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上册第一单元写作《热爱写作,学会观察》教学设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07:00 1

摘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与对比阅读,破译名家写景片段中的核心技法(多感官、修辞、顺序等)。教学难点:能够将归纳出的写作方法(“金钥匙”)迁移运用,完成从“一句话”到“一段美文”的扩写。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悟秋·技法解码》——《热爱写作,学会观察》写作训练课课型新授课学科 语文年级 七学段 初中版本章节 统编版2024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与对比阅读,破译名家写景片段中的核心技法(多感官、修辞、顺序等)。

2.能够将归纳出的写作方法(“金钥匙”)迁移运用,完成从“一句话”到“一段美文”的扩写。

3.运用所学技法,尝试将自己记录单上的一处素材改写为生动段落。

4.感受汉语的表现力与美感,激发运用精妙语言进行表达的欲望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与对比阅读,破译名家写景片段中的核心技法(多感官、修辞、顺序等)。教学难点:能够将归纳出的写作方法(“金钥匙”)迁移运用,完成从“一句话”到“一段美文”的扩写。

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知识层面: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景物描写能力,能运用简单的比喻、拟人等修辞。

经验层面:对校园环境十分熟悉,对秋天有直接的感官体验。

情感层面:对校园怀有亲切感,易于激发表达欲望。

2.存在困难(学习难点):

视而不见:由于过于熟悉,对校园景物的独特之美缺乏敏感度和发现力。

言不及义:描写往往流于空泛、概括(如“很美”“很漂亮”),缺乏具体、细腻的细节支撑。

情景分离:情感抒发常是生硬地“贴标签”(如结尾直接写“我爱秋天”),未能实现景物与情感的自然融合。

3.教学突破点:

基于以上学情,本设计通过第一课时已完成的“寻宝”活动,解决视而不见的问题;通过本课时的“技法解码”,解决言不及义的问题;通过贯穿始终的“情感记录”和真实写作情境的创设,引导解决情景分离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学习工具设计与打印:

《技法解码任务卡》:精选2-3个典型的名家写景片段,段落不宜过长,确保核心技法突出。每个片段后附上引导性问题。

《写作“金钥匙”梳理图》:设计为思维导图或表格形式,明确列出分析的维度(感官、修辞、精妙词语等),并留有空间让学生填写“证据”和“效果”。

《写作评价量表(片段练习专用)》:确保量表语言简洁,指标清晰,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操作。

2.AI文本生成工具:准备1-2个易于操作的在线AI写作平台或内置相关功能的软件。

3.AI语音合成工具:选定一款支持多种音色、操作简便的语音合成软件或在线工具。

教学过程教学任务教学内容设计意图创新设计(含AI应用)

任务一:火眼金睛——对比中发现密码

1.呈现对比句组:将原始句“校园里有桂花,很香”与名家改编句“桂花,真叫香得像个梦,甜得像个谎言”进行对比。

2.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请静心感受。B组句子好在哪里?它仿佛让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耳朵听到了什么?鼻子闻到了什么?内心又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自由表达B句带来的感官与情感体验。

3.倾听并提炼板书:教师聆听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形成初步板书。(如:当学生说“像蝴蝶”时,板书“比喻”;说“依依不舍”时,板书 “拟人”;说“闻到香”时,板书 “嗅觉”;说“感到伤感”时,板书 “融情”)。

通过强烈的认知冲突,瞬间激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探究兴趣。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从“感觉好”的模糊状态,转向思考“为什么好”的理性起点,为后续的系统性解码做好铺垫。

AI辅助对比生成:课前,教师可使用AI文本工具(如文心一言、ChatGPT),输入原始句“桂花很香”,并指令其“请模仿张恨水的语言风格,运用比喻和通感修辞进行扩写,使其充满梦幻感”。将AI生成的多版本句子与名家句子一同展示,让学生评选最佳,并分析其共同点。此举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语言风格的魅力,并理解技法的通用性。

