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性格内向的人”,都很了不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0 12:46 1

摘要:刚好看到哈佛刚发的新数据:5000人远程办公实验,内向组交活又快又好,老板打分把外向组甩出18%。

“社恐=废物?

”——昨晚刷手机,又被这句弹幕刺到。

刚好看到哈佛刚发的新数据:5000人远程办公实验,内向组交活又快又好,老板打分把外向组甩出18%。

我愣了两秒,直接把链接甩进家族群,省得过年又被催“多出去认识人”。

先说我自己。

公司团建完,我得躲车里放半小时空,才能缓过那口“人味”;可只要给台电脑+降噪耳机,我能从太阳升起写到落下,bug清得比吸尘器还干净。

以前我以为这是病,直到HR发年度测评:部门里七成高绩效代码,全出自我们几个“不爱说话”的角落工位。

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安静”也能被看见。

哈佛的论文我啃了,大白话就是:危机来了,外向Leader先喊口号,内向Leader先关起门算数据。

算完再开口,一开口就是ABC三套方案,股价跌得没那么惨。

脑科学那边更直白,说我们大脑里那条“默认模式网络”特别亮,翻译成人话:天生适合长时间琢磨一件事,别人觉得闷,我们脑子在开party。

别急着高兴,也有坑。

上周组里提拔,外向同事上去三分钟演讲就把位置抱走,我PPT才翻到第二页。

现实就这样,舞台灯一亮,谁声大谁显眼。

但转头看,硅谷40%的CEO背地里填问卷承认自己“最怕鸡尾酒会”,可他们公司照样把火箭送上天。

结论粗暴:只要业务够硬,话少也能坐主位。

再说点小秘密。

疫情那几个月,我朋友圈每天哀嚎“憋疯了”,我却在阳台种出一片小森林,还顺手考了个机器学习证。

后来看《自然》子刊,原来多巴胺受体不敏感的人,对外部奖励没瘾,独处等于充电,隔离等于放假。

数据说30%—50%的人是中间性格,可大多数人还是把自己硬塞到左右两个框,好像不贴标签就不算活人。

我的转变来自一次裁员。

项目砍了,全组拉去卖新产品,指标吓人。

外向销售冲在最前,两周撞完客户就蔫;我这种“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响”的,每天列名单、写跟踪笔记,三个月拿下最大单。

老板惊掉下巴,我惊得更大:原来“慢”也能换钱。

后来翻报告,中间性格销售额平均高出24%,因为肯听客户把话说完。

现在谁再劝我“改改性格”,我就回一句:改可以,时薪先涨两百。

内向不是残次品,是另一种出厂设置。

AI时代,重复寒暄迟早被算法吞掉,能深想十层的人反而稀缺。

你要做的,不是把自己扭成社交蝴蝶,是找到那个需要“深度”的赛道,一头扎下去,憋气越久,水面越宽。

最后一句话:世界够吵了,缺的是能把问题想穿的人。

闭嘴,开工,赢的未必是声大的。

来源:幸运高山MW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