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上,AI家电首次成为绝对主角——从能抓袜子的扫地机器人到会报汇率的空调,从自动监测食材的冰箱到能教做菜的集成灶,家电行业集体上演了一场AI狂欢。事实上,海尔、海信、美的、TCL、长虹、三星等众多品牌,今年均已完
“五一”假期,广州市民吕先生想趁着有“国补”给家里换一台新空调。到卖场逛了逛,他发现,具备AI功能已成为空调品牌推销的主力卖点。
在今年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AWE2025)上,AI家电首次成为绝对主角——从能抓袜子的扫地机器人到会报汇率的空调,从自动监测食材的冰箱到能教做菜的集成灶,家电行业集体上演了一场AI狂欢。事实上,海尔、海信、美的、TCL、长虹、三星等众多品牌,今年均已完成了对DeepSeek等AI大模型系统的部署与接入,“无家电不AI”似乎成为行业内部的一种共识。
然而,当一台标价近万元的“AI神冰箱”比普通冰箱更耗电,当会讲笑话的空调被质疑“不如遥控器实用”,消费者不禁要问:这些披着AI外衣的家电,究竟是技术革新,还是新一轮“智商税”?
廖木兴/图
升级
嵌入AI大模型
让家电从“听话”变成“懂事”
今年初,DeepSeek一夜爆红。它的横空出世,为家电行业增添了诸多可能性。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DeepSeek对家电行业的赋能可以用“天作之合”来形容。
一直以来,智能家电的发展都有一个大趋势,人越来越“偷懒”,家电越来越勤快。过去几个月,大家电迭代升级速度惊人,在感知层面“听、说、看、闻”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尤其是“听、说”AI语音交互,逐渐成为衡量AI家电的入门标准。
自从2月美的官宣接入DeepSeek以来,长虹、TCL、海尔等多个老牌家电品牌也都接入了语言大模型。在3月举办的AWE上,海尔推出一款搭载了DeepSeek的AI冰箱,主打“AI语音管家”。食材放哪个区域、最好多久吃完、怎么吃……“小优”语音唤起后,冰箱就像AI智能体一样给你建议。
除了“听”和“说”,更丰富的感知能力是AI家电执行自主决策的关键信息来源,要“看”、要“闻”,还要“知冷热”。
只有感知更准确,才能做出正确判断。搭载了视觉大模型的产品如海尔洗衣机能够精准识别放进去的衣服种类、颜色和数量,自动选择最合适的洗护模式,还能主动提醒是否有串色风险、是否有衣服卡住等情况。还有主打AI轻干洗的COLMO干衣机,桶内丰富的湿度传感器和MEMS(微机电系统)像触手一样传回衣服干湿情况信息,交给机器大脑决定怎么烘、烘多久。
又比如三翼鸟油烟机、蒸烤一体机、燃气灶合一智能厨房套组,搭配“AI之眼”,可以实时监测灶台上的油烟大小控制抽油烟机吸力大小,一旦锅开始干烧,燃气灶就关火断气。
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AI家电跟以前纯功能型的家用电器相比,已经有了本质区别,起码不是两眼一睁就闷头跑程序的机器了。
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具备的“学习模仿”“灵活组合”“自我迭代”能力,与家电的使用场景非常适配。
星海大模型、“食神”AI烹饪大模型、HomeGPT智慧家庭大模型、云帆AI大模型……国内头部家电企业积极投身AI大模型研发,从提升交互体验、优化产品功能到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多方面,为用户带来更智能、便捷、舒适的生活体验。
“AI的核心价值是让家电从‘听话’变成‘懂事’。”海尔智家负责人说,传统冰箱需要用户手动记录食材保质期,而AI冰箱能自动识别食材类型并生成管理方案;传统空调只能机械执行温度指令,AI空调却能根据人体活动状态主动调节风向。
国泰君安发布的AI家电研究报告也认为,在AI赋能下,家电会思考、会决策、会执行,不需要人参与到程序的设定中来。家电成为“管家”,逐步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的跃升。尽管卖点丰富,也有真技术,但这些AI家电大多还是只有某些环节上的智能,并未能从感知跨越到决策、控制的阶段,并非真正意义上完整成熟的“AI家电”。
争议
价格翻倍功能冗余
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对消费者而言,能自己动脑、自主决策的AI家电,似乎真的能成为一个家庭好帮手。但真要掏钱购买,大众还是会回归理性,关心AI家电的两个维度,一是价格,二是实际用处。
据记者观察,家电行业发布新品本来价格就贵,如果再加上AI功能,价格很难便宜。
在某电商平台,三星98英寸4K AI超清电视预售价为11.0964万元,三星AI冰箱依据容量和技术不同价格从6000元(654L)到9000元(501L),三星AI空调3匹新一级能耗预售价高达1.16万元,搭载智能识别、推荐菜谱功能的三星AI冰箱501L定价15999元,是基础款488L定价的近5倍。国产电器方面,老板电器一台搭载了AI的烘烤一体机售价超过2万元,而不支持AI功能类似的产品价格便宜近一半。
在这个分层消费的时代,的确有高需求人群,但从目前市场舆论来看,大多消费者存在观望情绪,担心不少,目前的AI功能是否构成“必要消费选项”?比如冰箱语音智能开门,你是否愿意进行语音操控,而不是自己直接开门,这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让空调提供播报新闻、汇率甚至菜谱指导,“买的是空调还是收音机?”
