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恐怖小丑可以说是万圣节的标志性人物,其影响力几乎与南瓜灯不相上下,而且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这个十月最受欢迎的角色今年在恐怖题材作品中尤其活跃。HBO全新剧集《小丑回魂:欢迎来到德里》是《小丑回魂》系列电影的前传,由斯蒂芬·金笔下居住在下水道的怪物——小丑潘尼怀斯
2003年10月17日,芝加哥Fantasy Costumes HDQ商店展出了小丑面具。
恐怖小丑可以说是万圣节的标志性人物,其影响力几乎与南瓜灯不相上下,而且更加令人毛骨悚然。这个十月最受欢迎的角色今年在恐怖题材作品中尤其活跃。HBO全新剧集《小丑回魂:欢迎来到德里》是《小丑回魂》系列电影的前传,由斯蒂芬·金笔下居住在下水道的怪物——小丑潘尼怀斯主演。在Shudder最新推出的恐怖片《玉米地里的小丑》中,弗伦多身穿条纹小丑裤,脸上涂着厚厚的白色粉底,恐吓青少年。Peacock刚刚推出了一部根据约翰·韦恩·盖西生平改编的新剧集,这位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多年来一直以男孩为猎物,同时还以小丑波戈的身份为孩子们表演。与此同时,由于扎克·克雷格主演的电影《武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肯定会在万圣节之夜看到无数格拉迪斯阿姨的模仿者大举出没,他们戴着红色假发,涂着夸张的嘴唇,画着过分弯长的眉毛。
这份清单还在继续,不禁让人发问:曾经作为生日派对上拿着气球的表演者、友好的快餐代言小丑、以及滑稽的马戏团明星的小丑,如今都到哪里去了?
虽然邪恶小丑——恐怖片中的经典形象——似乎是对一种原本面向儿童的健康娱乐形式的扭曲,但在流行文化中,小丑一直具有颠覆性。事实上,美国马戏团的历史表明,如今困扰我们的扭曲小丑形象,正是从一种类似的、旨在惊悚和挑衅成年观众的低俗喜剧演变而来。
自中世纪以来,从宫廷弄臣到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的弄臣们一直以诙谐幽默的方式批判权威,以滑稽表演煽动人心。美国小丑亦是如此,其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初的马戏团。美国早期的小丑演员与马术表演者、杂耍艺人和走钢丝演员一起,通过嘲讽当时的传统规范来博取观众一笑。
随着铁路的发展和美国城市的兴起,巡回马戏团的规模和影响力也随之扩大。这些表演包含了我们今天通常认为的马戏团元素:训练有素的动物表演、杂技演员、特技表演者以及魅力四射的马戏团团长。但早期的马戏团也提供一些杂耍表演。在主舞台周围,一些挂着色彩鲜艳横幅的小帐篷里,展示着其他更为耸人听闻的娱乐节目,包括一些“怪人”,比如“吃玻璃者”和“长胡子的女人”,以及“仅限男士”的娱乐节目,在这些节目中,女性会跳舞并脱衣。
到了19世纪中期,小丑在马戏团娱乐中扮演着更为核心的角色,他们的表演也更加露骨。小丑的职责是提供一些非同寻常的表演,以吸引观众留在座位上,并把那些只看过杂耍表演的观众引回主帐篷观看主要节目。他们提供的表演包罗万象:不敬的政治喜剧,小丑们会发表讽刺性的竞选演说来嘲弄权贵;荒诞的暴力表演,包括模拟拳击比赛(通常会邀请观众参与,这是职业摔跤的雏形);反串表演,允许公开展示——并取悦——性别越轨行为;以及大量的性暗示、模拟性行为和下流笑话。
小丑们身着夸张的服装,以颠倒的表演方式展现人类行为,他们嬉戏玩闹地违反社会和文化规范,却不必承担任何后果,这使他们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叛逆者,也是表演的明星。
但并非为儿童而设。如同更古老的滑稽表演传统一样,早期美国马戏团的小丑都是成年人,他们表演禁忌的节目,旨在取悦其他成年人,让他们感到震惊和愉悦。他们并非为儿童提供娱乐,而是为成年观众带来低俗的娱乐,这令评论家们大失所望。
十九世纪的改革者和宗教权威人士谴责马戏团是一种不敬神的、醉醺醺的表演,充斥着性别越轨和淫秽内容。1831年,一份基督教期刊警告说,马戏团助长了观众的“懒惰、酗酒、亵渎神明、喜欢和低俗的人交往以及喧闹粗俗的行为”。
