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只“太空小鼠”出征神舟二十一号,中国空间站首次哺乳动物实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9:33 1

摘要:当神舟二十一号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的发射窗口,除了肩负使命的航天员乘组,还有4位特殊的“航天员”备受瞩目——它们是两雌两雄的近交系小黑鼠,历经60多天“魔鬼选拔”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即将开启我国空间站首次啮齿类哺乳动物太空实验,为人类深空探测揭

当神舟二十一号瞄准10月31日23时44分的发射窗口,除了肩负使命的航天员乘组,还有4位特殊的“航天员”备受瞩目——它们是两雌两雄的近交系小黑鼠,历经60多天“魔鬼选拔”从300只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即将开启我国空间站首次啮齿类哺乳动物太空实验,为人类深空探测揭开生命密码。这看似微小的生命旅程,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空间站小型哺乳动物实验的空白,更承载着人类迈向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的远大梦想。

“比选航天员还严!”这是科研人员对小鼠选拔过程的评价。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饲养间里,洁净度要求严苛到工作人员和拍摄设备需提前两小时进入消毒,300只候选小鼠在这里开启了层层闯关之路。第一轮健康筛查就淘汰了10%-20%的个体,必须无任何遗传疾病、心肺功能满分才能晋级。接下来的体能测试中,转棒式疲劳仪成为“动感单车”,小鼠需在旋转的滚轮上持续跑动,坚持110秒以上不落地才算拿到“晋级卡”,最终筛选出耐力最强的个体 。

抗眩晕测试堪称“地狱级挑战”。小鼠被放入二维旋转仪,经历横向、竖向、顺时针、逆时针的持续转动,时间从30秒逐步增加到2分钟,模拟飞船发射和在轨过程中的失重与震动环境。更严苛的是,刚从旋转仪中取出的小鼠必须立刻挑战平衡木,保持身体平稳不坠落才能过关——这一环节考验的是前庭功能,而前庭功能直接关系到它们在太空环境中的平衡感和适应能力 。心态与智商测试同样关键:科研人员将小鼠头朝下悬挂,只有拼命扭动、不轻易放弃的“乐天派”才能继续晋级;迷宫测试中,空间识别能力差的“路痴”小鼠会被淘汰,确保它们在空间站失重环境中能顺利找到食物和水源。

经过多轮筛选,48只小鼠成为备份梯队,最终4只综合素质最优的小黑鼠脱颖而出,获得了“太空入场券”。之所以选择近交系小黑鼠而非常见的小白鼠,科研人员解释,近交系小鼠的生理特征高度一致,1只与100只的实验结果几乎无差异,能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研究提供可靠依据。而雌雄各2的搭配,也为研究不同性别生物在太空环境中的应激差异创造了条件 。

这些小鼠在太空的“住所”堪称“智能豪宅”——空间站特制的生命生态实验柜。这个实验柜能将温度精准控制在22℃左右,湿度维持在50%,还可自动调节氧气浓度,比地面的恒温恒湿环境更稳定。吃喝拉撒全由自动化系统搞定:定时投放特制营养餐,满足太空环境下的能量需求;废水和粪便实时回收处理,保持居住环境洁净;小鼠身上佩戴的微型监测器,能将心率、活动量、呼吸频率等数据实时传输到地面控制台,让科研人员全程掌握它们的身体状态。此外,航天员乘组还会定期“查房”,确保小家伙们在太空住得舒心、状态稳定。

这场太空之旅绝非“度假”,而是肩负着重大科学使命。在轨5到7天里,科研人员将重点研究失重、密闭等空间条件对小鼠行为模式的影响:观察它们是否会迷路、活动量是否变化、睡眠节律是否紊乱,这些数据能直接反映太空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干预效果。返回地面后,这些小鼠还将接受全面“体检”,科研人员会解剖分析它们的心脏、骨骼、大脑等多组织器官,探索太空环境引发的应激响应和适应性变化规律。

为什么要让小鼠替人类“探路”?答案藏在人类深空探测的未来蓝图中。长期驻留太空会导致航天员出现骨质流失、肌肉萎缩、心血管功能变化等问题,而小鼠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为85%,生理结构接近,且繁殖快、易观察,是太空生命研究的“最佳替身”。地面模拟实验显示,小鼠在失重环境下每周会流失4-6%的骨骼密度,而这次太空实测能获取更真实的变化数据,帮助科学家找到有效的防护方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张静波表示,这项实验能为人类长期驻留太空、登月探火提供关键依据,这些小鼠的“太空日记”,正是人类迈向深空的“生存指南”。

从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太空培育实验,到如今小鼠进驻空间站,中国太空生命科学研究正在一步步实现突破。在此之前,我国空间站已开展多项植物和微生物实验,但小型哺乳动物实验一直是空白。这次4只小鼠的太空之旅,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更标志着我国太空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从植物到动物”“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阶段。

随着神舟二十一号的发射,三个时刻尤其值得关注:10月31日23时左右的发射倒计时,看“小鼠航天员”随飞船一同出征;飞船与空间站对接时的“入住”画面,见证它们首次进入太空家园;后续公布的小鼠太空活动视频,将直观呈现这些小家伙在失重环境中的真实状态。这些画面不仅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更能让人们直观感受到太空探索的魅力。

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动物“航天员”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苏联的流浪狗“莱卡”到美国的猴子“哈姆”,这些小动物用生命为人类积累了宝贵的太空生存数据。如今,中国的4只“太空小鼠”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生理变化,都在为人类太空探索铺路搭桥。

有人或许会问,花费如此多的精力选拔和训练小鼠,开展太空实验值得吗?答案是肯定的。太空环境的微重力、高辐射等特性,是地面无法完全模拟的,而生命在这些特殊条件下的反应,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实现长期深空驻留。今天这些小鼠在太空承受的“考验”,未来都将转化为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的“盾牌”,让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从300只候选者到4位“太空使者”,从地面的层层筛选到太空的科学实验,这4只小鼠的旅程浓缩着中国航天人的智慧与坚守。它们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实验样本,更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梦想的象征。当神舟二十一号划破夜空,带着这些小家伙飞向太空,我们期待着它们能顺利完成使命,为中国太空生命科学研究带回宝贵数据,为人类迈向深空的梦想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场跨越天地的科学探索,注定将被载入中国航天的史册。4只小鼠的太空之旅,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大国航天的雄心与担当,见证着中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让我们共同期待它们凯旋归来,期待着这些来自太空的生命数据,能为人类探索宇宙打开新的大门。

来源:宁静姿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