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使命在肩。当1985年首批残疾人大学生踏入滨州医学院校园,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就此翻开。从赴京拜会邓朴方推动制度破冰,到“残健融合、教康结合”育人模式的深耕细作;从耿润华弃拐行走、龚涛站立前行的生命奇迹,到席思川、韩芳等校友在科研
编者按: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使命在肩。当1985年首批残疾人大学生踏入滨州医学院校园,中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就此翻开。从赴京拜会邓朴方推动制度破冰,到“残健融合、教康结合”育人模式的深耕细作;从耿润华弃拐行走、龚涛站立前行的生命奇迹,到席思川、韩芳等校友在科研与医疗领域绽放光彩——滨医用行动诠释了“教育公平”的深刻内涵。
四十年间,1300余名残疾学子在这里逐梦成长,“妈妈辅导员”郭秀瑞的温情守护、谢春生老师的自费帮扶、赵绪岩老师的育人初心,更让“仁爱”成为校园最温暖的底色。如今,烟台校区国家特殊教育示范园区的建设、“医教康”协同格局的形成,彰显着滨医从“开拓者”到“引领者”的跨越。这段征程,不仅是滨医的光荣史,更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缩影。
在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创办40周年之际,校报特别邀请学校原副院长、原医学二系主任李克祥回忆滨医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点点滴滴。在医学二系工作期间,李克祥不仅见证残疾学子的成长,还主编《飞吧,鸽子》一书记录他们的逐梦故事,并获张海迪作序。李克祥深情撰文致敬每一位为教育公平奔走的先行者,也衷心祝愿更多残疾学子在滨医的沃土上,续写生命的华章。
▲1999年10月,与时任党委书记贾玉忱(右) 赴济邀请“全国自强模范”张海迪为《飞吧,鸽子》 一书作序。
破冰之举:
为公平教育叩开制度之门
1984年,时任滨州医学院副院长的郭玮在高校招生工作中,目睹高分残疾考生因体检标准而无法被录取,深感不公。他毅然向学校党委提出创办残疾人临床医学本科系的设想,得到了全力支持。1984年11月3日,郭玮等人前往北京,专门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同志汇报此事,得到了邓朴方同志的大力支持。邓朴方同志表示:“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好事,我完全赞同,坚决支持!”随后,邓朴方同志亲自出面协调有关部委,积极推动此事。在接下来的半年多时间里,郭玮等人多次前往北京,到教育部、卫生部、民政部寻求支持;还前往济南,向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请示汇报筹备工作。
1985年2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委发文,部分修改了高考体检标准,为全国优秀残疾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消除了制度障碍。
1985年9月12日,是滨州医学院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医学二系首届57名学生终于圆了大学梦。他们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西、福建、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10余个省市,其中5人是解放军总政治部推荐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立功受奖的伤残战士。他们大多数是多次参加高考,虽然过了录取分数线,却因身体残疾而未被录取。开学典礼上,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郭福荣同志到会祝贺,卫生部、山东省委、山东省卫生厅等有关领导、部门发来贺电。典礼现场还播放了张海迪热情洋溢的录音讲话,许多残疾人大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1999年,我在北京拜访看望了中残联教育就业部当年参与支持创办医学二系的郭福荣同志。他向我讲述了当年郭玮见邓朴方同志时的感人场面:郭玮打听到邓朴方同志的车经过某地的时间后,提前在那里等候,然后站在车前拦车。邓朴方同志摇下车窗玻璃,听说滨医有成立专门招收残疾人大学本科系的想法时,立即伸出双手,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他们的眼中含着激动的泪花!
