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件最初萌芽于 2021 年,网传她其实“生来是男儿身”,随后这一谣言被美国右翼意见领袖在社交平台放大。
在巴黎的一间法庭,发生了一场看似专属于政治人物的“网络霸凌审判”。
布丽吉特·马克龙(法国总统 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的夫人)成为被指控对象。
她不仅长期遭受网上关于其性别与性取向的恶意谣言,更是这些谣言背后性别歧视与仇恨言论的集中体现。
事件最初萌芽于 2021 年,网传她其实“生来是男儿身”,随后这一谣言被美国右翼意见领袖在社交平台放大。
此次庭审中,41 岁的继女 蒂菲娜·奥齐埃 出庭作证,讲述她所观察到的母亲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的变化:她不得不更加谨慎自己的装扮和姿态,因为“形象”会被当成谣言的佐证。
被告包括十人(八男两女),职业涵盖教师、传媒人、画廊老板、议员等,年龄在41至65岁之间。
控方指出,他们散布“关于性别”“关于24 岁年龄差”与“恋童癖”等带着性别歧视色彩的言论。
外媒报道截图
法庭上,这些被告有的辩称自己是“讽刺作家”或“行使言论自由”,但检方认为这不仅是普通言论,而是侵害了一个人的名誉、侵蚀了其身心健康。
从事件来看,不仅是谣言的问题,更揭示了“公众人物女性”、“年龄差婚姻”、“性别偏见”被网络放大的趋势。
对布丽吉特·马克龙而言,不只是名誉受损,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孩子正在被牵连的现实。
而这种“借性别与年龄差制造攻击”的方式,说明在网络空间里,“女性领导者=受攻击目标”已成为某些人偏好选择。
外媒报道截图
这起案件的另一个维度,是制度如何在网络仇恨言论与性别歧视浪潮中出手。
法国检察机关认为,网络上的攻击足以被认定为“性别歧视”或“性别仇恨”性质的网络霸凌,因为其对受害人的生活状态、健康状况造成了负面影响。
本案也正值法国就“网络仇恨”法律改革与言论自由边界展开讨论的关键期。
比如,法国曾推行的《Avia 法案》就曾因过度限制言论自由而被宪法理事会大幅削减。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法国境内的诉讼,马克龙夫妇还在美国特拉华州对美国意见领袖坎迪斯·欧文斯 提起诽谤诉讼,指控其利用该谣言牟利,并希望通过法律得到“公开科学证据”说明布丽吉特·马克龙的女性身份。
这一跨国维权行动,其实反映的是:在全球化的网络世界里,攻击一个人不仅可能跨越国界,也可能触及不同法域。
这场官司不只是关于一个人的清誉,而可能成为“网络仇恨、性别歧视”议题的试金石。
制度能否对这类仇恨言论形成威慑?能否在保护公众人物的同时,平衡言论自由?
目前来看,法律重要,但并非万能。网络空间里,信息传播快、漏洞多、匿名性强,单靠传统司法程序往往滞后。
现实是:布丽吉特·马克龙虽为公众人物,却仍需谨慎“选择姿态、选择装扮”以防谣言再次被利用,这一点正说明“系统应对”尚未完善。
总的来看,这起事件提醒我们:网络不是言论的自由之地变体,而是监督、责任、保护机制必须同步升级的场域。
对普通人或公众人物而言,保护身份、抵御谣言、校正失实信息,都不应依赖于个体,而应由制度化机制支撑起来。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国家在法律、技术、教育层面同步推进,但每一个案例,都是在告诉我们:当“阴谋论”结合“性别偏见”与“仇恨言论”时,受害者的生活可能已经被悄然改变。
来源:米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