任务二:合作破译——探究中归纳方法
1.提供支架,明确指令:分发《技法解码任务卡》(内含朱自清、老舍等名家写景片段)和《写作“金钥匙”梳理图》。2.合作探究,完成梳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扮演“写作解码员”,合作分析文本,完成梳理图。3.展示成果,参与建构:组织全班进行成果共享,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教师引导、补充,最后,与学生共同将零散的“密码”提炼、整合为几把核心的 “写作金钥匙” (如:多感官、细描摹、巧修辞等),并郑重板书,完成知识建构。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合作探究与可视化工具(梳理图),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文本分析到抽象方法归纳的完整思维过程,深度建构知识,培养其分析与归纳的高阶思维能力。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如微软Azure语音),将各小组归纳出的“金钥匙”技法,以“朱自清”、“老舍”等名家的口吻进行配音。在小组分享时播放,如:“老夫(老舍)写景,重在‘细’字,一个‘顶’字,便见雪之轻灵。”此设计能极大地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沉浸感,加深学生对技法精髓的理解。任务三:小试牛刀——演练中掌握技法
1.发布挑战,设置阶梯:发布核心句“树叶落了”,要求学生运用归纳出的“金钥匙”进行分层扩写。学生独立完成“句子化妆”练习。2.组织展评,应用量表: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作品,并引导学生依据《写作评价量表(片段练习专用)》进行自评与互评。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的关键环节。分层挑战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即时性的展示与基于量表的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反馈,让学生明确知晓自己学习的成效与改进方向,实现“以评促学”。 AI作为“智能写作伴读”:学生完成扩写后,可将其片段输入至AI工具,并指令:“请从多感官、修辞和语言生动性三个角度,为这段写景文字写一句赞美性和一句建议性的评语。”AI能够提供快速、客观的初步反馈,作为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有益补充,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审视自己的作品。

作业设计

(分层设计;检测、探究、实践类有机衔接)

【必做】从以下作业中,请根据你的兴趣和能力任选一项完成(√选):

☑作业A(基础巩固层):活用“金钥匙”

1.仿写句子:摘抄一个你最喜欢的运用了“比喻”或“拟人”的句子,并模仿其句式创作一个句子。

2.素材升级:从你的《校园秋日“寻宝”记录单》中,挑选两处最平淡的记录,运用至少一把“金钥匙”进行改写,让其变得生动。

□作业B(能力提升层):“校园一景”素描

请选择校园秋日里一个微小的场景(如:一片树叶的飘落、一株小草上的露珠、阳光透过窗户在课桌上投下的光斑),运用两把及以上的“金钥匙”,对其进行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细致描绘。要求画面感强,并尝试在其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心情。

□作业C(探究创造层):我是“秋景”导演

脚本创作: 为你理想中的“校园秋景宣传片”撰写一个15秒的视频脚本。脚本需包含镜头画面(你看到的)、背景音/旁白(你听到的/说出的)和特写提示(你细致描摹的)。

□拓展学习(学有余力者可选择):请搜集并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分析两首诗中的写景密码。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悟秋·技法解码写作金钥匙: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探究路径清晰,学生主体突出: “对比-探究-归纳-应用”的学习路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充满了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合作破译中表现出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远超预期。

评价嵌入教学,目标达成度高:专用的《片段练习评价量表》如同“导航仪”,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一目了然。学生在“小试牛刀”环节的产出质量普遍较高,证明核心技法的内化效果良好。

技术赋能体验,学习兴趣浓厚:AI应用的巧妙嵌入,没有“为技术而技术”,而是切实服务于情境创设和即时反馈,使传统的写作技法课变得新颖、有趣,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改进空间:

时间管理的精细化: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小组在细节上耗时过多,影响了后续分享的充分性。未来可考虑提供更聚焦的分析提示,或使用计时器,以提升课堂效率。

关照个体的深度: 在热火朝天的集体讨论中,个别内向或基础薄弱的学生参与度仍显不足。后续可设计“思维导图模板”或分配更具体的角色(如“感官发现官”、“修辞搜寻者”),为这些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支架,确保全员深度参与。

AI反馈的引导与批判:需引导学生理性看待AI的评语,明白AI是工具而非标准。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对比AI评语、同伴评语和教师评语,学会甄别与吸收,培养批判性思维。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