育才沃土:残健融合
与康复结合的滨医模式
学校为每位残疾学生定制康复计划,成立了残疾人大学生康复基金,附属医院累计完成 300余例残疾人大学生的康复手术。许多学生入学时依靠轮椅拐杖,毕业时已能独立行走。山东德州学生耿润华经过三次手术后弃拐而行,2010级学生龚涛从“爬行”到站立,这些都是学校康复育人的生动见证。
学校招收残疾人大学生后,校园和滨州市区多了许多残疾人,滨医师生和滨州市民给予这批优秀残疾人大学生极大的支持和包容。被学生亲切称为“妈妈辅导员”的郭秀瑞老师,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每位学生,为他们缝补衣服,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务处电教室的谢春生老师,与两名残疾人大学生王帅才和赵飞交朋友,请他们到家里吃饭、看电视,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分别前往山东莒南县、安徽学生家中进行家访,为他们拍摄了大量的照片,谢老师是自愿、自费做这一切的。教务处的赵绪岩老师特别善于发现和帮助有发展潜力的学生,1987级韩芳同学就是在赵绪岩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确定了考研目标,最终以临床类考生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取北京医科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
残疾人大学生毕业后,没有忘记他们的母校。来自河北的严增素同学毕业后回家乡工作,她结婚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带着爱人来滨医看望母校的老师,把滨医视为自己的再生之地。韩芳博士毕业后留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工作,2011年应聘山东省“泰山学者”,为母校学科建设贡献力量。他是回母校讲学和为在校学生作报告最多的校友。2015年,赵绪岩老师胃肿瘤手术后,韩芳携夫人专程从北京前往威海探望,请北京的权威专家为赵老师制定了术后的化疗、放疗方案。在韩芳等校友们的关心帮助下,赵绪岩老师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滨医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创办者郭玮院长去年患脑血管病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滨医海内外的医学二系12位校友代表制作了一个15分钟的祝福视频,向郭院长汇报他们的工作,表达对恩师最真诚的祝福。观看视频后,郭院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校友们的真诚祝福一定会让康复中的郭玮院长增强康复的信心。
▲2005年11月,与参加学校残疾人高等教育创办 20周年庆祝活动的1985级校友张学武(右)及夫人合影。
星火燎原:
从个体成才到社会示范
1985年高考体检标准修改后,优秀残疾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没有了制度障碍,但人们的认识问题依然存在。1993年,我前往江西省参加招生,省招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对我说,你们来我们省专门招收残疾人考生,而其他多数高校招生人员却找各种理由退残疾考生的档案。那时,许多人认为大学招生数量少,稀缺的高等教育机会应该提供给成绩好、身体好的人,对残疾人存有偏见。1996年,安徽考生张雷高考597分,高出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68分,只因轻微残疾(左眼视力)而被退档。招生结束后,张雷回到高中复课,但他不甘心,给《半月谈》杂志写信求助。1996年第19期《半月谈》刊登了一篇《谁来帮帮这个农民的儿子?》,学校看到这个消息后,经山东省招办同意,破例录取了张雷。张雷毕业后又考入浙江大学读研,现在广州成就了一番事业。
考入滨医的残疾人大学生在校期间全面发展,充分展示了他们在获得公平对待进入大学后的巨大学习潜力。多名残疾人大学生获得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十佳三好学生、全国三好学生、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等荣誉。毕业后,他们许多人继续读研读博,有的已经成为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世界知名科学家。1987级韩芳已是北京大学二级教授、亚洲睡眠学会主席、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1985级席思川在世界上首次用基因诱导建立了鳞状肺癌动物模型,已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资深科学家。1985级曾吾德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5级谢丽福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和省残联评为“最美残疾人工作者”,被国务院残工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更多的校友成为医疗卫生战线上医德双馨的白衣天使,护佑着人民大众的健康。现在,优秀残疾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学习已经成为常态。滨州医学院通过冲破制度束缚、探索成功办学模式的双重实践,为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固有偏见提供了重要助力。
新程再启:
从“开拓者”到“引领者”
四十年间,滨州医学院累计培养了1300余名残疾人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医疗骨干、学科带头人。学校依托残疾人教育基础,大力发展康复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建成了山东省应用型特色名校。如今,烟台校区的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已成为国家示范园区,标志着残疾人高等教育迈向了新高度。
现在学校特殊教育与康复学院,全日制在校生1869人,其中本科生1704人,硕士研究生165人,残疾人大学生292人;教职工87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7人。40年来,探索形成了“残健融合、教康结合”的残疾人人才培养“滨州医学院模式”,逐步构建了“残疾人人才培养”“服务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与“康复医学人才培养”齐头并进的“医教康”协同发展格局。
听力与言语康复学是学校特殊教育学院设立的一个专业,致力于培养健全学生服务听障人士。我大学时的辅导员孙敬利老师(后来在山东理工大学退休)因神经性耳聋已完全失去了听力。2020年9月,我陪孙老师前往烟台,请滨医该专业的老师为他进行检查。经过专业检测并精准调整助听器参数后,孙老师的听力竟立刻恢复了正常!
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听力障碍背后其实是非常复杂的病理机制,而助听器的适配关键在于各项参数的细致调节。滨医的老师们凭借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够做到精准调试,这是一般医院耳科医生难以实现的。
从打破制度坚冰到构建育才体系,滨医以仁爱之心与担当之勇,为中国残疾人事业注入了永恒暖流。这艘驶向希望彼岸的航船,正载着更多梦想破浪前行。
来源:滨州医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