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慧的人不迷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智者不惑:
不是说他没有什么不知道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智者更强调的是他的确定性,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判断的能力,能经得起诱惑,不会随意被带偏。
“知”,是智慧的“智”,而不是聪明,自以为聪明的往往蒙蔽了真正的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人,就像《中庸》说的“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
“知远之近”君子明白无是从近开始的,由近而后才能及远。
“知风之自”见到目前的风就知道它来自何处。
“知微之显”:起初隐微的事,慢慢就会彰显。
“可与入德矣”君子或者可以探末知本,或者可以睹本知末、见微知著,知道事物的始终,君子这样为人处事,则可以达到圣人的道德境界。
《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知人当然不被别人迷惑。人们往往既不自知,又不知人。
兵法也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人者智”的修行前提也是放下自我,才能看到别人的优点缺点。一个人自傲自骄,心里哪有别人?自然看不到别人,怎能知人?
仁者不忧:
不忧个人得失;不忧他人评价;
不忧未来命运;不忧世事混乱;
仁者不忧,是不忧自己,因为心中有道,心中有智,对个人的得失不会担心,坚定走自己的路。
不忧别人对他的评价;不忧未来的命运,一路勇往直前;
不忧世事混乱;再怎样混乱,还是会有所为的地方,仁者不忧,是立心,心立起来了,就能强立而不反。
子曰:“道之不行,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毛主席曾经用八个字来形容仁者: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君子忧道不忧贫,谋道不谋食,当一个人不再计较个人得失的时候,还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去担忧呢?
“仁者”不会受环境影响而动摇自己心态,没有忧烦,不忧伤过去,不忧患未来,真正的“仁者”,“五十知天命”,知道过去的事都是该经历的,知道自己的未来的天命所归,当然不会忧愁。
勇者不惧:
在国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义勇军进行曲,以义为勇,勇者一身浩然正气,义字当先,以义为上。
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的。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智者不惑:明理;
仁者不忧:立心;
勇者不惧:践行;
智、仁、勇三者,是普世而通达的德行, 用以修身的根本 ,是帝王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只有智慧达到不被迷惑的境界,然后才足以明察秋毫,照耀天下四方。
只有仁德达到内心无忧的境界,然后才足以包容天下万物,只有勇敢达到无所畏惧的境界,然后才足以果断处理纷繁复杂的大事。
《中庸》也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儒家文化仁智勇兼修,不是一味的“仁”,没有智慧的“仁”,岂不是被人欺骗?不会为了面子硬撑,不会为了名声瞎帮忙 的人,君子的分寸量得明明白白。
《论语·雍也篇》:“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爲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君子可以被别人所欺骗,但不可以心中不知,可与不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要实事求是,富有智慧,不图虚名,不做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傻事情。
仁者随机而变,适应社会的变革,但仁者的本质是不会变化的,道德需理性护航,善良应有锋芒,避免被“圣母病”或道德绑架裹挟。
拒绝“自我感动式牺牲”,有效助人远胜无谓牺牲(如先保障自身安全再救人),警惕逻辑陷阱,对论调保持清醒,对“道德绑架”最有力的反击,真正的仁心,从不接受反智的勒索。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能做到“不惧、不忧、不惑。”才是真正的“仁者”境界。
真正有智慧的人,内心清明,能明辨事理,不会被外境迷惑。
真正有仁德的人,心怀天下,推己及人。
真正勇敢的人,行事合乎道义,正气浩然。
真正的仁不是没脑子的善良,而是带着智慧的担当。
仁是心里的热乎劲,不是表面的傻大胆,是做事的本分,不是较劲的由头。
真正的仁是刚柔并济的,该软的时候心软,见人难处忍不住伸手,该硬的时候心明,遇着歪理坚决不低头。
既要有菩萨低眉,还要有金刚怒目,能行霹雳手段,方显菩萨心肠,善良得带点锋芒,好心得有点分寸。
君子的仁,是心里有光,眼里有活,手上有办法,既不做冷血的看客,也不做糊涂的莽夫,这才是真的仁,真的清醒。
欢迎大家品读中华大家读书会!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
感党恩.向党学.悟思想·跟党走!
感家恩.天行健.地势坤.齐家道!
感恩天地滋养万物!感恩国家培养护佑!
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恩恩师谆谆教导!
祈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阖家幸福安康!
来源:中华大家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