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科学技术上也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出现了医学家李时珍、科学家徐光启、宋应星等众多的杰出人才。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就是其中的一位。
16世纪至17世纪初期,中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科学技术上也出现了群星灿烂的局面,出现了医学家李时珍、科学家徐光启、宋应星等众多的杰出人才。著名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霞客是江阴南旸岐村人,生于公元1586年。他名叫宏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别号。他生长在仕宦之家,但对科举考试却不感兴趣,从少年时代起就立志从事旅游考察,遍游祖国河山。
他最喜爱读有关地理的书籍。有些书,虽也有“山川”一项,但记述都十分简略。为此,他不止一次地慨叹道:“祖国有那么多名山大川,为什么没有人对它们进行全面的考察,详尽的描述呢?”
公元1604年,徐霞客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徐霞客服丧期满不久,也完了婚事。
一天晚上,徐霞客访友归来,便一头扎进书房,打开书本,迫不及待地读起来。母亲问他看的是什么书,徐霞客说:“这是南宋范石湖的《桂海虞衡志》,书中详细描写了桂林的奇山异水,真是一部好书啊!”
徐母王孺人是一位勤劳、贤慧而又有远见的女性。她看出儿子的打算,便鼓励他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你能实现自己遍游五岳的志向,就放心走吧,不要担心家里和我。”
徐霞客听了,激动地跪倒在母亲身前说:“多谢母亲支持,我一定记住您的教诲,遍游祖国山川,探奇访幽,做出一番事业来。”
徐霞客启程那天,徐母一直把他送到村外。徐霞客挑起简单的行装,戴着高高的远游冠,告别了母亲、妻子和送行的乡人,踏上了他一生野外考察的艰难征途!
公元1613年初夏,徐霞客带着两个仆人,在浙江温州考察雁荡山。道路崎岖,他们只好在险峻的山道上攀登。
最使徐霞客惊叹不已的是雁荡山的大小龙湫瀑布。他在那里看了很久,想起志书上曾经说过:“雁荡山顶有湖,大小龙湫的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山顶居然有湖,他感到很奇怪,所以非要上去看看不可。
徐霞客带着两个随从,拨开齐腰深的荒草,在没有人走过的山路上奋力攀登,用了一上午的时间,才登上一个山顶。
徐霞客在崖顶上仔细地观察着。突然,他发现在悬崖上有一个小小的平台。他拿过仆人解下的包脚布,结成一条长长的带子,把一头拴在崖顶一块突起的石头上,把另一头扔下去,带子刚好垂到平台那里。
徐霞客抓着带子,脚蹬悬崖,悬空而下,顺着带子,顺利地到达了那个平台。可是平台太小,仅有立脚的地方。向下看,仍然是望不到底的深渊。再下,是不可能了。
他只好抓住带子,脚蹬悬崖,吃力地慢慢往上爬。爬着爬着,突然带子被石头磨断了,他不由自主地直往崖下掉去。
幸好他落在一棵树杈上,才避免了粉身碎骨。崖上的人吓出一身冷汗,连叫万幸。
大家七手八脚用绳子将他拉上来,劝他回去。但徐霞客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又经过几天的探查,他终于找到了志书上所说的那个雁湖。
经过实地考察,他发现雁湖的水分两支流出,一支往南,一支往北,都与大小龙湫没有关系。徐霞客把考察结果写入游记,纠正了过去志书中记载的错误。
几年间,徐霞客足迹遍及东南各省,访名山,探古洞,增长了不少见识,为今后进一步的地理考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17年,徐霞客的妻子许氏不幸病逝。徐霞客闻讯,从旅行中赶回。徐母对他说:“你出外游历,我在家抚养孙子,一切由我照看,你尽心考察就是了。”
由于母亲的支持,徐霞客得以安心进行地理考察。每次回来,他都给母亲讲各地的风土人情和登山越野所经历的种种险境。王孺人听到,感到极大的快慰,并对儿子的探险精神十分赞赏。
公元1624年,徐母已经80岁了,这时徐霞客已续娶,妻子罗氏也极孝敬母亲。可是徐霞客觉得母亲为自己辛苦一生,不亲自奉养母亲晚年,心里很过意不去。因此,他一时不打算再外出了。
