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美国社会关于婚姻和恋爱关系的讨论突然升温,尤其是女性对异性恋关系的“集体不满”成为焦点。纽约时报观点编辑Meher Ahmad(梅赫·艾哈迈德)联合专栏作家Jessica Grose(杰西卡·格罗斯)和畅销书作者Glynnis MacNicol(格林尼斯
最近,美国社会关于婚姻和恋爱关系的讨论突然升温,尤其是女性对异性恋关系的“集体不满”成为焦点。纽约时报观点编辑Meher Ahmad(梅赫·艾哈迈德)联合专栏作家Jessica Grose(杰西卡·格罗斯)和畅销书作者Glynnis MacNicol(格林尼斯·麦克尼科尔),深度剖析了婚姻吸引力骤降背后的真相——一场关于“关系倦怠”的文化风暴正在席卷美国。
“婚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Ahmad在节目开头直言不讳。她指出,女性对恋爱关系的失望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蔓延到整个社会。无数文章和播客都在讨论:和男性约会的情感劳累、婚姻的困境、以及约会软件带来的空虚感。过去人们总抱怨恋爱难,但如今的“关系不满”似乎更深、更广、更难以逆转。
Grose分析称,虽然高中生中明确表示“绝不结婚”的比例几十年来一直稳定在5%左右,但真正的变化发生在婚姻不再是“必选项”之后。她指出,千禧一代、年轻的X世代和Z世代,已经不再把婚姻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女性经济独立成为新常态,婚姻的“经济依赖”属性被彻底颠覆。过去两百年,婚姻从纯粹的财产交易变成了“爱情婚姻”,但直到最近20年,才有大多数女性能真正自给自足。这种性别角色的重新谈判,带来了复杂的情感波动。
MacNicol则从亲身经历出发,直言“厌倦感”主要集中在20至30岁的女性群体——她们本该是结婚生子的主力军,却在传统路径上看不到希望。她坦言,约会软件的“游戏化”让人变得冷漠,随时可以“换下一个”,毫无承诺感。更重要的是,女性能自由讲述自己的故事,婚姻不再是唯一的幸福出口。过去,单身女性被视为“孤独的姨妈”,如今却有越来越多“活得精彩”的例子。她感慨:“现在的选择权,第一次让‘单身生活’看起来比婚姻更有吸引力。”
Ahmad补充道,婚姻率虽然百年来持续下滑,但近几年已趋于平稳。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新调查显示,48%的女性认为婚姻对幸福生活“不太重要或完全不重要”,而男性仅为39%。她追问:是社交媒体、约会软件,还是社会大环境导致了这种转变?
Grose认为,婚姻如今被视为“人生顶点”,许多人觉得必须在经济和情感上都准备妥当才敢结婚,这让结婚年龄一再推迟。她坦言,自己虽然认为婚姻很重要,但也承认“单身也能幸福”,选择变得多元,标准也更高。
MacNicol则强调,新冠疫情(Covid)让女性在家庭和育儿上的压力暴露无遗,许多年轻人因此对婚姻望而却步。她举例,自己的侄女小时候崇拜她,立志“单身住纽约”,但长大后又幻想“结婚生子”。她感慨,理想会随着年龄变化,婚姻对男女的利弊也难以一概而论。她直言:“真正的问题是,国家层面是否为婚姻提供了公平支持,尤其是育儿和女性的社会惩罚。”
Ahmad进一步追问:女性集体“拒绝婚姻”,是否真的意味着社会进步?MacNicol坦言,越来越多女性在文化叙事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感到如释重负。但她也警告,单身生活的经济压力巨大,美国社会结构并不支持真正的独立。她说:“单身和婚姻一样,有美好也有艰难,关键是选择权。”
谈到约会软件,MacNicol直言“刷屏式恋爱”让人疲惫不堪。她指出,数字化社交让人变得孤独,现实接触被屏幕取代,连“喜欢对方的气味、表情”都成了奢侈。她自嘲:“有时连看朋友的Instagram都觉得累。”她认为,约会软件让人对“完美伴侣”产生幻想,遇到一点“红旗”就立刻换人,导致关系变得脆弱而易碎。
Grose则爆料,自己和丈夫20多岁时“满身红旗”,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根本不会走到一起。她提醒年轻人:“人是会成长的,别被一时的标准限制了选择。”MacNicol补充,随着结婚年龄推迟,个人习惯和底线变得更强,反而更难妥协和磨合。
Ahmad总结道,婚姻不再是“默认选项”,女性在探索新生活方式时,既有兴奋也有迷茫。她们会问:“单身真的比婚姻好吗?我80岁时会后悔吗?”这些疑问,正是社会变革的真实写照。
Grose最后感慨,人生每个重大选择都是权衡和取舍,关键在于了解自己、忠于内心。MacNicol则提醒,女性独立生活的历史极其短暂,才刚刚开始就引发巨大震动。她说:“别被那些‘婚姻危机’的文章吓到,这只是新选择带来的必然反应。”
Ahmad补充,社会对单身的污名正在逐步消退,越来越多女性勇敢讲述自己的故事。她感慨:“恐慌是一面,更多人敢于选择才是另一面。”
这场关于婚姻、单身与幸福的讨论,正在美国社会持续发酵。女性的选择权,正在悄然改变整个文化的走向。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世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