虽然原理很简单——接入AI语音交互之后什么都能聊,但以往在家里默默干活的家电突然开始跟你“唠嗑”,说的内容还不符合“机设”,会不会觉得有点奇怪?毕竟作为普通消费者,也不是一定要和家电说上话,它能更好地理解指令、更高效地完成工作就够了。
事实上,AI大模型所带来的家电升级更多是交互上的,真正能解决用户痛点的创新少之又少。不少AI家电为了突出“智能化”,堆砌了语音控制、大屏交互等非必要功能,但核心性能并未显著优化。例如,一台AI冰箱的重点应该是精准控温、延长保鲜,而不是内置影音娱乐系统;洗衣机的核心需求是高效去污和节水省电,而非语音播报天气。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调研显示,目前市面30%的“AI家电”仍停留在“语音控制+传感器”的初级形态,与消费者期待的“主动服务”相去甚远。
博弈
技术成本与市场接受度
增长焦虑让行业陷入两难境地
家电企业集体押注AI的背后,是存量市场的增长焦虑。从产业视角看,家电行业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支柱领域,长期面临市场需求饱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挑战。AI大模型的引入,为这一传统产业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这类技术迭代不仅让家电从“功能型硬件”进化为“家庭智慧中枢”,更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企业利润率与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据奥维云网数据,2024年搭载AI功能的大家电销量同比增长47%,其中智能空调、冰箱的渗透率已超过30%。
据GfK数据,2024年中国大家电市场规模同比仅增长2.3%,而AI家电溢价普遍达30%-200%,成为利润新引擎。某头部品牌负责人透露:“搭载大模型的冰箱研发成本增加15%,但售价可提高50%。”在业内人士看来,家电企业与AI大模型擦出“火花”,有利于企业开拓高端产品赛道,进一步加速转型升级步伐。
然而,技术成本高企导致价格壁垒。三星AI冰箱售价是基础款的5倍,机械臂扫地机器人溢价达300%,将普通家庭拒之门外。更隐蔽的是使用成本——某全屋智能用户反馈,待机状态下AI家电日均耗电3度,月均电费增加百元。“说是节能,结果电费更贵了。”有消费者抱怨。
行业内部也在反思功能边界。“不是所有家电都需要成为智能终端。”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专家指出,部分企业将算力盲目投入影音娱乐等功能,反而弱化了核心性能。例如,某AI洗衣机主打“语音点歌”,但洗净比未达行业平均水平;某AI冰箱内置大屏追剧,却因压缩机噪音遭投诉。
央视财经《美好生活大调查》揭示了矛盾根源:在选购家电时,消费者最关注节能环保(51%)、质量(38.96%)和服务(44.48%),而“智能化”以22.78%的占比排名第四。“多数人不需要和冰箱聊天,只希望它保鲜更久、更省电。”一名接受上述调查的观众坦言。
AI家电能否引发新一轮消费热潮,用户体验、产品价格、技术完善、生态协同等是落地的关键。在中怡康GfK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看来,AI家电要让消费者感受到与以往不同的体验和价值,才能打动消费者;还要有让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
国泰君安报告指出,AI家电需跨越三重门槛:价格回归合理(溢价控制在20%以内)、功能聚焦核心需求、建立统一互联标准。“现阶段AI家电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而是用户信任。”报告强调。
更深层次的经济影响体现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溢出效应上。家电企业通过AI大模型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与场景数据,正反向赋能研发、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某企业利用大模型分析全国千万级用户的使用数据后,将洗衣机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5%,使售后成本下降40%。
