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投3.6亿深耕文旅 杨金君让云门山走出晋北 走向全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0 21:30 1

摘要:“你们看这些玉米,是我们前几天布置的,《羽翼之下》剧组刚在这里取完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和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君轻抚着木屋门头悬挂的金黄玉米串,语气里满是自豪。那些玉米串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光泽,与远处的明长城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有韵味的山居图。就在这

“你们看这些玉米,是我们前几天布置的,《羽翼之下》剧组刚在这里取完景。”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和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金君轻抚着木屋门头悬挂的金黄玉米串,语气里满是自豪。那些玉米串在晨光中泛着温暖的光泽,与远处的明长城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有韵味的山居图。就在这个普通的秋日早晨,在这座他倾注了十年心血的云门山上,杨金君开始讲述起他的半生故事。

创业之路 从农家子弟到商海弄潮

今年61岁的杨金君是地道的阳高县龙泉镇乳头山村人。“我15岁当过民兵,后来还学过木匠,都能自己出活儿啦。19岁时,我决定离开家乡去山东闯荡。”

外出打工的日子很艰辛。在山东淄博,杨金君当过饭店服务员,做过医院保洁,干过商场售货员,但凭着勤快好学、吃苦耐劳、认真细致的劲头,他在每一个行当里都干得非常出色,后来当上了商场副经理。

杨金君坦言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放下了令人羡慕的副经理职位,干起了个体。“后来我又搞起了儿童服装批发和童装加工,最高峰时,光仓库就租了7个。”杨金君说,那时候年轻力壮,精力旺盛,一门心思扑在生意上,有时忙起来一天吃不上一顿饭。靠着坚韧干劲和诚信经营,这个初中没毕业的农家子弟硬是在商界拼出了一片天。

赤子之心 乡愁深处的反哺与担当

在外创业30年,杨金君无疑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心里始终感觉缺点什么,而且随着年龄增长,那股空落落的感受却日益泛滥——那就是他的家乡情结。

“父母岁数越来越大了,自己在外打拼30年,觉得亏欠父母挺多。”杨金君说,每次回乡探亲,看到家乡的发展还很缓慢,乡亲们的生活还不富裕,他心里就像压着块石头,回去反哺家乡的根也越扎越深。

2014年,生意如日中天的杨金君最终做出了决定——返乡。妻子起初不同意,他就带着妻子一次次回乡;家人反对,他却认准了就不回头。

回村第一件事,他自掏腰包50多万元实施截潜流工程,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问题。当清冽的自来水从村民家中的水龙头涌出,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在杨金君眼里,全村273户人家都是“自家人”。村民们说起杨金君,也总有讲不完的故事。“这孩儿回来可没少为村里办实事。”村民们掰着手指头数,“引水进村、修缮古庙、建设河沟防洪大坝……逢年过节还给咱发米、面、粮、油,考虑得可周全啦。”

杨金君办公桌前的一份捐资明细表记录着惊人数字:2014年至2025年,他个人捐资达1372万元,涵盖吃水工程、节日福利、大学生资助、扶贫帮困等方方面面。特别是11年间共资助大学生41人,费用达675.5万元。

当被问及如此付出值吗,杨金君沉默片刻:“每次看到乡亲们开心的笑脸,看到受资助的大学生能够专心学习,就觉得值得,一切都值得。”

文旅深耕 十年铸就云门山梦想版图

返乡发展,说起容易,但做起来却并非易事。有人劝说他搞房地产来钱快,但杨金君拒绝了。他说,“我回来,并不是为了赚钱,是要为村里留下点今后能够长远发展、村民能够稳定增收的‘家产’。”

2016年,杨金君牵头成立了阳高县和川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20年文旅长远规划:以长城文化旅游带为核心,以边塞文化为主线,以地域民俗文化为基础,打造云门山旅游度假区。

“这些石头是我们从周边山上找来的……”每到一处景点,杨金君都详细讲述着建造经过。十年间,这个不服输的汉子带领公司投入3.6亿余元完善旅游设施。“我们要实现品牌价值的创新传播。”前不久,杨金君又投资拍摄院线电影《羽翼之下》,让“云门花海网红桥”“云中禅寺”两大文化地标首次通过影视载体走向全国。

杨金君用十年时间,把商海积累的智慧和对故乡深沉的爱,一点点砌进了这座大山的肌理中。“现在大同的旅游非常火爆,我们要借助这股东风搞好下一个十年计划,最终要将这里打造成为晋北地区全季节旅游、全年龄段服务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站在自己一手打造的景区里,杨金君望向远处山脊,信心满满地说。

图片来源:大同市新闻中心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山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