徐母知道后,面有愠色说:“怎么能为照顾我而留在家里呢?做学问不能半途而废。我不是早对你说过吗?我虽年高,身体也还结实,家里的一切不用你挂心,安心做你的学问就是了。”
1626年,徐母不幸病逝。徐霞客悲痛欲绝。他料理好母亲的丧事后,又踏上了考察的艰难征途。旅途中,每逢遇到困难和挫折,他想起母亲的教诲,就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力量。
徐霞客曾三游福建,经过细心反复考察,对福建的山脉水道无不了如指掌。闽江横贯福建中部。有建溪和沙溪两条河汇入闽江。徐霞客足迹遍及建沙二溪及闽江两岸。
在第一次游闽时,徐霞客来到福建宁洋,在濒临沙溪岸边的一个茶馆里休息。一个问题在他脑海里翻腾着:建溪水流平缓,而沙溪水流甚急,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位老艄公也到茶馆中用茶,徐霞客便与他攀谈起来。徐霞客问:“建溪和沙溪宽度差不多,为什么水流的缓急竟相差那么大呢?”老艄公说:“河流自古流到今,有谁问过这个问题?那是苍天造就的。”
徐霞客没有再说话,他打开书箱,取出笔墨准备写日记。一边写着,一边回想着建、沙二溪及其发源地黎岭和马山岭的情况:建溪从发源地至延平八百里,沙溪从发源地至延平仅四百里,而马山岭和黎岭的高度是相等的····
细想之下,他悟出了地理学上的一个著名原理:建、沙二溪发源地的高度是基本相同的,而流程却相差很大,因而其河床的倾斜度也就不同。流程短的坡度大,水流急;流程长的坡度小,水流就缓,此则谓:程愈迫则流愈急也。
程愈迫而流愈急,在我们今天看来已成为常识,而在350多年前,在各门学科都还十分幼稚的情况下,徐霞客仅凭目测步量,就推断出这个道理,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时,徐霞客已从观察和欣赏山川的秀美逐步转向了地理考察之路。在这段时期内,他不仅对山川的地理位置、形状和特征做了详细的记载,而且对地质、地貌等情况也做了确切的论述。
20年间,徐霞客足迹遍大半个中国,写下了几十万字的游记,对各地的地理情况做了详细的考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已成为一个杰出的地理科学家。
然而,徐霞客并不满足,计划着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考察。由于以往的地理记载只限于中原地区,对边远地区很少涉及,所以徐霞客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对以前的地理图集进行补充和修改,以完成毕生的愿望。
1636年秋天,徐霞客一切准备完毕,即将开始他一生中距离最长,收获最大的旅行。家人和乡亲们摆上酒席,为他送行。
宴席完毕,徐霞客告别众乡亲,登舟启程,直奔云南。随他同行的有友人静闻和尚和一个姓顾的仆人。
1637年初,徐霞客一行游至湖南。他让静闻沿水路先行,自己与顾仆陆路考察,约好在衡州相会。
徐霞客与顾仆带着简单的行李,来到茶陵以西的一个小村庄,借宿在一个老人家里。徐霞客说:“请问老人家,听说这里有个麻叶洞,不知如何去?”老人忙说:“那里去不得,有神龙在里边蛰伏着,没人敢进去。”
徐霞客说:“什么神龙奇鬼我都能制服。老人家,明天您为我雇一个年轻人带路可以吗?”在徐霞客的恳求下,老人答应了。第二天,老人到村里去找了许多人,出了很高的价才雇来一个向导。
徐霞客要进麻叶洞降龙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大家纷纷来到麻叶洞前,想看看徐霞客如何降服神龙。老乡们在洞外点燃起一大堆干柴,并准备好一些火把。
徐霞客、顾仆和雇来做向导的小伙子跟着那位老人向麻叶洞走来。洞外已挤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人。当他们中不知谁喊了声“来了”的时候,人们都把目光投向徐霞客他们。
徐霞客来到洞前,仔细地观察了洞内外的情形,见洞口狭小,一个人勉强可以进去,洞里漆黑幽深,有水自洞内哗哗流出。
然后,徐霞客当先爬进洞去。爬了一会儿,洞变得大一些了,小伙子和徐霞客并排着往前爬。那小伙子不时地侧过脸去观察徐霞客的表情,他希望徐霞客放弃再前进的念头。
然而,徐霞客继续艰难地爬着。一会儿,洞变大了些,可以直立行走了,他们就站起来向前走。洞里阴森可怖,到处哗哗流水。到洞底了,没发现什么奇特的东西。
