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跟做电子配件批发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天天有人找他囤存储芯片,还念叨“这波涨完就没了,得赶紧抢”,我翻了翻10月底的行情数据,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看,DDR4 16Gb 3200型号的现货报价,一周就飙涨了30%,512Gb的Flash Wafer从十月
最近跟做电子配件批发的朋友聊天,他说最近天天有人找他囤存储芯片,还念叨“这波涨完就没了,得赶紧抢”,我翻了翻10月底的行情数据,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你看,DDR4 16Gb 3200型号的现货报价,一周就飙涨了30%,512Gb的Flash Wafer从十月初到现在,累计也涨了20%多。更实在的是,三星、SK海力士直接放话,第四季度要把DRAM和NAND的价格再往上提20%-30%,这哪像是要收尾的架势?今天咱就用大白话唠透:这波存储芯片涨价不是短期炒起来的,更不是啥“最后一口肉”,其实是行业反弹的真正开始,能撑着它长期走稳的后手还在后面呢,根本不是一阵风就过的行情。
光说涨价没用,得搞明白这涨价的底气到底从哪儿来。首先是行业把之前的“大包袱”卸干净了。2024年底那阵儿,全球存储芯片的库存周转天数(就是仓库里的货能卖多少天)高达120天,比正常水平翻了一倍,厂商们只能靠降价清库存,那时候谁也不敢想涨价这事儿。但到2025年三季度,情况彻底反过来了,库存周转天数降到了58天,刚好回到健康区间,货不再堆着卖不出去了。更关键的是,三星、美光这些行业巨头还主动“踩了刹车”:三星三季度直接减产20%,美光更狠,不光关停了两条老旧的DRAM生产线,连2026年的扩产计划都给取消了。供给端一下从“货太多卖不掉”变成“货刚好够,甚至有点紧”,花旗和摩根士丹利都预测,第四季度DRAM的平均售价得涨25%-26%,集邦咨询也说一般型DRAM价格单季度能涨8%-13%,NAND Flash的涨幅也能到5%-12%,这都是供需实打实调整出来的结果,不是靠市场情绪炒的虚价。
但这还只是表面原因,真正让存储芯片有“长期后手”的,是需求端变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靠手机、电脑这些消费电子“单打独斗”。现在最能“吞”存储芯片的是AI服务器,你知道一台英伟达H100这样的AI服务器要多少存储吗?NAND得要32TB到132TB,DDR5内存得用2TB到4TB,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还多!就说OpenAI,光它一个月就要消耗90万片DRAM晶圆,高端的HBM(高带宽内存)更是抢都抢不到,全球产能利用率超95%,价格比去年涨了5倍,2025年的需求量从去年的30万颗一下飙到120万颗,好多厂商的HBM还没量产,订单就被订空了,三星的HBM订单都排到2026年二季度了,想拿货都得提前排队。
消费电子这边也没拖后腿,反而在慢慢回暖。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能回升到13亿部,国内手机厂商三季度买存储芯片的量,比二季度涨了25%。现在新出的旗舰机,基本都把1TB当主流配置,以前128G、256G就够用了,现在连中端机都开始普及512G,单机用的存储量直接翻倍。更别说新能源汽车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对存储的需求,每年都涨35%,一辆高端新能源车用的存储量,抵得上好几台手机,佰维存储的车规级eMMC芯片都进了特斯拉的供应链,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新增量,不是嘴上说说的虚需求。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存储市场规模能到1938亿美元,2026年突破2283亿美元,这体量可不是短期行情能撑起来的,后面还有得涨。
更让人提气的是国产企业的崛起,不再是以前“海外吃肉、国产喝汤”的局面了。长江存储现在是真厉害,232层的3D NAND颗粒已经量产,用的xTANKING架构,读写速度和成本都追平台积电的水平了。在国内手机厂商的采购里,它的占比从二季度的18%跳到三季度的25%,华为、小米的高端机型里,都用了它家的颗粒。9月份刚成立的长存三期项目,注册资本就有207.2亿元,以后产能要从每个月10万片提到30万片,目标是占全球15%的市场份额,这步子迈得够大,也够扎实。
长鑫存储也不含糊,它是国内唯一能造LPDDR5的DRAM厂商,19纳米制程的良率能到85%-95%,前三季度DDR5的出货量涨了40%,占国内服务器采购量的20%,价格还比三星低10%,性价比一上来,订单直接排到2026年一季度。更让人期待的是,它的车规级HBM2e颗粒已经开始送样给客户了,还在跟华为合作,开发适配昇腾智驾芯片的产品,年底就要推出HBM3样品,以后国产汽车、国产AI设备,不用再全靠进口存储芯片了。以前国内存储市场的国产化率不到25%,现在政策目标是2025年关键存储芯片自主供应占比达40%,这中间的增量,全是国产企业的机会,也能撑着整个行业走得更远。
政策端也没闲着,一直在给行业托底。2025年大基金三期正式落地,超600亿元专门投向长鑫存储、长江存储,帮它们扩产能、搞研发,刚启动的第一个项目就瞄准了HBM的关键设备——键合设备,就是要把AI存储的短板补上,不让国外卡脖子。9月份工信部还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存储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明白白说,到2027年国内存储芯片自给率要从8%提到25%,还专门设了1000亿元的产业基金,真金白银支持。地方也跟上了,深圳搞了50亿级的半导体专项基金,专门投新型存储和先进封测,这些政策红利都不是画大饼,而是实实在在落地的,能帮企业少走弯路、多拿订单。
可能有人会疑惑:三星最近把一款12层HBM3E降了30%,是不是行业要掉头下跌了?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这款产品比对手晚了三四个季度才量产,等它拿到英伟达认证的时候,高端订单早被抢光了,只能靠降价争点中低端市场,而且就这一款产品降价,不是整个存储产品线都降。反观整个行业,HBM4的技术门槛更高,以后的溢价空间可能超30%,三星、SK海力士都在把产能往高端转,主动缩减成熟制程的产能,反而给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留了机会。这是行业结构在升级,不是衰退,后面的空间反而更大了。
现在整个产业链都动起来了,不只是芯片厂在发力。设备端,北方华创给长鑫存储供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市占率超50%;精智达9月份刚拿了3.2亿元的HBM测试设备订单,专门帮厂商测HBM的性能,确保产品合格。封测端,通富微电是国内唯一能大规模量产HBM3封测的厂商,拿到了三星45%、海力士30%的外包订单,2025年HBM业务的营收预计能涨166%。这种全产业链一起发力的情况,比单靠某一个环节撑着更稳,也说明行业的成长是有根基的,不是虚涨起来的泡沫。
所以说,存储芯片这波涨价真不是啥“最后一口肉”,顶多算是反弹的开胃菜。库存清完了、大厂减产了,价格先稳住了阵脚;AI、汽车这些新需求冒出来了,给长期成长托了底;国产企业技术突破了、政策又给足了支持,这几股劲凑到一块儿,哪是短期行情能结束的?以前的存储行业靠周期波动,涨一波就跌回去,现在不一样了。需求端有AI这样的长期引擎,供给端有国产替代的持续发力,还有政策托底,这波反弹只是开始,后面的成长空间还大着呢。以后咱们买手机、电脑,甚至新能源车,背后的存储芯片可能越来越多是国产的,价格也会更稳,不用再担心被国外厂商卡脖子。那些说“吃完这口就没了”的,其实是没看懂行业的变化:现在的存储芯片,早不是单纯靠周期吃饭的产品了,而是AI时代的核心基建,真正的成长故事,才刚拉开序幕。
来源:健康趣话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