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0年,法国维希政府正打算投降。身为准将的戴高乐,虽无力改变上层政要的决定,却绝不甘心低头。他毅然孤身前往英国,见到临危受命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定提出要代表法国继续抗击德国纳粹。要知道一旦法国投降,英国就会成为欧洲唯一抵抗德国的国家,局势可谓千钧一发。面对
1940年,法国维希政府正打算投降。身为准将的戴高乐,虽无力改变上层政要的决定,却绝不甘心低头。他毅然孤身前往英国,见到临危受命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坚定提出要代表法国继续抗击德国纳粹。要知道一旦法国投降,英国就会成为欧洲唯一抵抗德国的国家,局势可谓千钧一发。面对戴高乐的请求,丘吉尔抛出关键一问:“你能代表法国吗?”戴高乐给出了斩钉截铁的回答:“我能!没有任何政府有权出卖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如今德国大军压境,现任政府中只有我还在坚持抵抗。一旦政府正式投降,我便会代表法国人民接管政权。”这番充满热血与担当的话,深深打动了丘吉尔,他随即同意戴高乐借助BBC电台发表演讲。
在维希政府宣布投降的第二天,恰逢滑铁卢战役125周年纪念日,戴高乐发表了《告法国人民书》,向全体法国民众发出奋起战斗的激昂号召。
戴高乐离世时,法兰西仿佛被重锤击中,那是时代落幕的巨响。这位曾两次将法国从深渊中拉回、用钢铁意志重塑民族脊梁的巨人,他的一生就像一团炽热燃烧的火焰,烧尽了怯懦与妥协,只留下对国家最炽热的誓言。1970年,当他心脏骤停的那一刻,法兰西失去的哪里只是一位总统?那是一个能在霸权面前挺直腰杆、让每个法国人都有底气说“不”的男人。当巴黎的晨雾伴着丧钟升起,多少人望着爱丽舍宫的灯火,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一个民族失去主心骨的撕心裂肺之痛。
戴高乐时代的法国,是西方阵营中最倔强的那束光。1966年,他喊出不愿成为美国卫星,这是一位老兵对民族尊严最坚决的捍卫。随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将北约总部逐出巴黎,逼得美军撤离。每一步都充满艰难,却走得无比坚定。当全世界都在冷战的寒意中颤抖,只有法国像一块不肯降温的烙铁,在美苏之间硬生生撑起了平衡的支点。1960年,法国首枚原子弹试爆成功,那一刻,戴高乐在日记里写下“法国终于有了说‘不’的权利”。那笔尖划过纸面的力度,藏着无数个日夜为国家争气的执着。推动中法建交时顶住的压力,拒绝英国入欧时的果断,无一不是他将法国二字刻在骨子里的证明。
然而后来的法国,发展之路令人心疼。2009年,萨科齐宣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那句为了更好地影响北约,听起来就像孩子向强权低头时的自我安慰。戴高乐用一生筑起的战略自主性高墙,就这么被轻易推开一道缝,冷风灌进来,妥协便再也止不住。马克龙2019年喊出北约脑死亡时,很多人曾满怀期待,以为戴高乐的精神回来了。可2022年俄乌冲突后,看着美军在法国的基地不断扩大,那份期待又化作失望。最令人痛心的是,2025年,法国竟要向美国请求重启核武器部署,美其名曰应对俄罗斯威胁。戴高乐当年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核战略,若他泉下有知,该是多么失望与寒心。
戴高乐时代的法国,心怀天下。1964年,法国不顾美国压力与中国建交,那堪称“外交核爆炸”,炸碎的不仅是冷战的阴霾,更是一个大国跳出阵营、遵从本心的勇气。他在中东为阿拉伯国家仗义执言,在非洲积极推动去殖民化,那些地方的人们提起法国,眼中满是光芒,那是对反霸先锋的敬重,是对一个不欺负弱小的大国的信赖。1966年访苏时,他对勃列日涅夫说:“欧洲不应是美苏的角斗场。”话语间没有丝毫讨好,全是对于欧洲命运的深切关怀。那时的法国手握安理会否决权,却把更多温暖给予第三世界。
后来的法国,恰似一把曾经锋利无比的刀,在岁月里渐渐失去锋芒。密特朗对非洲事务过度干预,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时,法国在绿松石行动中竟偏袒胡图族政权,这让那些曾将法国视为庇护者的人们,心中满是寒凉与失望。
希拉克在2003年反对伊拉克战争时,不少人称赞他有戴高乐的风范。可到了2011年,法国却跟着美国卷入利比亚事务,北非那块法国经营百年的传统势力范围,就这样被卡塔尔等国悄然蚕食。马克龙虽高呼重返戴高乐主义,但在2025年乌克兰危机中,法国只能依赖美国情报,连俄军动向都难以掌握,法军在东欧的部署更是混乱不堪。更令人咋舌的是,2025年法国居然要向德国借豹2坦克,曾经能制造原子弹、幻影战机的法国,如今自家军工产能萎缩,连装备缺口都无法填补,家底怎就如此薄弱?