忽然,徐霞客发现洞底的一侧有一个圆窟窿。他从圆窟窿向里一看,竟能见到一线光明。他们急忙穿过这个窟窿,奇景立刻展现眼前:洞顶垂下一根奇特的石柱,地下石笋奇形怪状,一块大石平坦如床,四周垂乳围绕,如同帷幔。
徐霞客在洞中停留了许久,眼看火把就要烧光了,才在顾仆的催促下向洞口爬去。洞外的人还没有散去,当他们看到徐霞客与顾仆出来时,一个个都惊呆了。
人们忽地一下子向徐霞客他们围拢来,簇拥着他俩向火堆走去。一位老人说:“我们在洞外等您很久了,不见您出来,以为您被神龙害了呢!”徐霞客笑着说:“洞里没有什么神龙,只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
这一次考察麻叶洞,徐霞客获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同静闻会合后,又由衡州乘船沿湘江南下,准备进入风景秀丽的广西考察。
一天傍晚,船行到湖南新塘停泊。前一天下了一夜雨,今天夜里则天晴月朗。到了二更时分,一群强盗摸上船来。当时徐霞客还未入睡,听到动静,急忙从卧板下面取出盛游资的匣子,想从船尾跳水逃走。
徐霞客走到船尾一看,几个强盗正挥刀猛砍船尾舱门,走不脱。他只得用力掀开篷布,把匣子投到江中,等以后好再找回来。
船上的人有的赤身裸体,有的裹着被子,被强盗逼聚一处。贼徒持刀乱砍,客人们纷纷掀开篷布跳水逃命。徐霞客也随众人从篷隙中跳出,不幸脚被竹纤绊着,竟同船篷一块倒翻而下,沉到江底。
后来,徐霞客被邻舟的人抢救上来,他抬头一看,只见自己的船火光冲天。原来,强盗抢劫后,竟放起火来。
徐霞客想,自己的物品肯定化为灰烬。那些费尽心血收集来的珍贵资料和他这次出游以来写的日记手稿,都是千金难买的啊!当时跳江逃命,和静闻、顾仆失散,他俩是否也能逃出强盗虎口呢?
后来,又有几个受难者上了这只船,顾仆也在其中,他遍身血迹,呻吟不止。徐霞客问顾仆:“见到静闻没有?”顾仆说:“我跳江的时候,看到静闻师傅还在船上。”
徐霞客很想到劫舟中去看看,一是为了寻找静闻下落,二是看看是否还有劫余之物。当时投在江中的匣子也要尽快找回来,天明以后,如被人发现,就晚了。想到这,徐霞客就同顾仆下船来到岸上。
这时湘江两岸喊声四起,都是在寻找失散的人。徐霞客和顾仆也在岸边大声呼唤静闻。喊了很久,得不到回声,徐霞客心中非常难过,难道静闻遇难了?
徐霞客在悲痛中忽然听到对岸有人叫“徐先生”,再仔细听听,确是静闻的声音。徐霞客和顾仆急忙乘坐小船,渡到对岸。他们三人相见,悲喜交集,涕泪横流。
过了一会儿,徐霞客要去找投入江中的竹匣子,可是静闻告诉他说:“我早已从江中捞上来了,但是匣中之资已化为乌有!只剩下您手摹的禹碑和收集来的衡州统志,这是我在着火的船上冒死救出来的。”
原来静闻为保住自己血写的经卷,一直留在船上。徐霞客对静闻冒死抢救自己的珍贵资料,非常感激。他一边查看静闻的伤口,一边痛骂盗贼的凶残。
徐霞客望着湘江流水,心里就和这江水一样翻腾着。他知道,在这混乱的年月,再往前走,像这样的事一定还会碰到。但是,难道真就此止步吗?不能!不管遇到多大风险,也一定要完成对西南地区的考察。
但是,游资已荡然无存,怎么能继续西行呢?徐霞客想到有个叫金祥甫的朋友在衡州做事,可以求他借些银子;静闻、顾仆也可在他家养伤。于是,他们返回衡州,在金祥甫的帮助下,解决了一部分游资。
在衡州休息了几天,徐霞客重新踏上旅途,对衡阳以东湘江沿岸的岩溶地貌做大量的考察,得出了许多科学的结论。
不久,徐霞客来到南岳衡山,登上了最高峰祝融峰。他站在峰顶,俯视之下,南国的美好河山一览无余,心中不由充满了一股豪气。
1637年5月,徐霞客从湖南进入广西,于5月28日到达桂林。在桂林期间,他走遍了桂林地区的奇峰异洞,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徐霞客对这里的石灰岩地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活动,桂林城内城外的溶洞,他无一不去,取得了许多考察成果。
然后,徐霞客乘船沿漓江顺流而下,在阳朔及漓江两岸考察了10天,游览了书僮山、白鹤山、龙洞岩等著名山峰,并得出了这里的孤峰地貌范围,北起于桂林,南止于阳朔的正确结论。
在从桂林到南宁的路上,静闻和尚不幸染病身亡。临终前留下遗言:“我死后,可将遗骨送往云南鸡足山埋葬。”
徐霞客和顾仆含泪焚化了静闻和尚,然后带着他的遗骨离开广西,进入贵州。
