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问任何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多半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是反对歧视的和平主义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科学巨匠在日记里,曾用尖刻的语言评价中国人。
爱因斯坦曾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考能力,没有数学天赋,勤劳但是迟钝。
如果你问任何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多半会听到这样的回答:“他是伟大的科学家,是反对歧视的和平主义者。”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科学巨匠在日记里,曾用尖刻的语言评价中国人。
这事儿,还得从1922年他来中国的那次旅行说起。
1922年的爱因斯坦正风光无限,刚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因为他公开反对德国打仗,遭到了德国当局的威胁。
为了躲风头,夫妻俩干脆计划了一场环球旅行,一来避险,二来也看看世界各地的风光。
原本行程里没中国,可因为要换乘轮船,香港和上海成了必经的停靠点。
先到的是香港。刚下船,爱因斯坦就被码头的景象惊住了:天刚蒙蒙亮,一群穿着打补丁衣服的人就开始忙活,有的拉着黄包车拼命跑,有的挑着沉重的担子赶路,还有的在工地里敲石头、搬木料。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这些人从早干到晚,一天下来也就能挣5分钱,够买两个馒头。”
一开始他还挺同情,可话锋一转,却把这穷日子怪到“中国人生孩子太多,被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他看到路边有人蹲着吃饭,居然写道:“这种姿势太不雅,跟欧洲人上厕所没区别”。
离开香港,爱因斯坦坐轮船到了上海。上海的进步青年早就听说了他的大名,提前在码头举着“欢迎爱因斯坦博士”的横幅等他。
当天晚上,青年们还办了一场欢迎会,会上有人用英语问他相对论的问题,还有人跟他聊中国的未来。
爱因斯坦挺意外,在日记里夸这些青年“头脑灵活,有求知欲,是中国的希望”。
可这种好感没持续多久,他走出租界,看到街头乞讨的老人、卖报的孩子,又写下了刺眼的话:“这些人确实勤快,可脑子转得慢,像机器一样干活,却不知道反抗不公,也不会为自己争取权利”。
他还加了一句,说自己的葡萄牙老师早就说过:“中国人没逻辑思维,学不了数学”。
其实爱因斯坦的这种偏见,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那个时代的欧洲思想家,比如黑格尔、孟德斯鸠,都曾经看不起东方文明。当时在欧洲很流行的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更是把中国人说成是“麻木不仁的民族”。
这些观点影响了很多欧洲人。当爱因斯坦看到香港工人为了几分钱辛苦工作时,他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生了太多孩子,却没想到,这其实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遭受不公平待遇造成的。
如今再读爱因斯坦的日记,就像打开了一个时光宝盒。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科学家的认识局限,更是一个国家在贫穷落后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有意思的是,当年被说“没有数学天赋”的中国人,如今已经在全球科技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也许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时间总会证明一切。
来源:有一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