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破!中国“人造太阳”: 2027年竣工,核心材料国产化制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7:35 1

摘要:短短几年时间,大家就已经彻底明白了任何技术都不能被人卡着脖子,无论是我们熟知的芯片,还是这里要说到的“人造太阳”。对于人造太阳来说,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当之无愧的核心材料,如果没有它,那就造不出足够强大的磁场来约束那些温度上亿的等离子体。

中国“人造太阳”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实现关键核心材料国产化制备!

短短几年时间,大家就已经彻底明白了任何技术都不能被人卡着脖子,无论是我们熟知的芯片,还是这里要说到的“人造太阳”。对于人造太阳来说,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是当之无愧的核心材料,如果没有它,那就造不出足够强大的磁场来约束那些温度上亿的等离子体。

可能有人会说,中国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和应用这方面,其实在国际上也排得上名,按道理不会在这方面再被卡脖子。没错,这也是事实,但是,过往我们制备该带材的金属基带却是需要依赖进口的,目前主要进口的就是哈氏合金(C276)制造,抛开价格昂贵不说,就连供货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

这么说还不够明白,那不妨打个比喻吧,我们建房子的时候需要先把基础打好,那建一个人造太阳亦是如此。这里说到的金属基带就好比是修房子时先建好的地基,它是作为缓冲层和超导层生长的衬底,超导层材料就一层又一层的在这个基带上“堆叠”起来。

总的来说,金属基带有两大作用,一是它可以为超导带材提供必不可少的机械强度和变形能力,二是它对整个超导结构的稳定成型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千米级基带,比进口的更纯、更强大?

重点是什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专家表示,研究团队炼出来的超纯合金比目前进口的同类材料更好,具体来说就是碳、锰、硫、磷、氧、氮元素的含量更低,尤其是硫的含量连万分之零点零五都不到。并且,材料内部的纯净度也很高,比如2微米以上的大尺寸夹杂物数量极低,A、B、C类评级均为0。

与此同时,该研究团队成功攻克基带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目前已经达到什么水平?说的具象一点,哈氏合金制成的金属基带,宽度约13毫米,长度超过了2000米,不仅表面光滑的像镜子,而且厚度只有大约0.046毫米,这个厚度还达不到大家头发丝直径的一半。

这个数据到底有多强?这么说吧,这个材料哪怕是在液氮温度条件下,它也具备超过1900兆帕的抗拉强度,也就是说,差不多指甲盖那么小的面积就能承载高达约19吨的重量。研究人员还表示:

该超长超薄金属基带即便经受5分钟的900摄氏度高温加热,在其冷却到室温以后,他依然能维持1200兆帕以上的抗拉强度,这足以体现其力学性能和人稳定性都足够优秀!

目前,批量化制备的哈氏合金基带已经计入到验证阶段,主要由两家上海的超导科技企业在做这个事情。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金属研究所也同步规模化制备了近千米MF系列高温超导带材,其性能就已经不输此前进口基带制备的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水平,并已经运用到超导企业的相关项目中。

中国“人造太阳”预计2027年竣工:2030年有望实现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是的,中国“人造太阳”预计会在2027年竣工,很可能成为人类又是一类第一个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实际上,我国国内也不止一个“人造太阳”项目,国际上也多个国家合作的“人造太阳”项目,这里说的即将竣工的是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位于安徽合肥,其关键部件400余吨的杜瓦底座已经安装就位!

杜瓦底座直径18米,高5米,它是目前国内核聚变领域最大的一个真空部件,也是BEST装置主机的第一个真空大部件,就处于整个主机的最底部,它的作用就是来承载重量高达6700余吨的主机,它的安装精度对整个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极大,所以对吊装精度要求极高,最后落位位置不能超过2毫米偏差。

随着杜瓦底座安装完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后续大部件安装工作,比如真空室、磁体这些重要的核心部件。

等安装完成以后,杜瓦底座就会被完全封闭起来,因为托卡马克正常运行的首要条件就是真空环境,预计两年后,也就是2027年左右,BEST的建造工作便会结束,然后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第一次聚变能发电演示,不过我们想要看到通过核聚变来点亮第一盏灯的话,那可能就要等到2030年了。

BEST,全名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它其实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的后续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全面组装阶段。虽然我们笼统的叫他人造太阳,但它和太阳其实完全不同,本质上就是通过聚变反应得到能量,从理论上来说它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

你知道吗?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拥有的核聚变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核聚变领域的博士人才数量也是美国的10倍。美国核聚变公司Helion首席执行官科特雷也表示,我国在先进材料研发领域投资巨大,可以达到美国的10倍。

来源:悟空科学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