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联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聚变新能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合肥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
10月29日,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将联合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聚变新能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合肥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
这家新公司总投资7000万元,旨在建设我国聚变工程专用高性能超导线材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在核聚变被纳入我国“十五五”规划前瞻布局的背景下,这一举措展现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推进正在加速。
西部超导在公告中表示,将联合多家应用单位共同组建合肥聚能超导线材科技有限公司。
新公司总投资7000万元,西部超导作为第一大股东,出资1615万元,认缴比例23.1%。
合肥聚能的主要使命是建设我国聚变工程专用高性能超导线材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该公司将形成包括高性能Nb3Sn低温超导线材、Bi2212高温超导线材等产品体系,进一步推动我国聚变工程快速发展。
合肥聚能的股东阵容强大,连接了超导、材料、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巨头企业。
西部超导本身就是低温超导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唯一承担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超导线材生产任务的单位。
西北院所控股的西部材料则开发了钨铜热沉材料组件、可控核聚变领域用复合材料,这些材料已应用于可控核聚变领域。
聚变新能隶属于安徽省能源集团,其股权构成中,皖能电力间接持有聚变新能约3.45%的股份。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持有聚变新能20%股权。
今年6月,中油资本宣布拟与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油共同向昆仑资本增资32.75亿元,用于投资可控核聚变项目。
核聚变能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日前介绍,“十五五”规划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氢能和核聚变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些产业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10月发布的《聚变能源展望2025》报告,全球聚变能探索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
截至2025年,全球聚变领域的商业资金已累计超过100亿美元,在运的聚变装置数量达到空前水平。
中国聚变能商业化步伐正在加快,聚变装置矩阵持续扩容,形成了覆盖不同技术路线的多元支撑格局。
磁约束托卡马克是公认最成熟、可率先实现可控核聚变能应用的技术途径。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HL-3)今年3月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夸父启明”(BEST)已于10月1日完成主机杜瓦底座落位安装,根据计划,BEST将于2027年底建成。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活跃,加速多元路径布局探索。
新奥集团选择氢硼聚变反应的技术路线,不同于多数聚变公司选择的氘氚路线。
据统计测算,截至2025年9月,国内规划或建设中的核聚变项目总投资金额已超1500亿元。
开源证券分析,若核聚变变电站顺利实现商业化,未来批量建设情景下年投资额或将达数千亿元。
核聚变领域也面临关键技术、产业生态与人才储备等多重挑战。
技术层面需突破等离子体稳态燃烧、耐强场高温负荷材料、超导磁体、氚燃料自持等难题。
产业生态上,还需解决产供链成熟性、经济可承受性、投资可持续性、监管可适配性等问题。
全球聚变竞赛已拉开帷幕,各国聚变公司融资活动频繁,美国科技巨头亚马逊、微软等踊跃入局核聚变公司投资。
中国在加速自主创新的同时,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全球聚变研发网络。
超导材料是点亮“人造太阳”的关键一环。随着合肥聚能超导线材公司的成立,西部超导及其合作伙伴正为我国聚变能源梦想铺就一条通向现实的超导之路。
来源:随便聊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