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10月30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2025年三季报披露完毕:三家合计净利润832.3亿元,日均净赚9.05亿元,盈利韧性凸显。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央企,其盈利本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佐证,但社交平台上吐槽声浪居高不下——“油价涨时它吃肉,
文/保明
截至2025年10月30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2025年三季报披露完毕:三家合计净利润832.3亿元,日均净赚9.05亿元,盈利韧性凸显。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能源央企,其盈利本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有力佐证,但社交平台上吐槽声浪居高不下——“油价涨时它吃肉,油价跌时它喝汤,横竖不耽误盈利”“日均赚9亿还哭穷?降价70元够高管一顿饭吗”“强制加乙醇汽油,油耗涨了价格没降,这账算得真精”,识微商情数据显示,2025年8月“50升油箱加67.96升油”事件舆情热度达35991,47.5%为负面情绪,多数吐槽直指盈利合理性。这种“高盈利”与“国人不满”的强烈反差,根源在于四大核心矛盾,值得深究。
一、价格感知错位:油价“剪刀差”刺痛民生
(一)定价机制“单向粘性”引发不公感
1. 国际油价下跌时国内调价“滞后有限”:现行机制下,油价不足50元/吨波动则搁浅,2024年6月国际油价暴跌时,国内以“地板价”维持不变,车主含泪调侃“原来‘地板’是天花板伪装的”。
2. 上涨时“快速跟涨”叠加盈利刺激:2025年油价“三涨五跌两搁浅”,92号汽油均价达8.5元/升,单次涨0.1-0.3元/升,加满70升多花7-21元。住郊区的打工人小李吐槽,通勤月油费从800元涨到1100元,多花的钱够吃两顿火锅,与“日赚9亿”形成刺眼反差。
3. 细分群体成本压力被放大:羚讯物流10辆货车往返广州,因油价上涨单日油费多花3000元;大连车主实测,冬季加乙醇汽油冷启动油耗额外增2-3个百分点,年均油费多支出超1200元,企业高额盈利让这类刚性支出压力直接转化为吐槽。
4. 直观价格对比加剧落差:2024年国际油价从120美元/桶跌至75美元,“三桶油”合计净利润仍超3529亿元,“成本降、利润涨、售价稳”的组合让国人难以接受。
(二)成本不透明强化“暴利”认知
1. 细分成本无公开细节:中国石化三季度炼化业务净利率仅1.61%,但网民看不到原油采购、加工损耗等具体核算数据,易将局部亏损与整体盈利混为一谈,认定“亏损是借口”。
2. 政府补贴用途模糊:2024年中国石油获补助及退税206.67亿元,中国石化获124.32亿元,三桶油全年合计获政府补助超800亿元,未公示补贴在能源保供、绿色转型中的具体投向,被解读为“政府补贴+高额盈利”双重获利。
3. 特殊油品争议加剧不满:26省已推广乙醇汽油,执行“同标号同价”政策,但乙醇热值仅为普通汽油的60%,实测百公里油耗增3%-6%,老旧车型可达21%,车主“花同样钱跑更少路”,却无选择权。
4. 消费端纠纷加剧信任裂痕:成都车主50升油箱被加67.96升油的事件,在社交平台传播占比超70%,“计量作弊”标签与“暴利”认知深度绑定,进一步激化抵触情绪。
二、盈利分配争议:股东回报与民生让利失衡
(一)分红与民生期待错位
1. 高额分红难及普通民众:2024年“三桶油”分红破千亿,中国海油每股收益2.14元,但国人多为能源消费者而非股东,网友质疑“国企利益属于人民,为啥只给股东分利”。
2. 民生让利感知微弱:虽2025年汽油累计降425元/吨、柴油降410元/吨,但50升油箱加满仅省2.5元,相当于“一杯奶茶钱”,网约车司机王师傅吐槽“油价降了,平台抽成没降,实际支出反增”,相较于832.3亿元季度盈利,网民测算若拿出10%补贴,92号汽油可重回5元时代,凸显让利与盈利规模不匹配。
