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欲复刻仁川登陆,我军反用敌特电台,用一句暗语骗了41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31 07:19 1

摘要:更要命的是,就是这封假电报,把美军的最高指挥部耍得团团转,硬生生搅黄了他们准备复制“仁川登陆”神话的庞大计划,把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又给按回了谈判桌上。

1994年,一些封存了几十年的美国中情局档案被拿了出来,摆在华盛顿的桌面上。

一开始,大家就是看个热闹,想从美国人的视角扒一扒朝鲜战场上那些没听过的事。

可当一份印着“最高机密”的文件被翻开时,在场所有人都感觉脑子“嗡”的一声。

这份被CIA当宝贝一样供了41年的情报,从头到尾,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假的。

它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反间谍”小组。

更要命的是,就是这封假电报,把美军的最高指挥部耍得团团转,硬生生搅黄了他们准备复制“仁川登陆”神话的庞大计划,把心高气傲的美国人,又给按回了谈判桌上。

这背后,到底是一场什么样的神仙打架?

谁又是那个敢在老虎嘴里拔牙的狠角色?

故事得从1952年说起,那会儿朝鲜战场打成了一锅粥。

上甘岭那一仗打得天昏地暗,美军的锐气基本上被打没了。

那个小山头,跟个绞肉机似的,几万“联合国军”填进去,连个响都没听见,他们的自信心算是彻底被碾碎了。

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后来在他的回忆录里写,说那是朝鲜的“凡尔登绞肉机”,这话一点不夸张。

坏消息传回美国,刚坐上总统宝座的艾森豪威尔,一个头两个大。

他自己就是二战打出来的名将,心里跟明镜似的,这种打不赢又撤不了的仗,拖下去就是个无底洞,往里砸多少钱和人命都不够。

为了不让局面烂下去,也为了在板门店谈判桌上多捞点好处,他脑子里冒出了一个相当冒险的想法——再搞一次“仁川登陆”。

他的算盘是这么打的:靠着美国海军的家底,在志愿军漫长的海岸线上找个软柿子捏,搞一次突然袭击,从背后插一刀,直接把志愿军的后勤和指挥体系给捅穿了。

这个计划,被五角大楼看作是翻盘的最后一张牌,能不能挽回面子,全指望它了。

可艾森豪威尔的小九九,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司令员早就看透了。

自从在仁川吃过一次大亏,志愿军就把海岸线当成了命根子一样守着。

几十万大军沿着朝鲜半岛那两条又长又窄的海岸线,挖了数不清的工事,修了密密麻麻的炮位,整个海岸线被打造成了一道铜墙铁壁,就等着有人来撞。

美国人也知道硬碰硬没戏,唯一的指望,就是靠间谍摸清哪块防御最薄弱,找到那个“万中无一”的突破口。

要干这活儿,就得靠那些看不见的人——特务。

一场围绕着情报和反情报的暗战,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场了。

而这场戏的主角,也该登台了。

他叫丁公量,那年32岁,是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的保卫部长。

这个人,是从抗日战争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一辈子都在跟敌人玩心眼,搞情报。

对他来说,枪炮声和电台的“滴滴”声,就是最熟悉的工作环境。

有一次兵团开作战会议,大家伙儿都在琢磨怎么把前线的工事再加固加固,丁公量却突然冒出来一句听着有点像算命的话。

他敲了敲桌子,慢悠悠地分析:“美国人要想搞登陆,肯定得先派特务来摸情况。

按咱们跟他们打交道的经验,他们最喜欢挑阴历月亮最圆那几天的晚上空投特务,因为月光好,方便找地方。”

他让各个部队,就在那几个晚上,把眼睛瞪大了,天上和海上都别放过。

当时有人心里犯嘀咕,觉得这跟大海捞针差不多,朝鲜的海岸线那么长,上哪儿堵去?

但丁公量很坚持,他觉得打仗有规律,敌人搞小动作也一样有规律。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丁公量不是神棍,他就是个把敌人的心思和习惯琢磨透了的“老猎人”。