戴高乐的政治生涯,满是血与泪的抗争印记。1944年巴黎解放,他拒绝接受元帅军衔,一句胜利属于全体战士,饱含着对牺牲战友深深的愧疚与敬重。1968年五月风暴期间,他宁可辞职,也坚决不动用军队,这绝非软弱,而是满心担忧枪杆子会伤害到自己的人民。晚年退休后,他拒绝领取总统退休金,靠撰写回忆录维持生计。手指在稿纸上磨出厚厚的茧子,赚得的钱却全部捐给阵亡将士家属。每一分钱,都承载着这位老兵对牺牲者的无尽亏欠,以及对生者的深切体恤。
再瞧瞧后来的法国政客们:希拉克深陷清泉门丑闻,萨科齐因收受卡扎菲贿赂锒铛入狱,奥朗德传出桃色丑闻,马克龙竟让亲信涉足军工企业……曾经被戴高乐视若珍宝的政治操守,如今沦为世人的笑柄。2017年马克龙竞选前进运动时,70%的捐款来自跨国企业;当选后,他便取消了巨富税。法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达到1968年以来最严重的程度,街头那些啃着面包、望着高楼大厦无奈叹气的穷人,眼中的光芒逐渐黯淡。2025年大选时,人们喊出既不要马克龙,也不要勒庞,这不是一时赌气,而是积压多年的失望,终于忍不住爆发。
戴高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法国的命运,与一种能温暖岁月、穿透人心的精神紧紧相连。他在《战争回忆录》中写道:“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再是法国。”在他心中,伟大并非取决于领土广袤、军力强大,而是一个国家坚守不弯腰的骨气。1966年退出北约时,他对幕僚说:“我们不是在对抗美国,而是在守护欧洲的灵魂。”那灵魂里,有法兰西的骄傲、自主,还有不随波逐流的倔强。然而,他离去后,那熠熠生辉的灵魂,便如同被风渐渐吹散的烟雾,愈发淡薄。
如今的法国,GDP被德国超越,失业率居高不下,压得人喘不过气,极右翼势力如野草般肆意蔓延。这情景,恰似1969年他辞职时所预言的:“没有伟大的目标,法国将沦为二流国家。”一语成谶,令人心头刺痛。2025年,巴黎民众为养老金改革走上街头,百万人的游行队伍里,有愤怒,有无奈,更有对那个美好时代的深深怀念——他们怀念那时的法国,不仅有安稳平和的日子,更有在世界舞台上昂首挺胸的底气。
戴高乐机场的雕像静静伫立,默默凝视着这座城市。可雕像下的法国,早已不是他穷尽一生深情热爱的模样。他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无可救药的。”这句话,如同一根尖锐的针,直直扎在当代法国人的心上!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