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每年节日如期而至,而恒河水早已混浊不堪,每100毫升水里含有150万个大肠杆菌,远超世界卫生组织500个的沐浴安全标准。
文:红日观史
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油灯、鞭炮、牛粪、颜料、尸体、圣水……
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却可能在同一个节日里全都登场。
不光如此,印度人还会在恒河里集体泡澡,甚至把牛粪当作颜料互相投掷。
这些看似荒诞的节日活动,为何能吸引上亿人参与?印度人为何如此执着于在污染严重的恒河中沐浴?
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每年节日如期而至,而恒河水早已混浊不堪,每100毫升水里含有150万个大肠杆菌,远超世界卫生组织500个的沐浴安全标准。
可人们依旧前赴后继地跳进河里,嘴里念着神圣的祝词,身体泡在水中,脸上却满是虔诚的笑容。
有一次,大壶节期间,恒河边上聚集了上千万人,人挨着人,帐篷搭成长龙,河岸挤满了朝圣者,空气里混杂着香火、牛粪,还有腐烂的食物味。
高音喇叭从清晨就开始播放神仙的故事,河面上漂着塑料瓶、花环,还有不明物体,人们在水里推搡着前进,孩子们在水中打闹,女人拉着手又唱又跳。
恒河不只是神圣的,它更是“元素周期表的化身”。
除了细菌,铅、镉、汞等各种毒素也在水中游弋,每天几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源源不断排进河中,而沿岸大城市像瓦拉纳西、坎普尔的污水处理设施只覆盖了不到总需求的三成。
尽管莫迪政府喊出“致敬恒河”的口号,划拨了2000亿卢比用于治理,但四分之三的资金去向不明,大量被各级承包商吞掉,真正用在项目上的资金寥寥无几。
甚至有传闻说官员为了展示水质改善,喝了一口净化过的恒河水,两天后就进了ICU。
还有旅行博主刘墉,在恒河边喝了一口水后停更半个月,吃个水果捞就卧床一周,吃炒米饭那天直接被送去急诊室。
但在印度,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节日里的重头戏“排灯节”,更是将抽象美学发挥到极致。
印度人会用牛粪做灯、做祭祀品、做蛋糕,甚至上演“牛粪大战”,大人小孩在牛粪堆里互相丢掷,脸上身上全是褐色印记,笑得前仰后合,还有人把牛粪雕刻成小灯盏,说是可以替代LED灯照明。
这个节日的火灾数据也非常“亮眼”,1985年新德里的排灯节,一天内就发生了129起火灾,超千人受伤,250人送医,因为明火太多,消防设施又极度稀缺,火灾成了节日的常客。
撒红节的画风也毫不逊色,街头巷尾,人人身上都被颜料染得五彩斑斓,没钱买颜料的,只好用牛粪代替,一桶桶牛粪被泼向人群,节日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泥浆大战”,敲鼓、跳舞、打闹,场面混乱又热烈,空气中弥漫着牛粪味和香料味混合的奇特气息。
印度的节日,远不止这几个,有人说印度一年有366个节日,甚至比天数还多,大大小小的庆典轮番上阵,学生请假、企业停产、交通瘫痪,成了印度生活的一部分。
节日经济火热,牛粪甚至成了一门产业,在加尔各答,有三四万人专门从事牛粪雕刻、制作餐具和工艺品。
而这些节日背后,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文化密码—种姓制度。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各自拥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唯独数量最多的底层“达利特”被排除在外。
印度独立至今,种姓制度虽然名义上被废除,但实际上根深蒂固,渗透在节日、教育、婚姻乃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大壶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个节日源于神话传说,传说长生不老的神药壶被打翻,四滴药水落入恒河四地,于是四城轮流每三年举办一次,十二年轮一个大轮回。
节日当天,恒河两岸涌进千万人,有的喝水,有的洗澡,有的灌水带回家当圣水,认为能洗净罪孽、终结轮回。
可现实是,这样的大规模集会曾引发过全球八次霍乱大流行,1817年孟加拉爆发霍乱,一个月内染病25万人,死了4000人,随后疫情扩散至全球,英国、俄罗斯、缅甸、斯里兰卡都遭波及,连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也因此丧命。
时至今日,印度政府仍然不愿承认恒河水的问题,一些官员面对记者的质疑时,坚定地说“恒河水可以喝”。
在中国人看来,这样的庆典难以理解,我们过春节,是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他们过节,是泡恒河、扔牛粪、撒颜料。
我们讲究干净、整洁、卫生,他们讲究神圣、仪式、狂欢,文化的差异,造就了截然不同的节日体验。
不过也有人认为,印度节日虽然“抽象”,却是他们内心信仰的体现,在恒河边的一场集体沐浴,对他们来说可能和我们春节吃饺子一样重要,尽管危机四伏、细菌肆虐,他们依旧虔诚如初。
来源:千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