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热度快赶上“人造太阳”本身了!国内BEST核聚变装置关键部件刚交付,全球融资又破了百亿美元。这时候上海电气200人研发团队、永鼎股份的核心件、精达股份的3万吨产能,成了投资者眼里的“香饽饽”。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把这三家公司的“底细”扒个
2025年的核聚变赛道,热度快赶上“人造太阳”本身了!国内BEST核聚变装置关键部件刚交付,全球融资又破了百亿美元。这时候上海电气200人研发团队、永鼎股份的核心件、精达股份的3万吨产能,成了投资者眼里的“香饽饽”。今天咱就用大白话,把这三家公司的“底细”扒个透,看看谁是真选手,谁在蹭热点。
核聚变就是“人造太阳”,能解决人类能源问题。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核聚变领域融资超120亿美元,咱国家的BEST装置预计2030年尝试发电,商业化“倒计时”已经开始。现在行业里最缺的就是能落地的技术和产能,上海电气、永鼎、精达这三家,就是冲着这波机会来的。
上海电气在核聚变领域,走的是“重投入、全产业链”路线。
• 研发硬实力:200人的研发团队专门搞核聚变装置的“大家伙”,比如包层系统(相当于人造太阳的“能量转换器”)、磁体支撑结构。国内在建的聚变堆主机、先进磁约束装置,好多核心设备都是它造的。
• 项目话语权:它是国内少数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企业,负责部分磁体和真空室部件的制造。2025年三季度,又拿下国内某省级核聚变示范项目的总装合同,金额超8亿元。
• 风险与机会:投入大、周期长是缺点,但好处是“护城河”够深——别人想进这个领域,没个十年八年的技术积累根本玩不转。等核聚变商业化落地,它就是“基建包工头”,订单能接到手软。
永鼎股份在核聚变里,靠的是“小而精”的核心部件。
• 核心件是啥:它搞的是超导电缆和连接器,相当于人造太阳的“血管和神经”。核聚变装置里的超导线材得靠它的连接器传输电流,一旦出问题,整个装置都得停。
• 客户有多硬:国内的CFETR项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用了它的超导连接器;国际上,给韩国、日本的小型聚变装置也供货。2025年三季度,光是核聚变部件的营收就同比涨了90%。
• 技术壁垒:超导连接器的研发难度极高,得在零下269℃的环境下保持“零电阻传输”,全球能做的企业不超过5家。永鼎的市场份额在国内能占到30%以上,属于“别人想替代都难”的角色。
精达股份的牌,是“产能+材料”。
• 3万吨产能做啥:它搞的是铌钛、铌三锡这些超导材料,是核聚变磁体的“筋骨”。3万吨的年产能,在国内超导材料领域排前三,其中有1.2万吨是专门给核聚变留的。
• 客户覆盖广:西部超导是它的大客户(西部超导给人造太阳供超导线材),同时还直接给上海电气、永鼎供货。2025年三季度,核聚变用的超导材料营收占比已经提到25%。
• 逻辑硬不硬:超导材料是核聚变的“刚需”,但以前国内产能不足,得靠进口。精达把产能提上来后,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出口赚外汇。而且它的材料成本比进口低20%,性价比优势很明显。
判断标准很简单:看业务占比和技术不可替代性。
• 上海电气:核聚变业务占营收的5%左右,但技术门槛高,属于“长期潜力股”。
• 永鼎股份:核聚变核心件业务占营收的12%,而且别人替代不了,是“隐形冠军”。
• 精达股份:超导材料业务占营收的25%,产能优势明显,属于“赛道卖水人”。
那些只是“公告里提了一句核聚变”,实际业务占比不到1%的公司,才是真蹭热度,咱得躲远点。
• 想“长期蹲守”:上海电气适合你,它的基建逻辑稳,等商业化落地就能兑现收益。
• 想“中期赚技术钱”:永鼎股份更靠谱,核心件的壁垒高,业绩弹性大。
• 想“短期吃产能红利”:精达股份可以关注,材料需求爆发时它最先受益。
但也别盲目冲,核聚变商业化至少还得5-8年,中间技术失败、进度延期的风险都不小。拿点闲钱试试水就行,别把家底都押上。
最后说句实在话:上海电气、永鼎、精达这三家,算是核聚变赛道里“真刀真枪”干事的。但投资这事儿,得先搞懂逻辑再下手,别被“抄底”“风口”这些词冲昏了头。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