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以为郡县制是秦始皇拍脑袋发明的,行省制是元朝另起炉灶的新花样——其实大错特错!这俩本质是“基础款”和“Plus版”的关系,元朝能管好超大面积国土,全靠捡了秦汉到宋朝的“经验包”。
很多人以为郡县制是秦始皇拍脑袋发明的,行省制是元朝另起炉灶的新花样——其实大错特错!这俩本质是“基础款”和“Plus版”的关系,元朝能管好超大面积国土,全靠捡了秦汉到宋朝的“经验包”。
先说说郡县制的“前世今生”。周天子当年分封诸侯,最怕诸侯地盘比自己的“王畿之地”还大,就把一些土地先留着代管,叫“悬地”——这就是“县”的雏形。后来诸侯们抢地盘抢疯了,又怕手下大夫分权,干脆直接派官管新地盘,“县”就成了正式行政区。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广郡县制,看着挺美,实则踩了大坑。汉朝接手时全国109个郡国,皇帝连名字都记不全,偏远郡守偷偷搞小动作根本管不着。汉武帝想了个招,设13个刺史部监察地方,结果刺史权力越来越大,到东汉直接变成州牧,袁绍、曹操这些“大军阀”全是这么来的 。
唐朝更热闹,把郡县改成州县,又加了“道”来管州县,结果边疆战事多,道的长官“节度使”成了香饽饽。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军权、财权、行政权一把抓,直接掀了安史之乱,唐朝差点亡国。这说明地方权力太集中,迟早要出事。
宋朝吸取教训,玩起了“分权制衡”。知州管行政,通判盯着他,连发文都得俩人签字才管用。有个叫钱昆的官,干脆说“给我螃蟹吃,没通判的地方就行”。可分权过了头,官员互相扯皮,行政效率低到离谱,还养了一堆闲人。
直到元朝,才终于把这事儿想明白。元朝地盘太大,北边到西伯利亚,南边过南海,之前的制度都不够用。于是在宋朝框架上搞了“行省制”,全国分成11个行省,河北、山东这些核心区叫“腹里”,直接归中央管 。
行省长官看着权力大,其实处处受拿捏:调兵得中央点头,税收要上交大半,还得定期进京汇报。下面再分路、州、县,一层管一层,既没宋朝那么拖沓,又不会像唐朝那样出藩镇。更绝的是行省不按山川划界,故意打乱地形,想凭天险割据都难。
说白了,郡县制和行省制都是“中央管地方”的路子,区别就在于元朝把之前的坑全填上了。从周朝“悬地”到元朝行省,花了近两千年才搞懂:地方权力太小办不成事,太大又容易造反。
咱们现在的“省”,其实就是行省制的简化版。不得不说,古人在“集权与分权”之间找平衡的智慧,确实够硬核。你觉得哪种制度更靠谱?
来源:超级面包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