3. 高福利引发公平质疑:中国石油招聘显示本科起薪10-15万元/年、硕士超30万元/年,网友辣评“油价涨跌都不耽误年终奖发24薪”,叠加“哈工大等名校生挤爆宣讲会”的传播,让普通民众觉得“企业盈利变相转化为内部福利”。
(二)再投资方向与公众期待脱节
1. 绿色转型力度不足:“三桶油”虽有新能源布局,但中国海油52.24%毛利率仍依赖油气开采,中国石化上半年充电业务服务费仅5亿元,中石油500亿充电桩投资分摊多年未形成规模效应,对比国际能源企业20%以上新能源投入占比,被指“转型口号大于行动”。
2. 基建升级民生获得感弱:上海石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装车效率30%、仪征化纤推广可降解地膜等,多聚焦生产端,网民更期待加油站服务优化、定向油价补贴等直接惠民举措。
3. 公益投入传播不足: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带动川渝相关产业GDP1.7万亿元、春耕保供“送油到田间”等成效,多藏于行业报告或通过行业媒体发布,普通国人不知情,导致盈利数据缺乏“社会责任”支撑,吐槽难以平息。
三、沟通机制缺失:信息不对称加剧信任危机
(一)盈利逻辑解读不通俗
1. 专业数据难懂:“三桶油”财报动辄千亿级营收、资产数据,未将“开采-炼化-销售”成本构成、纳税明细(如中国石油年纳税3250亿元)、40%-45%的成品油税费占比等转化为通俗解读,国人仅记住“日赚9亿”这一单一标签。
2. 行业特性科普缺位:油气行业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未有效传递,网民忽略“油价下跌时的库存损失、勘探失败的投资风险”,单纯以短期盈利评判企业经营。
3. 对比口径误导未纠正:网络将其净利润与互联网、制造业直接对比,忽略能源行业保障国家战略的基础属性,企业未及时澄清导致“暴利”标签固化。
(二)舆情回应低效滞后
1. 热点事件沉默应对:成都加油纠纷后,涉事加油站仅私下退款,未第一时间公开说明情况,直到监管介入才被动配合,导致负面情绪持续发酵。
2. 回应缺乏共情:官方回应多强调“履行能源安全责任”“定价合规”,未直面“为何不让利”“成本为何不透明”等核心疑问,反而加剧对立。
3. 无常态化沟通渠道:未定期公开盈利分配、补贴用途、油价测算依据等关键信息,信息缺位导致公众难以建立信任。
(三)正面案例传播乏力
1. 公益案例传播形式单一:“骡子运化肥”“送油到田间”等鲜活惠民案例,仅以新闻通稿呈现,未通过短视频等大众渠道传播,正面形象难深入人心。
2. 惠民成效未梳理:油价下跌、环保地膜减污等民生利好,未系统宣传,网民只知“盈利高”,不知“享实惠”。
3. 服务优化未公示:加油站计量校验、投诉处理流程等改进举措,未主动向消费者公开,负面案例仍主导公众认知。
四、转型期待落差:绿色发展与民生让利诉求未满足
1. 新能源投入与盈利不匹配:三季度盈利超800亿元,但新能源投入占比低,被指“赚传统能源钱,不担绿色转型责任”。
2. 民生让利缺乏落地举措:国人期待乡村能源补贴、物流行业定向优惠、新能源出行福利等多元化让利,同时呼吁放开乙醇汽油选择权,但“三桶油”仅聚焦上游农资供应,未直接覆盖消费者和农户用油成本,感知度偏低。
“三桶油”的高盈利,是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与企业经营能力的共同结果,其年纳税超6775亿元、春耕保供、乡村振兴帮扶等贡献不可忽视。但国人的吐槽,直指价格透明度、分配公平性、沟通有效性与转型力度的不足,需针对性回应。
化解争议需精准发力:定价上优化搁浅条款,公开原油采购、加工、税费等成本明细,完善乙醇汽油推广中的消费者选择权保障;分配上划出5%-10%净利润设立民生补贴基金,定向覆盖农业、物流等敏感群体,推出消费端阶梯加油优惠;沟通上建立“季度民生沟通会”,24小时回应热点舆情,用短视频解读财报与惠民成效;转型上明确新能源投入时间表,公开年度转型预算与目标。唯有让国人看懂盈利的战略价值、切实享受到盈利红利,才能实现企业发展与公众认同的良性互动,让央企盈利真正成为国家发展、民生改善的坚实支撑。(全文完)
来源:玄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