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病。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卒中已经不是“老年专属”了,它的发病年龄正在悄悄提前,甚至四五十岁的人也可能中招。
说到“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年人才要担心的病。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2024年发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卒中已经不是“老年专属”了,它的发病年龄正在悄悄提前,甚至四五十岁的人也可能中招。
脑卒中来势汹汹,一旦发作,轻则偏瘫、口齿不清,重则失能甚至死亡。更让人担忧的是,它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位疾病。那么我们该如何提早防范?
先来看看几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据2023年《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统计,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超280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超过300万人;每年大约有15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超过70%的存活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脑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两大类。其中,脑梗死占了大约80%以上。
简而言之:中风不仅高发,而且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被称为“三高病”。但好消息是,中风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卫健委在新版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早期识别风险因素、积极干预,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想远离中风,第一步就是要盯紧下面3个身体指标。它们就像“健康警报器”,稍有风吹草动就要引起重视。
1. 血压:控制在 130/80 mmHg 以下更安全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头号元凶,约7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让血管壁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时间久了就像一根橡皮筋被反复拉扯,变硬、变脆,容易破裂或形成血栓。
目标值:建议高危人群控制在 ≤130/80 mmHg。切记:不是“感觉”没事就没事,要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清晨起床、情绪激动、运动后这几个时段,血压容易“飙车”,是卒中高发时间段。
2. 血脂:别让“坏胆固醇”伤了血管
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斑块破裂,就像河道里突然垮塌了一堵墙,血栓迅速形成,堵住脑血管,就中风了。
如果你没有糖尿病,也没有高血压,心血管属于“低危”或“中危”人群,那LDL-C控制在 3.4 mmol/L以下 就可以了,主要是防患于未然。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那就属于“高危”级别了,这时候LDL-C就得更严格地控制在 2.6 mmol/L以下,否则血管出问题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如果你已经得了冠心病、中风,那就属于“极高危”人群了,这时候LDL-C必须控制得更低,目标是 低于1.8 mmol/L。有些人觉得“我吃得不多”“不爱油腻”,就不查血脂,这是误区!血脂异常往往无明显症状,查出来才知道。
3. 血糖:糖尿病人中风风险是常人的2-4倍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斑块形成,增加血栓风险。
目标值:空腹血糖控制在 7.0 mmol/L 以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 7% 以下。不仅糖尿病人需要关注,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6.9)的人群,也不容忽视,是“潜伏的雷”。
除了定期体检、盯好血压血脂血糖这三个“雷区”,卫健委指南还重点强调了几个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建议,简单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戒掉烟酒、心态平和。
1. 饮食调控:脑血管的“守护神”
低盐饮食:每日摄盐≤5克。高盐饮食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脑血管负担。优质蛋白:多吃豆类、鱼类、瘦肉、蛋类等,避免油炸红肉。多吃蔬菜水果:富含钾和抗氧化物,保护血管。戒“甜”抗糖化:控制精制糖摄入,避免肥胖和血糖波动。饮食模式推荐: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对预防心脑血管病都有积极作用。提醒:高尿酸、高嘌呤人群要限制动物内脏、海鲜、浓汤等食物,以免诱发痛风与血管风险。
2. 控体重:腰围是血管健康“风向标”
男性腰围控制在85cm以下,女性80cm以下。体重指数(BMI)建议控制在18.5~23.9。腹型肥胖的人,胰岛素抵抗更严重,往往伴有“三高”并存,卒中风险成倍增加。
3. 规律运动:不需要激烈,贵在坚持
建议每周中等强度运动≥150分钟,比如快走、游泳、慢跑、骑车。每次不少于30分钟,至少每周5天。别小看快走30分钟,坚持3个月,就能显著改善血压和血脂。
4. 戒烟限酒:这是脑卒中的“开关”
吸烟会让血液变稠,增加血栓形成几率;长期饮酒则可能诱发高血压和房颤。
烟一根都不能碰,没有所谓“少抽一点”是安全的。酒要控制在男性每天不超过25g酒精,女性15g以内,相当于一瓶啤酒或一小杯红酒。5. 保持心理健康:情绪波动也是风险因素
情绪激动时,血压容易突然升高,是“引爆点”。临床中不乏“吵架后突然晕倒”的中风患者。
高危因素表现举例有“三高”病史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有心脑血管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脑卒中、心梗等年龄≥40岁风险随年龄显著上升有房颤、颈动脉斑块脑卒中直接风险因素吸烟、酗酒损伤血管、诱发高血压缺乏运动、肥胖增加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风险一旦评估为“高危”,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脑血管影像检查(如颈动脉超声、脑MRI等),并开始服药干预(如阿司匹林、他汀类、降压药等)。
中风一旦发生,最关键的是尽快送医,争取“黄金3小时”溶栓治疗窗口。
中国卒中学会提出“中风120口诀”,简单易记:
“1” 看 1 张脸:嘴歪不对称?“2” 查 2 条胳膊:平伸是否一侧无力?“0” 听 0 畅语言:说话是否含糊或听不懂?中风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卫健委发布的《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并非“专家专用”,而是提醒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主动管理健康、盯紧指标、养成好习惯,就能把这场灾难挡在门外。
不妨从今天开始,测一测血压,查一次血脂,动一动身体,少一点焦虑,多一点坚持。脑血管“护好”,才能活得久、活得好。
来源:健康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