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已将麦冬列为重点监控药! 医生:服用千万注意6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9:57 1

摘要:临床上,因麦冬使用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正逐年递增,涉及电解质失衡、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激惹等多系统反应,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潜在危及生命的药源性心律异常,已不容忽视。

卫健委近期将麦冬列入重点监控药物名单,背后的信号值得每一位日常摄取中药材的人认真对待。

作为一种长期被视为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中药材,麦冬因其看似“温和”的特性常被误认为可以长期服用、剂量宽容、适用人群广泛,但现实并非如此。

临床上,因麦冬使用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病例正逐年递增,涉及电解质失衡、胃肠功能紊乱、内分泌激惹等多系统反应,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潜在危及生命的药源性心律异常,已不容忽视。

如果你曾觉得麦冬是“百搭”的草本补品,那得重新认识它的生理影响机制。麦冬富含多种皂苷和多糖类成分,具有一定的激活免疫细胞和调节内分泌轴作用。但问题也正在这,“调节”并不等于“稳定”,在某些特殊体质或基础疾病状态下,麦冬的这些作用可能会转化为干扰。

例如已有研究发现,麦冬中的某些成分对心肌传导系统具有轻度抑制作用,而当个体本身存在潜在心律异常风险时,过量或长期服用反而可能诱发窦性过缓或房室传导延迟,这类情况在年轻人群中或许不明显,但在中老年人和合并用药者中风险却显著放大。

2023年发表于《中华中医药杂志》的一项临床回顾性研究就指出,在过去五年内因服用中草药引发心律异常的案例中,麦冬相关者占比达11.7%,而在其中70%的案例中,患者在服药期间未进行心电图监测,也未调整其他药物剂量。

这一数据释放的信号是明确的:麦冬的使用不再是“凭感觉”的事,而是一项需要科学评估、过程干预的用药行为。

更值得警惕的是,麦冬与多种常见药物存在代谢通路重叠,尤其是与降压药、抗凝药、抗抑郁药等药物之间存在细胞色素酶系统竞争,简单来说,就是它们在体内“抢通道”,一旦某一方摄入过量,另一方的代谢就可能延迟,从而引发蓄积效应。

例如2024年中国药理学会发布的药物相互作用监测报告中明确指出,麦冬提取物与普遍使用的ACEI类降压药合用时,会额外增加低血压和头晕发生率,且该反应在女性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而如果从日常感受出发,最常被忽视的一个信号是:服用麦冬后感到恶心、腹胀、口干、反胃甚至轻微心悸。这不是单纯的不耐受,而是身体在通过胃肠神经轴向你发出“负荷超限”警报。

尤其在连续服用超过4周的个体中,这类症状更容易从间歇性转为持续性,提示麦冬可能在干扰胃酸分泌或小肠吸收功能,进而影响整个消化系统的节律和效率,就像一辆引擎出了问题的车,油门踩下去,却总觉得“提不起速”。

这其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陷阱,那就是市面上打着“养生茶”“清热饮”的复合饮品中,麦冬常被隐性添加。因为它的甘润口感能有效中和一些苦涩成分,商家往往将其作为“调味型中药材”使用,却未对其剂量和人群适宜性作出科学提示。

当消费者日复一日摄入这些饮品时,实际摄入的麦冬剂量可能早已超出安全区间,尤其在合并饮用其他含草本成分饮品的情况下,剂量累积效应将大大提高潜在风险。

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展的一项对比研究中,研究团队对比了连续4周饮用含麦冬饮品与不含者的两组健康志愿者,结果显示前者在第3周开始出现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脂质代谢指标轻度上升,提示麦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肠道微生态构成扰动。

虽然这项研究样本量有限,但其指出的方向值得警惕——草本不等于无害,长期摄入对肠道生态的影响可能是悄无声息的慢刀

另一个现实问题是,许多人在身体感觉“上火”“咽干”“便秘”时,会自作主张使用麦冬,期待它能带来“润”的效果。然而临床上,真正由热邪引起的“虚火”症状与由内分泌波动或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类似表现本质不同。

如果误将后一类问题错当作“上火”处理,不但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误用麦冬,可能因其多糖成分刺激甲状腺轴,造成激素波动进一步扩大,这在2024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的一篇临床回顾中已有详细提示。

那到底哪些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开或谨慎使用麦冬?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必须严控摄入剂量,特别是正在服用抗心律失常或利尿药者;肝肾功能减退者由于代谢能力下降,极易在体内形成蓄积;孕妇与哺乳期女性体内激素波动本就剧烈,误用可能干扰胎盘功能或乳汁分泌;

儿童和青少年因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长期摄入可能干扰自主神经发育节律,这一点也被2023年《中医儿科杂志》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

说到底,麦冬不是不能用,而是不能乱用。安全使用的前提是了解它的药理基础、代谢特征、与其他药物的潜在交互效应,并结合个体体质、基础疾病、当前用药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医生在实际开具含麦冬的方剂时,并非简单凭经验,而是要结合患者的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胃肠状态等十余项指标进行判断。

如果你确实需要使用,务必要与专业医生沟通,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并监测关键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建议服用期间记录每日反应,包括心率、食欲、睡眠、排便习惯等内容,形成自己的“服药日记”,这样一旦出现异常,也方便医生快速判断是否与麦冬相关。

健康管理从来不是“多补多好”,而是“适度为佳”。任何一种中药材,一旦脱离了辨证施治、剂量控制、疗程管理这些前提,最终都可能从“良药”变成“负担”。麦冬的被监控,不是为了限制其使用,而是为了提醒人们,哪怕是最温和的草本,也有锋利的一面。

回望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史,真正打动人心的,从不是“神效”或“速效”,而是那种对生命运行逻辑的细腻观察与尊重。每一味药,都是自然给予的馈赠,而不是随意使用的工具。

懂得敬畏,才配使用;学会分寸,方可养生。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药物的力量,不在多少,在于恰当。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8期:心律异常与中草药相关性分析
[2]中国药理学会2024年药物相互作用监测报告
[3]《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4年第41期:甲状腺功能与中药干预风险评估
[4]《中医儿科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青少年神经系统对草本干预的反应机制
[5]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22年研究数据:中药饮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

来源:王医生谈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