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明明你用心做产品、守规矩做生意,却偏偏干不过那些偷工减料、搞歪门邪道的人;明明你认真搞服务、讲诚信,客户却被那些低价忽悠的商家抢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在好多行业都在经历这事儿,越聊越让人觉得无奈,今天
太扎心了!“劣币驱逐良币”正在很多行业上演,你有没有中招?
家人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怪现象:明明你用心做产品、守规矩做生意,却偏偏干不过那些偷工减料、搞歪门邪道的人;明明你认真搞服务、讲诚信,客户却被那些低价忽悠的商家抢走——这就是咱们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在好多行业都在经历这事儿,越聊越让人觉得无奈,今天就跟大家掰扯掰扯,看看你有没有遇到过!
先跟不太明白的朋友简单说下,“劣币驱逐良币”不是说“坏钱把好钱赶走”,放到现在的行业里,就是“不正规、没底线的商家,把认真做事、守规矩的好商家挤得没法活”。就拿我身边几个朋友的经历来说,看完你肯定有共鸣。
第一个是做装修的老王,干这行快15年了,从来不用劣质材料,墙面漆用的是环保款,水电改造全按国家标准来,连螺丝钉都选防锈的。按理说这样的口碑应该越来越好,可最近两年他却愁得头发都白了——隔壁小区开了家新装修公司,报价比他低30%,业主一看“这么便宜”,都跑过去了。结果呢?有业主找那家公司装完,不到半年墙面就开裂,水电还漏过水,回头找老王补救,老王去一看才发现:对方用的是过期的腻子粉,电线是非标次品,连水泥都掺了沙子充数。可就算这样,还是有不少业主图便宜往上冲,老王的生意越来越差,上个月差点把门店转租出去,他说:“我宁愿少赚点,也不想坑人,可现在认真做事的,反而没人信了。”
再说说做农产品的小李,在老家包了20亩地种橙子,不打催熟剂、不泡保鲜水,摘下来直接装箱发走,虽然个头没那么均匀,表皮可能还有点虫眼,但吃着放心。之前他在网上卖,还能有不少回头客,可去年开始,他发现订单越来越少——原来有商家把外地橙子运过来,喷上“赣南脐橙”的标签,再用打蜡机给橙子抛光,看起来又大又亮,价格还比他低一半。有客户买了那种打蜡橙子,吃着没味道,还以为所有橙子都这样,连带着小李的橙子也被说“不值这个价”。小李委屈得很:“我每天凌晨去果园摘橙子,打包到半夜,成本本来就高,那些商家靠造假赚快钱,把我们这些正经种地的路都堵死了。”
还有更离谱的,是做工程的老赵。他接项目从来不敢偷工减料,桥梁加固会多放两根钢筋,路面铺设会严格控制厚度,验收的时候次次都能过。可去年有个市政项目,他明明报价合理、方案也完善,最后却没中标——中标的是一家新公司,报价比他低20%,后来他才知道,那家公司为了压成本,把路面混凝土的标号降了一级,还少做了一层防水层。结果不到一年,那段路就出现了裂缝,最后还是得找老赵来修补。老赵说:“现在有些招标方只看价格,谁报得低就选谁,根本不管质量,我们这些想做好工程的,反而成了‘异类’。”
为啥“劣币驱逐良币”会这么普遍?其实无非就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不对称”,客户不懂行,只能看表面——装修看报价、买橙子看颜值、选工程看低价,不知道背后的质量差异;二是“短期利益驱动”,很多商家只想赚快钱,不管口碑,反正坑完一个客户换一个,而好商家要守规矩、保质量,成本自然高,价格没法跟人家比,慢慢就被挤出局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现象还会“恶性循环”:好商家活不下去,要么被迫跟着偷工减料,要么干脆退出行业;最后市场上剩下的,全是搞歪门邪道的商家,客户想找靠谱的反而找不到,只能一次次踩坑。就像之前我家楼下的小吃街,本来有两家做包子的,一家用的是好肉,包子贵5毛钱,另一家用的是冻肉,包子便宜但没肉味。后来好肉的那家没人买,关门了,剩下的那家越做越差,最后连卫生都不搞了,现在整条街的包子都没人吃了。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希望,最近两年我也看到一些变化:比如有城市开始搞“装修黑名单”,把偷工减料的公司拉进去,客户一看就能避开;还有农产品平台推出“溯源码”,扫码就能看到橙子的种植过程,小李的橙子靠着溯源码,今年订单又回来了;老赵也遇到了懂行的甲方,人家不只看价格,还会查过往项目的质量报告,最后选了老赵的方案。
其实说到底,“劣币驱逐良币”的破解,既要靠客户“擦亮眼睛”,别只图便宜,多了解背后的质量和口碑;也要靠好商家“坚持下去”,多做口碑、多让客户看到自己的用心;更要靠行业和监管“给力”,把那些没底线的商家管起来,给好商家留条活路。
你们身边有没有“劣币驱逐良币”的事儿?比如买东西遇到过“好货卖不过假货”,或者工作中遇到“认真做事的不如混日子的”?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吐槽,也一起想想办法,怎么能让“良币”越来越多,“劣币”越来越少!
来源:戏说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