这种数据驱动的“智造”模式,正在向汽车、家居等更多制造业领域扩散,形成“AI+制造”的协同创新网络。据工信部测算,到2025年AI技术将带动家电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超2万亿元,创造逾50万个高技能就业岗位。
未来
AI家电不是刚需
好用的家电才是刚需
AI家电是不是智商税?答案取决于技术能否创造真实价值。当AI让冰箱保鲜更久、空调更懂体感、洗衣机更省水电时,它值得埋单;但当AI沦为抬高溢价的营销话术时,消费者有权用钱包投票。正如AWE展台上一位工程师所言:“好的AI应该像空气——用户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却离不开它的服务。”
对基础和核心功能的增强,是家电“AI化”的必经之路,冰箱可以更好地保鲜、洗衣机可以更高效地清洁衣物、电视可以提供更好的音质和画质表现。
尽管争议不断,AI与家电的融合仍在深化。老板电器“食神大模型”通过分析用户健康数据生成菜谱,并联动厨电自动烹饪;华为鸿蒙智家构建“人-车-家”生态,实现离家自动关空调、归途提前开净化器的场景协同。这类“刚需型AI”收获了部分消费者认可。
那AI改变了什么?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它进一步降低“智能化”的设定门槛。举例来说,过去很多场景需要用户自己去琢磨、设置、调整,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像“离家场景”,官方预设中可能是包括了关灯、关家电、扫地机器人开始工作,但是用户想要把场景做成适合自家的“定制化”依然需要自己去调整相关的设置、设定时间、设置相关的传感器。
而在AI时代,对一个连编程都不在话下的智能体来说,满足这种需求再简单不过了,通过语音指令就能随时改变相关内容,而且AI还不会像传统的智能算法那么死板,你可以不让它遵循固定的模式去作出决策,甚至尝试让它去完成主动决策,去判断现在家里有没有人,再结合时间、用户习惯,最后做出应该把家电调整至什么状态。
从需求层面来看,人们确实需要更智能的家电。因此在感知、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学习适应、协同工作层面,势必会出现很多新功能,它们有可能是借助AI实现的,也有可能是微创新实现的,最终目的都是制造更好用的产品。所以与其过度宣传AI,家电品牌还不如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好,用货真价实、实用的功能赢得消费者。
观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AI家电?
当一台售价近万元的智能冰箱因“AI菜谱推荐”功能频频推送重复菜式而被用户投诉时,这个略显荒诞的案例揭开了AI家电市场的真实困境:在资本与技术的双重狂欢中,用户正被大量伪智能产品包围。
从目前市面上AI家电的AI应用情况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首先,AI让大家电核心功能更好用,比如AI洗护、AI轻干洗可以把衣物洗得更干净,减少面料受损,空调传感器感知空间温度,AI调节风量,本质上是核心功能的升级。其次,AI帮助解决大家电痛点,比如节能、降噪,主要提高经济性、实用性,本质上是对家电核心功能的查漏补缺。
以上两种更像是“家电+AI”,大部分家电能做到感知,但还无法做到自主决策执行,只能提示用户、给出决策建议,距离“AI家电”还有一定距离。
英国工业设计协会的调研显示,消费者最期待的AI家电功能前三名依次是:自主维护(79%)、故障预判(65%)、能源优化(58%),而非厂商热捧的社交互联或娱乐功能。对消费者来说,不是所有家电都要能聊天、讲笑话,提供情绪价值,也不是所有家电都得出现在不同场景。想象一下,即使你家里所有的家电都内置了DeepSeek,你会跟冰箱、洗衣机、吸油烟机谈天说地吗?
相比花式AI功能,AI家电更需要的是把自己那一环做到极致,再增加协同工作能力——在智能家居互联场景下,进一步实现即时响应“被唤起”,底层协议、芯片“更开放”,语音交互“更方便”。
采写:新快报记者 陈学东
来源:新快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