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至本护肤品牌悄然诞生,“不做营销”的至本在内卷的美妆圈像一个另类。这种务实作风也为其赢得了“良心国货”的品牌认知,为品牌不断圈粉。
当“不做营销”的坚持,撞上流量时代的残酷,品牌会是最后的赢家吗?
2012年,至本护肤品牌悄然诞生,“不做营销”的至本在内卷的美妆圈像一个另类。这种务实作风也为其赢得了“良心国货”的品牌认知,为品牌不断圈粉。
凭借洁面、卸妆产品高性价比、高满意度的口碑积累,专业贴心的客服售后体验,至本在2022年达到巅峰期,成为口碑与销量双丰收的典范,也成为其在前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核心密码。
至本2022年全年销售规模达10亿元,销量达1538万件,同比增长61.3%,用实实在在的产品力来证明其品牌价值。
然而,从“卖爆了”到“卖不动了”,也不过是三年的时间。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至本品牌线上MAT2025销售额为9.4亿元,同比下滑38%,销售数据印证着品牌过去那套商业打法在逐渐失灵。
一个残酷的、无法回避的灵魂拷问,也同样摆在所有品牌经营者面前:在今天,不做营销,真的还行得通吗?
短期来看,至本面临的是一次销售下滑的危机,但更是一场关于品牌生存方式的根本性拷问: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坚持“不做营销”究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守,还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固执?
至本反营销发家史
筑起口碑神话
当市场都把重心放在明星代言、社媒投放的时候,至本则是将成本更多地倾斜于产品研发和原料上。
这种选择,当时看来有些许“笨拙”,却精准地切中了一部分早期核心用户的需求——成分党。理性消费者厌倦了华而不实的营销话术,更渴望回归产品功效的本质。
至本的成功,本质上离不开以下四点。
一是硬核产品力。
至本品牌以大单品策略为核心,洁面、卸妆品类销售占比近60%,2022年至本大爆,也主要是舒颜修护洁面乳单品所带动,该单品采用至本独家活性成分IGNIAREX。
在氨基酸洁面赛道下,芙丽芳丝常年稳居第一,但至本在价格上仅为芙丽芳丝的一半,“大牌平替”也是早期至本洁面走热的原因之一。
“平替”或许只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层原因,但真正留住消费者的还是至本优越的产品力,肤感舒适、清洁不紧绷、高性价比成为了第一波消费者对至本的好评,也进一步为品牌留住更多忠实用户。
洁面产品的成功是一个代表案例,背后也是至本的专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加深消费者对品牌的专业认知,加深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是“为用户省钱”的情感共鸣。
至本品牌传达出来的态度是:“我们不营销,把钱花在产品上,为消费者省钱”,它向消费者传递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价值点。
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落在了产品本身,而不是为天价营销费用买单。
至本的行为像一股清流,极大程度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和忠诚度,完成了从交易关系到情感认同的升级。
三是专业客服打造的私域壁垒。
至本很“另类”的一点在于,它不做私域引流,不直播带货,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斩断了品牌获取增量的通道。
但至本另辟奇径,将客服团队打造成具备扎实皮肤科学知识的顾问,可以给用户提供一对一、高度定制化的护肤建议。
这种超越期待的深度服务,创造了极高的用户粘性和惊喜感,促使消费者自发地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进行分享和传播,“至本客服yyds”成为其独特的品牌标签。
四是社媒自来水的流量红利。
至本崛起的2022前后,正是小红书等平台的繁荣期。许多真实的素人测评、使用心得分享,促成了品牌的口碑浪潮,也让至本几乎在没有品牌方主动引导的情况下,实现了“被动出圈”。
至本完美地抓住了社媒红利期,那些因产品力和服务而惊喜的消费者,都成为了品牌免费的、最有力的推广者。
