉风险上升等问题的概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
那么,肥肠到底是不是“毒瘤”?它对身体的影响有多大?普通人还能不能吃?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解剖”这个香辣又危险的餐桌常客。
肥肠,也叫猪大肠,属于动物内脏类食材。从营养成分上来看,它富含脂肪、胆固醇、嘌呤,蛋白质含量较低,结构复杂,不易消化。
医院临床营养科提醒:每100克熟肥肠中,脂肪含量可高达33克,胆固醇超过120毫克,摄入后会显著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刺激胆固醇合成。
这并不是说“吃一次肥肠就会出问题”。关键在于频率和量。如果肥肠成为常驻菜品,尤其是中年以后,身体可能会悄悄发生三大变化。
1. 肠道菌群失衡,影响免疫系统
很多人不知道,肠道健康不仅关乎消化,还直接影响免疫力和精神状态。肥肠本身饱含油脂,烹饪时还往往重盐重辣,加上高温煎炸、反复加热,会形成大量反式脂肪酸和杂环胺等致炎物质。
医院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显著减少肠道益生菌数量,增加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比例,诱发腹胀、便秘、慢性肠炎,甚至影响肠道屏障功能。
一旦肠道菌群紊乱,机体整体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易感冒、皮肤过敏、疲劳感增强等问题也可能随之而来。
2. 血脂、尿酸双升,高血压风险增加
不少人吃肥肠是因为“香”,但香的背后,往往是脂肪和嘌呤的堆积。肥肠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容易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俗称“坏胆固醇”)升高,进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数据,目前我国高血脂患者已超过4亿,而高胆固醇饮食是主要诱因之一。
此外,肥肠中嘌呤含量也不容忽视。嘌呤代谢后会转化为尿酸,长期过量摄入可能诱发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和肾结石的风险。
3. 肠道息肉风险上升,甚至诱发癌变
肥肠在高温烹煮过程中,极易产生杂环胺类致癌物,尤其是在油炸、炭烤等烹饪方式下。这些致癌物可能对肠道上皮细胞造成持续性刺激,引发基因突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资料显示,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与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将“加工肉类”列为确定致癌物,而肥肠多在烹饪前进行腌制、卤制、烟熏处理,属于典型的加工肉范畴。
虽然“吃一次不会致癌”,但如果每周吃3次以上,风险将大幅上升。尤其是家族中有肠癌史的人群,更应警惕。
对于爱吃肥肠的人,完全戒掉确实困难。但医生并不主张“一刀切”,而是建议根据个人体质适度控制摄入频率。以下三条建议值得参考:
1. 控制频率和分量:建议每月不超过1~2次,每次控制在50克以内,避免连吃、多吃。
2. 优化烹饪方式:尽量避免油炸、炭烤,可选择水煮、焖炖等方式,减少致癌物产生。
3. 搭配蔬菜纤维:肥肠搭配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西兰花、芹菜)可促进胆固醇排出,减轻肠道负担。
对于本身患有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或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建议减少甚至避免食用肥肠,以免加重病情。
“民以食为天”,但“天”也得讲科学。肥肠作为传统美食,承载着不少人的童年记忆和味觉偏好,但它的高脂、高胆固醇、高嘌呤属性,注定不适合作为日常主食。
医生强调:肥肠不是“毒药”,但吃多了就会变成“慢性杀手”。适量为宜,科学搭配,才能既保口福,又保健康。就像《黄帝内经》里说的,“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是延年益寿的根本。
参考资料:
国家卫健委《居民膳食指南(2022)》
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临床资料,2024年内部发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WHO《Processed meat and cancer risk》.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仁济医院《肠道菌群与饮食结构研究报告》,2023年5月发布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青囊健康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