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十二年获上海市节能降碳考核“优秀” 节能降碳的“黄浦密码”是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00:15 1

摘要:近日,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主题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举行。黄浦区,作为这一大会的永久会址所在地,正以其在高经济密度城区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的“黄浦模式”,向世界展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坚实成果与未来蓝图。

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商圈的新天地低碳建筑群外景。

黄浦区新闻办供图

近日,以“携手应对挑战:全球行动、创新与可持续增长”为主题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市黄浦区举行。黄浦区,作为这一大会的永久会址所在地,正以其在高经济密度城区探索绿色低碳转型的“黄浦模式”,向世界展示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坚实成果与未来蓝图。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中楼宇经济高度集聚、建筑能耗占比超过70%的区域,黄浦区连续十二年获得上海市节能降碳考核“优秀”等级。从虚拟电厂的智慧调控,到建筑碳效码的精准溯源,再到南京路商圈的数字化降碳改造……黄浦节能降碳的绩效显著。如何破解高密度发展与低碳化转型这一世界性难题?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黄浦密码”?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通过走访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企业等,探寻“黄浦模式”能否为同类城区提供可复制的绿色方案。

“双碳”主线:以科技创新与

金融工具撬动建筑节能革命

在黄浦区,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是经济活力的象征,也带来了严峻的能耗挑战。面对以楼宇能耗为主的现实,黄浦区选择将建筑楼宇作为降碳的主战场。黄浦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金铸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新闻通气会上指出:“黄浦区以建筑楼宇为重点,以碳效提升为主线,实施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加强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支撑,聚焦政策和机制创新,有效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这一思路催生了许多走在探索前列的具体举措,其中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和金融工具的突破创新尤为突出。

中国城市报记者了解到,在技术应用层面,黄浦区率先推动虚拟电厂、建筑碳效码、“双碳”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落地实施。这些创新工具通过对楼宇能耗的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精准调控,实现了对庞大建筑能耗体系的精细化管理。其中,虚拟电厂将分散的楼宇能源资源进行聚合优化,建筑碳效码为楼宇碳效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双碳”平台则构建了全流程的碳管理体系。这些数字化工具共同构成了黄浦区建筑节能的“智慧大脑”,为高密度城区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金融创新领域,黄浦区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例如,上海清算所支持完成全国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原海通证券发布首只“碳中和”债券指数,为绿色项目开辟了全新的融资渠道。这些创新金融工具不仅降低了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引导机制。其中,“碳中和”债券为具有碳减排效益的项目提供了直接融资支持,而“碳中和”债券指数则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基准,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绿色低碳领域。创新实践的背后,是黄浦区在加快形成“双碳”领域“技术+金融+服务”的生态。在技术端,艾能电力、爱士惟等新能源企业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在服务端,德勤、必维等专业机构提供碳核算、绿色认证等专业服务;在金融端,太平洋保险、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这种多方协同的模式,确保了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能够有效对接,共同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生融合”:让绿色低碳

融入商圈活力与日常消费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革,更是生活方式的重塑。黄浦区积极推动“三生融合”理念落地,让绿色理念在商业繁荣与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在商业领域,三大商圈的绿色转型成为典型案例。南京东路商圈作为全国首个既有建筑碳效提升示范项目,以“数字赋能+降碳改造”为核心,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能耗精准控制。淮海中路商圈则创新性地开展“零碳生活”嘉年华等场景化活动,将可持续理念融入消费体验。豫园商圈在推进“智慧”商圈建设过程中同步实施绿色改造,实现了传统商业与现代低碳理念的完美结合。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商圈品质,更让消费者在购物休闲中自然接触和认同绿色生活方式。

企业的微观创新同样展现出蓬勃活力。老字号沈大成通过减少塑料覆膜、精简包装等举措践行低碳理念,其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产品包装的绿色转型,让消费者感受到老字号的新担当。”古今内衣则创新研发环保抗敏面料,并开展旧衣回收计划,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数字化精准剪裁技术,在面料利用环节实现了显著优化,从源头上有效减少了浪费。”蚂蚁集团与耐克合作的“旧鞋新生”项目更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项目负责人表示:“每回收一双旧鞋,就能为减少碳排放做一份贡献。”

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些举措的成效。经常在淮海中路商圈购物的张女士说:“参加‘零碳生活’嘉年华后,我开始关注产品的环保属性,这种沉浸式的绿色消费体验很有意义。”在豫园商圈经营传统店铺的李先生则表示:“智慧化改造不仅降低了能耗成本,也吸引了更多年轻顾客。”

这些创新实践在与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同期举办的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的黄浦展馆得到了集中展示。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展馆通过构建“吃穿住用行”的生活场景,让公众直观感受可持续生活的魅力:不仅可以在展馆体验虚拟电厂如何走进居民社区,了解二手中古店“旧物新生”的魔法,还可以回顾南京路上全国第一盏路灯的诞生——通过设置这一特别环节,以今天的绿色低碳实践致敬当年的先行探索。

生态赋能:在城市更新

与公共空间中编织绿色网络

在高密度城区见缝插针地提升生态容量,是黄浦区破解可持续发展难题的又一关键举措。面对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现实条件,黄浦区创新性地将生态理念深度融入城区规划、公共空间建设和社区肌理更新中,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路径。

据悉,在宏观规划层面,黄浦区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空间网络。通过系统推进绿色碳汇公园建设,确保公园总面积中不低于40%的区域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显著提升了城区的雨水蓄滞和利用能力。同时,精心打造“一江一河”沿岸公共空间,大力推进串联滨水区域与城市腹地、联通老城厢各片区的“蓝绿丝带”体系建设。这些举措不仅拓展了市民的休闲空间,更形成了具有生态调节功能的城市“绿脉”。

在社区微更新层面,黄浦区将绿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一街一路”示范项目建设。在西凌家宅路、南昌路、淡水路、黄河路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案例中,可持续设计元素被巧妙地嵌入社区公共空间的各个角落。通过屋顶绿化、垂直绿墙、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生态技术的创新应用,原本拥挤的街巷空间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些“见缝插针”式的生态干预,既改善了微气候环境,又为居民创造了更多亲近自然的场所。

在南昌路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居民陈阿姨,对家门口的新变化感触颇深:“以前这条路就是光秃秃的墙面和水泥地,夏天热得没处躲。现在墙上爬满了绿植,路边建了小花坛,还铺了能渗水的砖。我们老年人下午都喜欢坐在楼下聊聊天,比以前舒服多了,感觉整个社区都‘透气’了。”

此外,黄浦区还积极探索将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相结合。在保护老城厢历史风貌的同时,通过传统里弄建筑的绿色化改造,既延续了城市文脉,又提升了居住品质。这种将生态理念与城市特色相融合的做法,为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通过这些系统性的生态建设举措,黄浦区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与高密度城市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包括公园、绿地等传统生态空间,更涵盖了从建筑到社区、从街巷到河岸的各个层面。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建设策略,为同类城区的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样本。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来源:中国城市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