对于无数怀揣初心的产品人而言,至本的路径曾是一个完美的梦想模板——做好产品,就够了。 这份纯粹的产品主义,是至本最动人的品牌故事,也是其早期与用户建立深厚信任的基石。
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在悄然影响至本这套模式的根基。
不做营销的骄傲
正成为增长的枷锁
至本曾经的优势,正在多方面承压。
“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市场环境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市场不仅纵横交错,甚至在每个路口都站满了高声吆喝的竞争者。
当下的品牌已经不再单纯比拼成分,而是在“产品力+营销力+渠道力”至本的压力,主要也围绕营销及渠道这两点。
一是高强度营销的降维打击。
无论是国际巨头,还是本土新锐品牌都在抖音、小红书等内容平台上进行饱和式内容投放,通过头部达人种草、中腰部达人铺量、信息流广告精准触达,构建了全天候、无死角的品牌曝光矩阵。
当一个消费者每天被海量品牌的新品、代言、直播促销活动信息反复冲刷时,沉默的至本很容易被逐渐边缘化和遗忘。
虽然因认同品牌理念而聚集的初始用户构成了一个稳定但规模有限的基本盘,但仅凭他们的复购与自发安利,难以支撑一个品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所必需的、持续的规模增长。
从抖音平台来看,至本品牌账号粉丝体量中等,日常推文仍以产品图文介绍为主,单篇推文传播效果相对较一般。
内容驱动销售
借助短视频打爆
当品牌无法通过持续的外部曝光和内容输出来“刷存在感”,它便很难在潜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陷入“老用户走不掉,新用户进不来”的增长泥潭。
二是渠道的颠覆性迁移。
抖音电商的崛起,是近几年美妆市场最大的变量。
以内容驱动的抖音平台重构了当下消费路径,“货找人”成为新常态,品牌需要通过持续的内容创作和直播运营,主动激发消费需求。
某种程度上,这一点和至本的品牌理念是相悖的。
天猫目前仍是至本的核心渠道,相对更依赖自然搜索和口碑复购。在诸多新品牌凭借一场场爆款直播、达人植入推广等短视频快速起量时,至本在抖音这个最大的增量市场上,相对处于“失语”的状态,错过了关键渠道的增长红利。
三是自来水流量枯竭,口碑传播效益锐减。
前两年支撑起至本模式的核心燃料便是“自来水”,但如今这也面临枯竭的风险。
一方面,社媒内容爆炸式增长,用户的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素人的真诚分享,很容易被海量更富戏剧性和娱乐性的内容所淹没。单纯依靠用户自发传播,其声量和穿透力已经大不如前。
另一方面,当下大量看似真实的分享背后,都有品牌预算的支持。至本那些纯粹依靠用户热情驱动的、零散的真实“自来水”,在声量和传播效率上很难与“付费水军”所抗衡。
更棘手的是,消费者经历了多年营销洗礼后,他们对铺天盖地的“素人种草”普遍抱有审慎的辩证态度,甚至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和反感。
当“全是广告”成为用户对某些平台的普遍认知时,真正来自用户的、发自内心的分享,反而可能被误判为“软广”,其可信度被整体环境所拉低,所以至本口碑种草的效力也大打折扣。
至本的难点
在于克制和增长的平衡
不做营销是大众的一种共性认知,但回顾品牌历程,无论是2024年短暂出圈的地铁广告,还是2025年抖音平台与中腰部达人的合作,都表明了至本并非完全排斥营销,而是倾向于一种不随大流,略微有些克制的营销种草。
其实大众也并不反感至本做营销。
相反,许多用户真心希望这个“好品牌”能被更多人看见。消费者也明白品牌为带货付出去的坑位费,最终承担者还是消费者自己,所以至本弱营销的态度依然是为品牌拉好感的方式之一。
但做品牌终究是一个商业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盈利。再好的产品力,若无法触达足够多的消费者买单,最终也会损害品牌自身的生存根基。
而至本面对的拷问是,当弱营销已经成本品牌核心人设的一部分时,继续沿用过去的模式无法拉动销售下滑的困局,但若开始“砸钱营销”,是否会成为对原有忠诚用户的一种“背刺”、造成核心用户的流失?
可以说,让至本起家的核心模式,如今也成为限制其增长的阻碍之一。
正如许多成熟品牌通过拓展品类来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一样,至本当下的难点之一,便是在 营销沟通这一关键维度上,找到并建立属于自己的、适应新环境的新增长引擎。
来源:沥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