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吐司在案板上被精准切片,牛排被均匀地调味,盘中开始呈现精妙的构图……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的教室里,没有传统的讲台,而是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们围绕一旁并进行实操,随后一起品尝做出来的美味。这样的“教室即厨房”场景,正是学院日常教学的缩影。
烹饪老师教学生制作中式面点。
切菜声与热油声交织,花椒与豆瓣的辛香扑面而来——这并非餐厅后厨,而是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的“真香”课堂。
“周一学菜肴装饰,周二做川菜鲁菜,周三练粤菜……”在这里,同学们的日常就是:教室即厨房,学业即厨艺。
从课堂到厨房
开展全场景实践教学
吐司在案板上被精准切片,牛排被均匀地调味,盘中开始呈现精妙的构图……在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的教室里,没有传统的讲台,而是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学生们围绕一旁并进行实操,随后一起品尝做出来的美味。这样的“教室即厨房”场景,正是学院日常教学的缩影。
“我们培养承文脉、精烹饪、善管理、勇创新的烹饪行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四川旅游学院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徐向波介绍,学院开设有“烹饪与营养教育”“烹饪与餐饮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工程”5个本科专业,以及“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工艺”“中西面点工艺”3个专科专业。其中,“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已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周一学菜肴装饰,周二做川菜鲁菜,周三练粤菜……”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大四学生李超笑着分享他的课程表,“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很喜欢烹饪。入学以来,我不仅练就了一手好厨艺,还能经常给家人‘露两手’。”他透露,同学们之间流传着一句趣谈:“学校提供食材,一年学费就5000多元,既学到了厨艺,又差不多把学费‘吃回来了’。”
从“一封书”到“味觉密码”
川菜这样“炼”成
“肉片拌好味,在蒸碗里要像摆书本一样,一片压一片,这叫‘一封书’……”在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的教室里,川菜非遗传承人、四川旅游学院烹饪学科技术带头人徐孝洪正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制作粉蒸肉。寻常的食材在他细致的讲解中完成“变形记”,化作色香味俱全的川菜佳肴。
“我们要让川菜既保留传统精髓,又符合现代标准。”徐孝洪表示,学院始终坚持“源于厨房、成于实验室、熟于课堂、服务于产业”的理念,推动川菜从经验传承走向科学创新。
作为川菜教育的重要基地,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已构建起完整的研究体系。其中,川菜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探索智能烹饪,协同创新中心则致力于推动川菜产业化与国际化。在这里,科研人员通过电子舌检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持续解密川菜的“味觉密码”。
今年,学院还发布了《川菜复合味型、二十四味型》标准,推动川菜首次实现了味型的可测量、可复现、可教学,为川菜走向世界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校园到行业
构建闭环人才培养体系
“当初选择四川旅游学院,就是看中了学校‘学以致用’的培养理念。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在四川旅游学院咖啡厅,大三学生张贤钦一边精心制作拉花,一边介绍,“这个咖啡厅从产品研发到成本控制再到营销推广,全部由我们学生团队负责。”
在烹饪与食品科学工程学院,还有很多这样的“校内实习场所”。除了咖啡厅,学生们还参与学校食堂的运营管理,涵盖从菜单设计到后厨管理全链条,全方位模拟真实餐饮企业的运作流程。
“目前,学院已与8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合作关系,覆盖国际五星级酒店、大型连锁餐饮企业、高端食品制造企业等多个领域。”徐向波介绍,学院构建了“专业学习—技能锻造—创新拔高—就业服务”的闭环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行业前沿,通过校园里的实战训练,让学生走出校门时更加从容。截至目前,四川旅游学院已累计为餐饮行业培养了超10万名人才。(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宋妍妍 摄影 张青青)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