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打开一部古偶剧,还没看两集就想关掉,是不是有点太常见了?剧情看不懂,人物关系像打结,明明想谈个甜宠恋爱,非得塞进前世今生、宗门血仇、替身掉包,连穿越都能分出七八种花样。观众不是傻,只是早被套路磨得没脾气了。可最近一篇官媒文章突然炸出来,把这坛子发酸的“
这年头,打开一部古偶剧,还没看两集就想关掉,是不是有点太常见了?剧情看不懂,人物关系像打结,明明想谈个甜宠恋爱,非得塞进前世今生、宗门血仇、替身掉包,连穿越都能分出七八种花样。观众不是傻,只是早被套路磨得没脾气了。可最近一篇官媒文章突然炸出来,把这坛子发酸的“古偶泡菜”直接掀了盖儿,白鹿的《白月梵星》、周也的《锦月如歌》全被拎出来当例子,说白了:你们拍的不是剧,是流水线上的罐头。
其实一开始谁不期待呢?翻翻那些爆款网文改编的剧,原著粉丝成群结队,主演又是顶流小花小生,宣传铺天盖地,开播即热搜。可真一看,味儿不对。文字变画面,不是照搬就行。原著里一段心理描写能写三页,剧里总不能让演员站那儿发呆三分钟吧?可怎么转化,就看出编剧有没有真本事了。结果呢?好多剧干脆砍掉人物内心,只留外壳,主角活成了人形台词机,感情起伏全靠BGM撑着。
更别提那所谓的“古风美学”。衣服看着华丽,步摇晃得人眼晕,可唐朝人吃辣椒、商纣王用纸写字这种硬伤,连普通观众都挑得出来。你说这叫文化?不如说是在拿古装壳子装现代快餐。真正懂古典美的,知道颜色要含蓄,镜头要留白,情绪要藏在眉梢眼角。可现在多少导演根本没这根弦,拍出来的东西不伦不类,像极了影楼写真拼接出来的PPT。
饭圈倒是热闹。每部剧一上线,超话爆满,打投刷榜,数据冲天。可这些声音真的代表观众吗?粉丝关心的,往往是自家偶像有没有C位、妆发好不好看、有没有多给几个特写。至于剧情逻辑崩不崩,人物立不立得住?没人管。久而久之,制作方也学精了:反正只要主角够帅够美,其他随便凑合,反正有人买单。于是古偶剧越拍越像明星宣传短片,角色成了流量的陪衬。
官媒这一骂,其实是提醒——别把观众当傻子。你用一堆堆设定糊弄人,用饭圈数据伪造热度,短期是赚了钱,长期呢?观众迟早跑光。像《白月梵星》和《锦月如歌》,设定各异,可看下来,一个先婚后爱,一个复仇打脸,拯救苍生的老梗轮着来,百八十部剧换汤不换药。审美疲劳是迟早的事。
观众不是不要古偶,是要好看的古偶。要那种有文化底蕴、有真实情感、有完整叙事的作品。现在是该醒醒了,别再拿“流量公式”当万能钥匙。不然哪天市场真关门了,哭都来不及。
来源:特约报道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