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洛阳 | 一文看懂杜甫的洛阳“朋友圈”与“粉丝群”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1:00 1

摘要:如果穿越到盛唐的洛阳,你最想和谁做邻居?仁风里的青年杜甫或许是个绝佳的选择,从李邕到王翰,盛唐文坛大佬争相登门。住在他的隔壁,同他一起“出游翰墨场”,轻轻松松“集邮”大唐名士,如何不让追星人狂喜。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唐代东都名人里坊居住示意图

如果穿越到盛唐的洛阳,你最想和谁做邻居?仁风里的青年杜甫或许是个绝佳的选择,从李邕到王翰,盛唐文坛大佬争相登门。住在他的隔壁,同他一起“出游翰墨场”,轻轻松松“集邮”大唐名士,如何不让追星人狂喜。

收获杜甫当邻居的同时,你也收获了一个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当你还在埋头苦读时,小杜甫已经“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了,谁让人家家学渊源、底蕴深厚又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呢?

(唐)苏珽撰《杜并墓志》拓片

偃师博物馆藏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文采斐然、诗名在外,名列武则天时期“文章四友”,许多当时的文豪名士都与之有交往。像有着“燕许大手笔”之称的名士苏颋就曾为杜审言之子、杜甫的叔叔杜并撰写墓志铭。

(唐)崔尚撰《樊偘墓志》拓片

洛阳师范学院

又像当时的著名文人崔尚魏启心,非常赏识杜甫,认为他的文采可以比拟汉赋大家班固、扬雄。从现存文献来看,崔尚颇有诗才,而魏启心的骈文则辞藻华丽、结构严谨,对杜甫后来的文学创作可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魏启心撰

《大唐故河南府汜水县尉长乐冯君墓志铭》拓片

在这些前辈的提携下,杜甫迅速成长,年纪轻轻便在洛阳文坛声名鹊起,所以后来他回忆道“结交皆老苍”,也就是说与其往来的大都是文坛前辈人物。

(唐)严武史俊书《题巴州南龛光福寺楠木歌》拓片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除了结交文坛大佬,杜甫还与同辈的杰出人物们倾情相交。严武是中书侍郎严挺之之子,大抵是父辈同朝为官相识的原因,《旧唐书·杜甫传》说他们是世旧。严武一生存诗6首,其中3首都是与杜甫唱和的,这见证了他们铁哥们儿的关系。

(唐)严武书《奏请赐巴州南龛题名表》拓片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这段友谊也贯穿了杜甫的一生。在他流寓蜀中时,多亏了时任剑南节度使严武等人的接济,才能在成都建起茅屋草堂,卜居三年多,度过了难得的闲适安逸的时光。

(唐)郑虔书《阿弥陀像记》拓片

杜甫的另一位至交——同为河南老乡的郑虔也是盛唐鼎鼎有名的人物,被唐玄宗誉为诗书画“三绝”,可见他在诗文书画上都颇有建树,只可惜大多已散佚。杜甫在长安时期与他交游甚密,对他的赠诗也有13首之多,称他为“荥阳冠众儒”。

少年杜甫在洛阳参与了不少高端社交场合,以至于他发出“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的感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岐王李范秘书监崔涤组的酒局了。

(清)顾洛绘杜甫《饮中八仙歌》诗意图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李范是唐玄宗的弟弟,崔涤是玄宗的宠臣,身份都十分高贵。偏偏少年杜甫才华卓著,其母族又是清河崔氏,外祖母是唐太宗第十子纪王李慎的孙女,因此出入岐王、崔九门庭就不奇怪了。

(五代)顾闳中绘《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宋摹本 故宫博物院藏

后来杜甫在诗中提到的汝阳王李琎(《饮中八仙歌》)、汉中王李瑀(《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这些李唐宗室,或许也就是他在洛阳出入权贵府邸时相识的故交。

当然,除了权贵们,杜甫还结识了当时的顶流艺人——李龟年。他精于乐舞,深得权贵们喜爱,常辗转于宫廷王府表演。然而,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湘江再次偶遇他时,早已物是人非,空留一首《江南逢李龟年》成为盛唐绝响的注脚。

林散之书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天宝三载(744),洛阳天津桥见证了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相遇——李杜相会。这年夏天,被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来到东都结识了风华正茂的杜甫。在秋日,二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另一位诗人高适也加入他们,一场盛唐著名的三人行便开始了。

(清)铁保书杜甫诗《贈李白》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此时的李杜高三人都正值壮年,心怀抱负且各有才华,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的切磋研讨,为他们今后的人生无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后,他们登王屋山访道家宗师司马承祯不遇,知其已仙逝,李白于是有感而留下唯一传世真迹《上阳台帖》。

(唐)李白书《上阳台帖》(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次年秋天,杜甫在济南见到了他的忘年交——大书法家李邕,这位在洛阳时就欣赏他才华的名士,此时从北海太守任上造访了济南。杜甫的发小齐州司马李之芳攒了这次宴会。有学者认为李白、高适也参加了此次历下相会,但缺乏史料依据,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唐)李邕书《唐故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拓片

不过可以确信的是,李杜二人又在东鲁(今山东中部)相遇,共同追访一位范姓隐士,留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交游佳话。之后,在东鲁石门,李白写下“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的话别。从此之后二人未再相见,徒留杜甫终生对其念兹在兹。

(清)何绍基“锦水 草堂”联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

高适与他们分别后,投身仕途,逐渐平步青云。等杜甫流落成都时,他已是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对杜甫多有关照。上元二年(761)正月初七,高适题《人日寄杜二拾遗》赠杜甫。多年后杜甫整理书帙才发现这首题诗,惜高适已逝,只得迸泪幽吟追酬一作,感慨年华逝去,故人凋零。这也留下了“高杜人日唱和”的一段典故。

(唐)元稹撰《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杜甫去世后,他的才情声名还萦绕在东都洛阳,不断吸引着后世文人成为他的粉丝。当然,这离不开一位为他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推手——中唐大诗人元稹。杜甫孙子杜嗣业扶杜甫灵柩归葬偃师祖茔时,曾请元稹为其作墓志铭,这篇铭文对杜甫的文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奠定了他在诗歌史上的伟大地位。

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三彩罐

元稹的好友,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同样是杜诗的忠实读者。他在《读李杜诗集因题卷后》中写下“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的高绝评价。晚年他谪居洛阳履道坊宅中,仍笔耕不辍,这或许也是对杜甫诗歌精神的继承与延续。

1993年白居易故居出土三彩执壶

“唐宋八大家”“文章巨公”韩愈也是长期活跃在洛阳地区的杜甫粉丝。他常指导同时代李翱、张籍的文学创作,在《调张籍》中便写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全力弘扬了杜诗不朽的文学价值。

(唐)韩愈书《唐故秘书少监赠绛州刺史独孤府君墓志铭》拓片

(唐)韩愈书《唐故志独孤府君墓》拓片

可以说,中唐的这三位文学巨擘都是杜甫的高质量粉丝,他们用自身影响力作背书,使杜甫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学印记,乃至于辐射全国,流芳后世,在宋代形成千家注杜的高潮。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