就连以骗术和障眼法闻名的表演家P·T·巴纳姆本人——最终也打造了美国规模最大的马戏表演之一——也解释说,这些批评是合理的。他承认,马戏团的到来“令所有守法公民感到恐惧,因为他们知道马戏团的到来必然会引发混乱、醉酒和骚乱”。
在19世纪上半叶,各州议会、城市领导人和城镇牧师曾试图限制马戏团的宣传、演出,甚至彻底取缔马戏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作为回应,19世纪后期,包括P.T.巴纳姆和詹姆斯·贝利在内的马戏团经营者开始对马戏表演进行“净化”。他们移除了淫秽内容,禁止饮酒,缩减了杂耍表演的规模,并张贴了行为准则以防止观众打架。为了吸引包括带着孩子的母亲在内的文明观众,他们还增加了价格更低的日间午场演出。
最显著的变化是,小丑们被驯服、被噤声,并被要求重新构思他们的肢体喜剧,以吸引低龄观众。小丑表演者可能会在其他节目之间穿插一些滑稽的肢体喜剧,比如做一些成年人通常不会做或不应该做的事情,例如偷走观众的帽子或从错误的一侧吹奏小号。但曾经喧闹粗俗的恶作剧,如今变成了无伤大雅的嬉闹。
然而,到了20世纪初,适合全家观看的马戏团无法与新兴的电影院和故事片的壮观场面竞争。到20世纪20年代末,许多美国马戏团都陷入了亏损,无法售出足够的门票来维持其精心设计的三环表演、吸引演员和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
到了大萧条时期,小丑象征着马戏团昔日的辉煌不再,也反映了许多身处危机中的美国人的疲惫不堪。正是在这个时期,空中飞人埃米特·凯利创造了“疲惫的威利”这个小丑形象。他衣衫褴褛,头戴破旧的帽子,满脸胡茬,一边默默地嚼着卷心菜,一边悲伤地看着别人寻欢作乐。对许多人来说,凯利笔下这个所谓的“流浪汉小丑”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或许正因如此,在1978年的首部《万圣节》电影中,恐怖片角色迈克尔·迈尔斯最初才考虑使用“疲惫的威利”的面具。
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美国公司为了缓解冷战带来的焦虑而开发出令人愉悦的新吉祥物,小丑作为一种有趣的家庭娱乐形象再次流行起来。1946年,Capitol唱片公司推出了小丑波佐(Bozo the Clown),这个角色最初是为一系列儿童专辑创作的,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又出现在一部动画电视剧中。1963年,受波佐人气的启发,麦当劳推出了“汉堡快乐小丑”罗纳德·麦当劳,以帮助向儿童推广其汽车餐厅的菜单。
但这种受儿童欢迎的小丑复兴也只是昙花一现。
20世纪70年代,受越战时期人们的幻灭感和暴力影响,典型的骗子形象在流行文化中重新出现。然而,在日益盛行的犬儒主义文化面前,这种原本阳光开朗的小丑形象已无法维持。
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丑形象开始变得恐怖起来,这主要归因于所谓的“杀手小丑”约翰·韦恩·盖西的犯罪报道、从马萨诸塞州到肯塔基州一系列“幽灵小丑”目击事件,以及包括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82年的电影《鬼驱人》和斯蒂芬·金1986年的小说《小丑回魂》在内的流行恐怖小说。20世纪后期,小丑形象回归本源——一如既往地离经叛道,只是妆容更加夸张,动机也更加险恶。
小丑有着一段颇具争议的历史。尤其在美国历史上,这个角色长期以来游走于禁忌边缘,以极其成人化的自由表达方式来取悦观众、激怒评论家。这种离经叛道的特质——正是小丑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使其与纯真无邪的儿童娱乐格格不入,即便他身着色彩鲜艳的戏服,咧着血淋淋的笑容也无济于事。然而,事实证明,小丑身上这种根本性的颠覆性恰恰使他非常适合恐怖题材,成为完美的万圣节怪物。
来源:时代之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