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浙”4部戏剧入选全国戏曲创作优秀案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9 07:31 1

摘要:二是原汁原味的“传帮带”。青春版《五女拜寿》采用多阶传承,形成由小百花原生代演员领衔、四代传承人共育的立体传承机制。这种跨代际的集体创作,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承传递,又融入了新生代对程式化表演的理解,在守正与创新间实现了艺术传承的精准转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示了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评审结果,其中,浙江省4部戏曲创作纷纷上榜,名单如下:

青春版《五女拜寿》是青春与经典的深度交融。

一是全方位检验青春实力。青春版《五女拜寿》的复排演出,不仅是对经典的致敬,更是传承与人才培养的一次生动实践。

二是原汁原味的“传帮带”。青春版《五女拜寿》采用多阶传承,形成由小百花原生代演员领衔、四代传承人共育的立体传承机制。这种跨代际的集体创作,既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传承传递,又融入了新生代对程式化表演的理解,在守正与创新间实现了艺术传承的精准转录。

三是青春视角解读经典。以青春之名,与经典对话。19小百花班的学员们结合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以当代年轻人的独特姿态和舞台语汇,重新解读经典舞台,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和演绎,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和时代感,使舞台更加灵动、富有朝气,让观众在欣赏经典剧目的同时,感受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让经典剧目在传承中得到创新和发展,也让青年演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实现经典与青春的完美对话。

四是常演常新的传承理念。《五女拜寿》40年间被全国20多个剧种移植改编,仅浙江小百花便演出千余场。此次青春版传承演出突破传统传播边界,构建“双轨并行”的当代传播范式,即除常规线下演出外,也以视频形式面向互联网观众,使舞台呈现在新媒体时代实现几何级传播效应,为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实践新路径。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出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不少兄弟剧种都已把它搬上舞台,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神,打造出一部独具一格的婺剧《三打白骨精》,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引发对人生和人类社会的感悟,加深我们今天对这部剧作时代价值的认识。

创排婺剧《三打白骨精》,首先考虑的是推陈出新,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成一体,突显自己的特色,产生“同树异枝”“同枝异叶”的艺术效果。在整体故事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在结构上进行剪裁,在细节上予以增删,腾出篇幅强化重点桥段,以增强戏的情感色彩。

婺剧是讲究武戏文唱的大剧种,在突出武功的同时,表演上要注重人物塑造。根据剧种特色进行量身定制,充分展示满台演员的功底,这也是这出重排剧目的亮点所在。演员们的毯子功、把子功等所有戏曲的武功技能,均得到充分发挥,加上借鉴现代科技手段设计一些特技,如变脸变装、魔术、杂技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极大提升了剧目的观赏性,使舞台绚丽多姿。

扬正义、除邪恶、奔光明、驱黑暗,这是任何时代的追求和坚守,也是本剧创作的宗旨。毛主席的光辉诗篇直指当年历史风云,也紧扣当今时代脉搏,以其引领全剧的思想,强化主题立意,从而使超越时空的书、诗、剧三者深度融合,意蕴悠长。婺剧《三打白骨精》不仅在国内舞台,更是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

《张协状元》由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才人编撰,是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南戏,也是中国迄今所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戏曲剧本,被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该剧讲述书生张协在中状元前后人生不同境遇的故事,展现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多舛。

瓯剧《张协状元》的改编与演绎,在保留古本故事框架结构的基础上,融入现代价值观,致力于实现“返璞向新,重塑真情”的艺术追求。通过创新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文化思辨,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传统戏曲与现代审美结合的典范。

瓯剧《张协状元》的创作秉承“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则,主创团队从南戏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中深度挖掘文化内涵,导演孙晓燕通过现代艺术手法处理剧情,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特质。编剧张烈、舞台本改编安声以“协”“邪”“谐”三条叙事线索为核心,巧妙构建了张协的人物形象,使其既保留传统戏曲中人物的典型性,又融入现代观众能够产生共鸣的情感逻辑。通过对人性与社会的反思,作品引导观众探讨善与恶、正与邪的界限,同时融入诙谐的艺术元素,增强戏剧的观赏性与趣味性。

声腔设计上,作曲蔡南正打破以往创作框架,巧妙的将瓯剧六大声腔全部编进《张协状元》内。演员们大胆突破传统,将戏曲的假定性与游戏精神发挥到极致。6位演员挑战性地完成了14个角色的演绎,甚至包括动物角色,通过灵巧的动作与逼真的拟声,将每个角色表现得栩栩如生,展现了瓯剧演员的深厚功力。

舞台设计上,采用一种“未完成感”的样式,以古代戏班子生活场景为灵感,呈现出轻装简行、穿梭于村落之间的南戏风貌。背景设计则借鉴山西广胜寺壁画,增添历史厚重感。导演将这种未完成感与剧本的叙事逻辑相结合,使舞台空间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让观众在欣赏剧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南戏文化的独特韵味。

以越剧改编武侠经典,《鹿鼎记》是传统戏曲剧种的突破性尝试,也是金庸先生唯一授权的戏曲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杭州越剧院秉持“尊重原著、勇于创新”的创作思路,力求在保留原著精神的基础上,通过越剧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武侠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一是剧种题材创新。传统越剧多以才子佳人、历史故事为主,而《鹿鼎记》作为金庸的武侠小说,首次被搬上越剧舞台,突破了传统题材的限制,以越剧舞台呈现“武侠世界”,凭借金庸先生原著极高文学性与艺术性所赢得的广泛主题受众基础探索传统戏曲拓圈突围之路,为越剧剧种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越剧《鹿鼎记》的一大创举。

二是叙事方式创新。在主线剧情基于金庸先生巨著改编的前提下,越剧《鹿鼎记》更遵循戏曲舞台剧的艺术特色和越剧剧种个性,通过精简原著情节,提炼核心冲突,对原著的结构和人物关系进行一定改变调整,在环环相扣、热闹好玩的全新叙事结构设置下,突出越剧擅长抒情、悲喜交错的剧种风格,从而使得全剧更为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接受与观剧习惯。

三是表演形式创新。依托主演徐铭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打破传统越剧对小生形象的塑造方式,以全新手段通过诙谐夸张的表演方式,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流派唱腔,全面展现主角“韦小宝”的机灵与狡黠,塑造了一个游手好闲、机敏油滑又重情重义的“反英雄”艺术形象,完成越剧《鹿鼎记》的核心人物塑造。

四是舞台呈现创新。在舞台呈现上,该剧以现代舞美技术结合传统戏曲的写意风格,营造出武侠世界的奇幻氛围,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与沉浸观感。灯光、道具和服装设计方面也在充分融合武侠题材特点的前提下,创造出既有古典戏曲的韵味,又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表达呈现。例如,剧中“游街”一折的舞台布置,通过巧妙的灯光和道具设计,营造出热闹喧嚣的市井氛围,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