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仅是鼓浪屿早期大型公共建筑的典范,更是一段近代教育史的鲜活见证——这里便是开创厦门女子教育先河的毓德女学校旧址。
在鼓浪屿东南一隅,田尾路14号,一座红砖尖顶、拱廊连绵的建筑静静伫立于绿荫之中。
它不仅是鼓浪屿早期大型公共建筑的典范,更是一段近代教育史的鲜活见证——这里便是开创厦门女子教育先河的毓德女学校旧址。
历经百余载风雨,其砖石廊柱间,仍回荡着琅琅书声与时代进步的足音。
毓德女学校旧址,现存主体建筑为19世纪末所建,是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中保存较为完好的早期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建筑面积约570平方米。
建筑呈“一”字形平面布局,为典型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风格,兼具实用性与艺术美感。
建筑高二层,正立面横向构图严谨,可分为三段:
中央入口部分上方起三角形山墙,强调中轴线;两侧则为连续圆拱外廊,带有文艺复兴式的优雅韵律。
外廊开洞节奏分明,券洞下的镂空红砖护栏与上方石质压顶相映成趣,既保障通风采光,又丰富了立面细节。
尤为巧妙的是建筑转角处的砖砌工艺,采用分层凹凸交替的砌法,展现了精湛的建造技艺。
清水红砖墙体与四坡瓦顶的组合,在色彩与形态上形成了端庄而明艳的独特气质,成为鼓浪屿多元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
毓德女学校的创办与发展,与近代厦门开埠后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密切相关。
其前身可追溯至1870年美国归正教会在厦门寮仔后创办的女子小学。
1880年,该校因火灾迁至鼓浪屿田尾,得名“田尾女学堂”(亦称“花旗女学”),由美国传教士约翰·打马字的二女儿马利亚·打马字担任首任主理,初期为两级制小学,主要招收漳泉地区女子。
1889年,学校正式定名为“毓德女子小学”,寓意“培育女德”。
随着规模扩大,学校附设师范班,初具中等教育雏形,学生人数从1886年的31人增至1899年的76人,生源年龄跨度较大(8至21岁),反映了当时女性教育起步阶段的特殊性。
1910年,学校更名为“毓德女学校”,标志着办学层次的提升。
1921年,在理清莲主理与华人校长林安国的推动下,学校在师范班基础上扩展为四年制中学,更名为“毓德女中”。
1925年,中学部迁至东山仔顶(原寻源中学校址)。
1928年至1930年间曾改称“毓德女书院”。
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毓德女小”在原址西侧(今田尾路13号)新建一座“凹”字形红砖教学楼,建筑面积430平方米,该建筑以内院为中心,外廊联系各室,布局紧凑实用。
新中国成立后,毓德女中与怀仁女中合并,历经鼓浪屿女子中学、厦门女子中学等阶段,最终并入厦门二中,但其教育血脉仍在鼓浪屿延续。
毓德女学校的创办,在19世纪末的中国具有颠覆性意义。
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观念仍根深蒂固时,毓德以“授人以渔”的实践,为女性打开了通向知识世界的大门。
课程设置不仅包括文化基础课,还涵盖地理、算术、手工等实用科目,旨在培养兼具学识与独立能力的现代女性。
在毓德的教室里,走出了大批杰出女性,如中国首位女牧师何恩及、中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林巧稚、中国首位女声乐教育家周淑安等。
她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越成就,不仅是毓德教育成果的缩影,更向世界展现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与力量。
学校在50年间(1870-1920)培养约1500名毕业生,为闽南地区女性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风气的开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今日的毓德女学校旧址,作为“鼓浪屿:
历史国际社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功能虽已转变,但历史文脉依然清晰可辨。
田尾路14号的旧校舍与13号的新教学楼比邻而立,连同附近打马字家族的“三落住宅”,共同构成了一组记录鼓浪屿近代教育、宗教与生活变迁的建筑群。
旧址的完好保存,不仅让后人得以直观感受百年前的校园空间,更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它默默诉说着一代教育开拓者以勇气与智慧播撒文明火种的往事,也提醒人们珍视教育平等、文化包容的深远意义。
毓德女学校旧址,既是一部刻在砖石上的建筑史书,也是一曲流淌于时光中的教育赞歌。
它见证了鼓浪屿从传统渔村向国际社区的转型,见证了近代中国女性冲破束缚、走向文明的艰辛与荣光。
驻足于此,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那是启蒙的钟声,是女性走向独立的脚步,更是一座岛屿、一个时代不朽的文化记忆。
来源:厦门所见所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