1952年7月26日大半夜,月光跟水银似的洒在地上。

九兵团防区里的万年德山,黑漆漆的山林子里突然有了动静。

埋伏好的兵团警卫连战士一拥而上,把一个刚从天上跳下来、还没站稳脚跟的家伙给按住了。

一审,这人叫朴北时,是南朝鲜派来打前站的特务,身上还带着几只信鸽,用来送信。

连夜审问,朴北时啥都招了。

他的任务是找一个叫“张疯子”的当地反动会道门头子接头,先建个窝点,给后面要来的“高级情报组”铺路。

但他压根不知道,他要找的那个“张疯子”,几个月前就因为闹事被志愿军给收拾了。

丁公量拿到这份口供,眼睛里闪着光。

一个主意在他脑子里形成了:敌人把敲门砖都送上门了,那咱们干脆就顺着他的意思来,给他唱一出“请君入瓮”的大戏。

他立刻叫来保卫干事刘毅民,让他学着朴北时的口气,写了封报平安的信,塞进小竹筒,绑在信鸽腿上,一扬手,放出去了。

那只鸽子扑棱着翅膀,带着假消息,飞回了敌人的情报站。

一张专门给美军“高级情报组”准备的天罗地网,就这么悄悄撒开了。

两个月后,1952年9月25日,大戏开锣。

美国远东情报局还真就信了,派了三个所谓的“高级间谍”,坐着飞机,趁着夜色摸到了东海岸。

可开飞机的美国飞行员也怕死,生怕被志愿军的高射炮给打下来,离老远就急匆匆把人给扔了下去。

结果,这三个人被扔在了离预定地点偏了足足40公里的鹰嘴山。

这支被寄予厚望的“王牌特工队”,一落地就散了伙。

负责通讯的孙宪,第一个撞上了守株待兔的志愿军战士,当场被俘。

没过多久,组长权某和另一个组员裴某也先后被抓,他们带的4大筒装备,包括电台、密码本、手枪和金条,一根毛都没少,全被缴获了。

在志愿军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前,那个叫孙宪的通信员心理防线彻底垮了。

他竹筒倒豆子,把老底全交代了:他们是美军远东情报局直接派来的,任务就是潜伏下来,摸清志愿军的海岸防御部署,为后面的两栖登陆提供精确的情报。

最要命的东西,是他交出了一整套和美军联络的家当:电台的频率、呼号、联络时间,还有那本比命都重要的密码本。

为了确认特工是不是还活着,双方还约定了一个暗号,在每封电报的第12个汉字后面,必须加上一句——“马在奔跑”。

“马在奔跑”,这句听着挺有画面感的暗语,在接下来的大半年里,成了丁公量团队套在美国人头上的一个紧箍咒。

九兵团党委很快就批准了丁公量的计划。

一个代号叫“逆用敌台”的四人反间小组火速成立。

丁公量当组长,带着另外三位专家:同样是情报高手的陆星耕、李关为,还有精通朝鲜语的金熙国。

一场在电波中进行的无声厮杀,正式开始。

丁公量干这个是老手了。

早在1944年,他23岁的时候,就搞过一个叫“400反间谍工作小组”的行动,成功把人安插进了日本宪兵队里头,给新四军和当时还是盟友的美国援华空军送去了大量真假难辨的情报。

现在,对手从日本人换成了美国人,但玩法还是一样。

他们开始模仿那几个被抓的特务的语气和用词习惯,每天准时“打卡上班”,给美军远东司令部“汇报工作”。

真消息掺着假消息,通过电波,一封封地发往东京。

1953年1月,刚打完上甘岭的志愿军王牌第十五军,奉命换防到了东海岸。

美国人的情报网嗅到了味儿,马上给这个“高级情报组”下死命令,让他们赶紧去海浪里一带,搞清楚十五军军部的具体位置。

这道命令让丁公量心里咯噔一下。

军部的位置要是暴露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他稳住心神,让报务员先给美军回了一封电报:“已派裴某去侦察,路上不好走,请耐心等着。”

他就用这一句话,拖延时间。

四天后,确认十五军已经全部转移到安全地点,他才慢悠悠地发了第二封电报:“中共大部队几天前已经向北转移,海浪里现在只剩下一个排的兵力。”

这一来一回的操作,不仅给十五军的战略调动争取了黄金时间,也把美军指挥部给搞懵了。

他们收到的情报,一会儿是“大军压境”,一会儿又是“空无一人”。

在他们眼里,朝鲜东海岸成了一片迷雾,根本看不清虚实。

接下来的几个月,丁公量的团队就这样和美国人玩着猫鼠游戏。

他们今天报告天气不好,让美军空投下来的补给品,正好掉进志愿军的阵地里;明天又编造一个志愿军的“防御漏洞”,引着美军的飞机去轰炸一个空无一人的山沟。

远在东京的克拉克司令和华盛顿的艾森豪威尔总统,看着这些自相矛盾、乱七八糟的情报,脑子都快炸了。

他们完全不知道该信哪一份,更搞不清楚那个可以发动致命一击的“黄金登陆点”到底在哪。

就在美国人犹豫不决,眼睁睁看着战机溜走的时候,志愿军抓住了这个宝贵的空档,发动了声势浩大的1953年夏季反击战,把“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

前线打不赢,后方的情报又成了一团浆糊,艾森豪威尔终于认清了现实:他那个想靠赌一把赢回来的“第二次仁川登陆”计划,已经彻底黄了。

1953年7月27日,美国人不得不老老实实地回到板门店的谈判桌前,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那部被缴获的敌特电台,直到战争结束很久之后,还在用“马在奔跑”的暗语,向美国人发送着最后的“情报”。

被俘的特工早已在战俘营里接受劳动改造,而那匹奔跑的“马”,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CIA总部档案里,作为真实情报被记录了四十一年。

参考文献:

克拉克, 马克·韦恩. (1954). From the Danube to the Yalu. Harper.

沈卫平. (2001). 揭秘:“马在奔跑”——志愿军朝鲜战场反间谍斗争纪实. 《党史纵览》.

本文仅用于传播正能量,不涉及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删除。

来源:招财史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