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前总以为钟点陪护就是“帮老人搭把手”,直到最近在社区转,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3号楼的张奶奶以前总关着窗拉着帘,现在每天早上都把多肉搬到阳台晒;5号楼的李爷爷之前连楼都少下,现在每周三都约老伙计来家喝茶;甚至1号楼的王奶奶,还跟着陪护学拍短视频,跟外地孙
之前总以为钟点陪护就是“帮老人搭把手”,直到最近在社区转,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3号楼的张奶奶以前总关着窗拉着帘,现在每天早上都把多肉搬到阳台晒;5号楼的李爷爷之前连楼都少下,现在每周三都约老伙计来家喝茶;甚至1号楼的王奶奶,还跟着陪护学拍短视频,跟外地孙子连麦分享养花日常。这些老人不是“被照顾”了,是因为陪护的到来,突然找回了对日子的劲儿,这种“激活生活”的改变,比单纯“干家务”实在多了。
先说说张奶奶,76岁,老伴走了三年,之前家里窗帘总拉一半,阳台堆着的花盆都落了灰。女儿每周来一次,帮着擦桌子、买 groceries,可张奶奶还是提不起精神,说“家里没个人说话,开不开窗都一样”。去年11月,女儿帮她找了陪护小吴,每天下午来两小时。
小吴第一次来,没先打扫,反而蹲在阳台看那些空花盆:“奶奶,这些盆看着挺好,咱种点多肉呗?不用常浇水,还好看。”张奶奶愣了愣,说“以前跟老伴种过,后来没人管就枯了”。小吴没多说,第二天带了两盆最便宜的多肉,蹲在阳台跟张奶奶一起种:“奶奶,您教我怎么埋土,我手笨。”张奶奶被逗笑了,拿起小铲子,慢慢说“土要松,根别埋太深”。
现在张奶奶的阳台摆了12盆多肉,每天早上小吴没来,她就自己搬着花盆晒太阳,还跟楼下同样养多肉的刘婶搭话:“你家那盆‘玉露’怎么养这么胖?”之前跟刘婶碰见都不怎么说话,现在俩人常一起去花市。张奶奶跟女儿说:“不是小吴帮我种多肉,是她让我觉得,阳台空着怪可惜的,日子也得找点盼头。”
再看李爷爷,81岁,以前是单位的工会主席,爱组织活动,退休后儿女不在身边,慢慢就“宅”了,连以前常一起下棋的老伙计都少联系。陪护小陈来之后,发现李爷爷抽屉里藏着一套老茶具,是以前单位发的。
有天小陈泡了杯茶,跟李爷爷说:“爷爷,您这茶具看着就讲究,要是约老伙计来喝茶,肯定热闹。”李爷爷叹口气:“他们要么带孙子,要么身体不好,哪好麻烦。”小陈没劝,第二天帮李爷爷给老伙计老周打了个电话:“周爷爷,李爷爷说您之前总念叨他泡的茶,想请您来坐坐。”老周当即就答应了。
现在每周三下午,李爷爷家都有“茶局”,三四个老伙计围着桌子喝茶,聊以前单位的事,小陈在旁边帮着添水,偶尔听他们说“以前组织春游,李主席总背着药箱”。李爷爷现在跟小陈说:“不是缺人添水,是缺人帮我‘递句话’,老伙计们其实也想聚,就是没人先开口。”
最有意思的是王奶奶,78岁,孙子在杭州上大学,以前视频时总说“没什么好说的,我挺好的”,挂了电话就坐在沙发上发呆。陪护小周发现王奶奶爱剪窗花,就说“奶奶,您剪的‘福字’真好看,拍下来发给孙子,他肯定喜欢”。
王奶奶说“手机拍不好,糊”,小周就教她用手机自带的“清晰模式”,还帮她剪了个“小老虎”窗花,拍了段小视频:“奶奶,您跟孙子说‘这是给你剪的,过年带回家’。”孙子看了视频,立马回了段自己在学校的视频:“奶奶,您剪得真好,我也学剪一个!”
现在王奶奶每周都剪一段窗花视频,跟孙子“云分享”,有时候还教小周剪:“这个‘喜字’要对称,剪坏一点就不好看了。”之前跟孙子视频超不过5分钟,现在能聊20多分钟,孙子说“奶奶比以前话多了,还会跟我讲剪窗花的小技巧”。
社区网格员小郑说,最近半年,像张奶奶、李爷爷这样“日子变活”的老人多了七八户,“以前觉得陪护是‘解决老人的麻烦’,现在发现,他们更像‘打开老人生活的小开关’——可能是一盆多肉,一次茶局,一段小视频,让老人觉得,日子不只是‘过着’,还能‘有点意思’”。
其实这些老人缺的不是“有人帮着干活”,是缺个“帮他们把日子从‘冷清’变‘热闹’的人”。之前总觉得陪护要“做什么大事”,后来才发现,有时候只是一句“咱种点多肉吧”“约老伙计喝喝茶吧”,就能让老人重新找回对生活的劲儿。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老人?以前觉得“日子就这样了”,后来因为一件小事,突然就把日子过“活”了?
来源:博学清风k3