这天来到一片茂密的树林里。突然,从路旁窜出几条大汉,手持钢刀,挡住了徐霞客的去路,厉声喝道:“留下买路钱!”徐霞客说:“我是个穷读书人,从江苏到此游历,游资早已用光,实无银两奉送诸位。”
强盗一听不想给钱,拥上来把顾仆挑的行李翻了个一塌糊涂,接着又抢徐霞客肩上的竹筐。竹筐里一个红包袱掉出来。强盗们以为找到了银子,打开一看,露出一堆尸骨!他们扫兴骂了声“穷光蛋”,悻悻地走了。
在云贵高原上考察,困难重重,有时连食宿都无着落。1638年9月1日,徐霞客在云贵交界处的碧洞遇到大雨。他和顾仆二人在一破败的茅屋中“烧湿柴,卧湿草”,度过了难熬的一夜。
又过了十几天,他们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云南,考察了南北二盘江的发源地。
公元1638年底,徐霞客到达了鸡足山。在鸡足山上,徐霞客选择了一块风景清幽的地方,埋葬了静闻的遗骨,并请僧人帮助为静闻修塔撰铭,了结了静闻的遗愿。
徐霞客详细考察了鸡足山的山势、古迹之后,又沿金沙江继续西上,考察长江的源流。
但徐霞客从史料中看到雅砻江和金沙江都比岷江长,提出了“何江源短而河源长也”的疑问。他这次来到云南,沿江而上,实地探索,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徐霞客写出了一篇《溯江纪源》,第一次正确地指出了长江的正源是金沙江,不是岷江。这一勇敢的行动,为以后进一步探求长江源头开辟了新的方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来,徐霞客还想亲自往长江源头进行考察,但由于身体不好,未能前去,返向丽江。遗憾的是,徐霞客的这一重大发现,后来没人注意,直到清康熙中叶编制《皇奥全图》时,才被证实是完全正确的。
云南丽江守木公热情地接待了徐霞客,约请他撰修鸡足山志,并送来不少东西作为酬劳。这时徐霞客患了足疾,不便爬山;身体因劳累过度,也很不好,便接受了木公的约请,准备病好以后再继续考察。
近来顾仆非常忧虑。他知道,徐霞客的身体很坏,一旦有个好歹,他作为一个仆人怎能只身返回故乡呢?何况,徐霞客现在穷困潦倒,吃了早饭,不知午饭在哪里,所以,当他看到木公送给徐霞客的礼物时,便起了歹心。
徐霞客在修志之余还经常忍着足痛登山考察。有一天,僧人和光邀请他同游狮子林,徐霞客非常高兴地去了。天色晚了,徐霞客要观看山顶月色,怕山上被褥不多,冻坏了顾仆,就叫他随和光下山,明天早晨再到山上来接他。
顾仆临走时,向徐霞客要房门的钥匙,徐霞客因一时解缚不便,就把一串钥匙都交给了他。第二天早晨,顾仆未到,徐霞客心中很不痛快,又觉得有些奇怪。
徐霞客就同一个和尚急急下山。等回到住处,开门一看,除了徐霞客的书以外,其余的东西,都被拿走了。一个长老告诉徐霞客说,顾仆背着包袱往大理方向去了,形迹有些可疑。此时徐霞客一切都明白了。
顾仆的逃走,对徐霞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想:顾仆,顾仆!我们名为主仆,实同手足,离乡四年来,我们形影不离,未尝有一处亏待过你。现在你却抛下我一人在万里之外的异乡,为何这样忍心呀!
顾仆的潜逃并没有使徐霞客的意志动摇,他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了无数折磨打击,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考察任务。公元1640年夏,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用了近半年的时间,返回了家乡。
徐霞客回家以后,病情已相当严重,卧床不起,不能见客。他心里明白,他的病恐怕很难有好的希望了。一天,他把家里人召到他的床前,吃力地说:“我死了以后,你们要把我葬在潢溪岸边,让我在冥冥之中也能看到家乡的景色。”
一天早晨,徐霞客的精神特别好。他对守护在床边的孩子们说:“张骞、郑和等人,都是奉皇帝的命令,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下,才得以远游。而我,一不受朝廷委派,二没有国家资助,遍游中华大地,死了也没有什么悔恨的了。”
1641年1月的一天,徐霞客又让孩子们拿来他的岩石标本和游记手稿。他看着标本和手稿,慢慢地闭上了双眼。就这样,徐霞客怀着未竟之志永远离开了人间,终年54岁,临死时,手里还紧紧地握着那两块岩石标本。
来源:划过指尖的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