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RPA 厂商榜单,一文看懂国内外谁最值得投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01:18 1

摘要:2000年左右,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作为一项“让电脑替人干活”的技术,悄然进入企业视野。彼时的它,只会模仿人工点击、输入、复制粘贴等操作,帮企业节省一部分人力。而到了2025年,RPA早已不是新鲜词。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在使用RPA:金融机构用它来自动录入

2000年左右,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作为一项“让电脑替人干活”的技术,悄然进入企业视野。彼时的它,只会模仿人工点击、输入、复制粘贴等操作,帮企业节省一部分人力。而到了2025年,RPA早已不是新鲜词。几乎所有大型企业都在使用RPA:金融机构用它来自动录入和对账,制造业用它整合生产与ERP数据,政务系统用它打通流程审批。

根据Forrester的预测,2025年全球RPA市场规模将达到225亿美元。IDC也指出,中国RPA+AI市场在2023年依然保持16%的高增长率,预计2026年将突破70亿元。但更值得注意的是:

RPA已经不是“自动化”的代名词,而是“智能自动化”的代表。

三大趋势,正在重塑RPA的核心价值

1. RPA × AI:让机器人变得更聪明

过去,RPA只会按规则执行,比如复制发票数据、下载报表、录入系统。如今,AI尤其是大模型的加入,让RPA拥有了理解能力和决策力。

比如:AI识别:自动识别发票、合同、邮件内容。智能判断:能区分不同场景下的审批逻辑。语言交互:通过自然语言直接下达任务命令。

这意味着,RPA不再是冷冰冰的流程工具,而是逐渐具备了「Agent」的特质——可以感知、理解、决策、执行。

2. 从RPA到“超自动化”:多技术融合的浪潮

企业不再满足于单点流程优化。为了实现“端到端自动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RPA与**流程挖掘、低代码、iPaaS(集成平台即服务)**等技术结合。

举个例子:用流程挖掘分析业务瓶颈;用低代码平台快速构建自动化应用;最后由RPA执行跨系统操作。

这套组合拳,就是“超自动化(Hyperautomation)”,它能把企业中“人、系统、流程”全面连接起来,让自动化真正落地业务主线。

3. 行业应用更加垂直与专业化

如果说早期的RPA是通用工具,现在的RPA则越来越像“行业专家”。金融、制造、政务、能源、电商……每个行业都在形成自己的“垂直解决方案”。

例如:银行:批量开户、贷款审批、账务对账;制造业:物料采购、生产数据同步;政务系统:电子证照比对、档案数字化;电商平台:订单同步、售后自动回复。

而通用领域如财务、人力资源,也逐渐演化出更智能的“标准模板化”方案。

金智维财务数字员工解决方案


国外RPA厂商一览

在国际市场,RPA三巨头仍然是行业标杆:UiPath、Automation Anywhere(AA)和Blue Prism(BP)。但面对中国复杂的系统环境与信创趋势,这些国外厂商正面临适配与成本双重挑战。下面简单看看这几家厂商的适配情况。

1. UiPath

优势:生态庞大,模块丰富,AI整合速度快。

劣势:价格高昂,部署复杂,本地化支持有限。

适合:预算充足、流程复杂的跨国企业或科技公司。

2. Automation Anywhere

优势:文档处理与机器学习引擎强,精度高。

劣势:价格依旧高,对国产系统兼容性差。

适合:金融、医疗等对精准度要求极高的机构。

3. Blue Prism

优势:安全性与合规性顶尖。

劣势:学习成本高、实施周期长。

适合:监管严格、流程稳定的大型金融机构。


国内RPA厂商崛起

根据IDC《2024中国RPA+AI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报告》,金智维、艺赛旗均有上榜,其中金智维市占率居首。国产RPA早已不再只是“平替”,而是在技术与场景两端实现全面突破。

1. 金智维RPA:金融第一、智能升级

作为金融RPA领域的“隐形冠军”,金智维深耕银行、证券等核心系统多年,安全性与合规性毋庸置疑。但它并未止步于金融,而是推出了:智能体 Ki-AgentS:为大型企业提供更智能的自动化助手;轻量版 RPA Lite:面向个人与中小企业,快速上手、低成本部署。

同时,金智维在政务、能源、制造、物流等行业的落地案例不断增加,从“专注金融”走向“多行业通吃”。总的来说,金智维代表了国产RPA的“高端路线”——技术深、合规强、智能融合。

2. 艺赛旗:稳健的技术派

艺赛旗的产品架构清晰——控制平台、设计器、机器人三位一体,录屏+日志监控的功能专利独具优势。对非技术人员来说,上手相对轻松。它能处理复杂的业务流程,是国产RPA中“稳定型选手”。

3. 影刀RPA:电商与中小企业的首选

影刀的定位很明确——做最易用的RPA。无代码界面、丰富模板、强大社区生态,让它成为电商与中小团队的最爱。从淘宝商家自动上下架,到跨境运营自动化,影刀几乎覆盖了所有标准化场景。但在安全性、传统系统兼容性上,仍需加强。

不过针对电商场景来说,相信没有哪家比它做得更好了。

4. 来也科技:RPA+低代码的“双引擎”

来也科技是国内最早将RPA与低代码结合的厂商之一。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企业不仅能自动化现有流程,还能快速定制新流程。

它在制造领域表现突出,但在高并发任务和机器人管理上仍存在优化空间。

5. 其他玩家:细分赛道的多元创新

像八爪鱼RPA、九科信息等厂商,也在不同领域持续发力。尤其八爪鱼RPA在数据采集、电商监控等领域已形成稳固生态,是中小团队常用的轻量级选择。

来源:RPA小达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